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王自珍论文_王自珍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王自珍论文_王自珍

王自珍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期减少对该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临床表现及检查室检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男女比例为2.1:1,3-6岁患儿有24例,占总例数60%。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其中发热患儿有36例,咽峡炎患儿32例,淋巴结肿大患儿29例,眼睑浮肿患儿26例,脾脏肿大患儿21例,肝脏肿大患儿14例。患儿入院第二周异型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均有明显升高。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不能单纯以单一临床表现或检测结果对疾病定性,应结合多方面检测尽早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EB病毒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该病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儿童。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症状。临床发现,患者2周后可自愈,但可能出现如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鉴于该疾病临床特征的多种多样,病因尚未彻底明确,因而给疾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医护人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尽早识别,避免误诊、漏诊等情况延误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采取回顾性分析。40例患儿发病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皮疹等症状。同时,部分患儿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增多,异型淋巴细胞数增多、EB病毒抗体呈阳性、EB病毒特异性抗体呈阳性等特征。40例研究对象中排除病危或家属自愿放弃治疗者。40例患儿中有36例发热症状,32例咽峡炎29例出现淋巴结肿大。此外,26例患儿出现眼睑浮肿,21例发生肝脾肿大,14例出现肝脏肿大等情况。40患儿中有男患儿27例和女患儿13例,可见男女比例2.1:1.低于三岁的幼儿有11例,3-6岁的患儿有24例,6-12岁的患儿有5例。以3-6岁患儿为主约占据总人数的60%。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0例研究对象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对患儿入院次日的空腹静脉血进行抽取并分为2份,分别用于测定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计数和EB病毒指标测定。本研究使用的检测试剂来自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检查室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男女比例、发病年龄段、临床具体表现情况、并发症情况、EB病毒指标测定结果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年龄阶段划分为<3岁/3-6岁/6-12岁三个阶段。将发热<5d和≥5d作为发热评定指标,合并症的观察指标包括心肌损害、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等。EB病毒观察指标包括早期抗原1gM抗体、衣壳抗原IgM抗体和IgG抗体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判定标准

判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标准为EB病毒指标标称吸光度值≥1.1,判断为阳性,<0.8判断为阴性,大于0.8且小于1.1的视为可疑。与此同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的情况也判定为阳性。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临床资料分析可见,40患儿中有男患儿27例,女患儿13例,男女比例2.1:1。发热患儿36例中有中高热23例,中等热11例和低热2例。发热时间有34例发热≤7d,另外2例>7d。咽峡炎患儿32例,临床症状为咽喉充血,扁桃体肿大且伴有黄白色渗出物者13例,引起口腔炎的有3例。淋巴结肿大患儿29例,肿大部位为颈部和额下淋巴,局部肿大不对称,无压痛感和黏连。眼睑浮肿患儿26例,轻度水肿无充血和分泌物。脾脏肿大患儿21例,大部分为轻中度肿大,肝脏肿大患儿14例。出现皮疹症状的有7例,在发病10d内出现红色丘疹、慢性荨麻疹等。皮疹服药消退后不留疤痕。同时,发现呼吸道肿胀1例,伴有打鼾症状。

2.2合并症

40例患儿中有27例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症,患者治疗后发生肺炎和心肌损害等合并症的较为多见。发生肺炎合并症的患者中有18例为支气管炎,1例为咽喉炎,1例为胸腔积液。此外,少数合并症中,有合并腹水1例。血尿和尿蛋白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以及心肌损伤2例。

2.3实验室检测结果

经检查室相关指标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检测正常的有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6例,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的有39例。发病2周内异型淋巴细胞数增多较明显为31例。针对患儿谷丙转氨酶的升高检测1例患儿发生肝损害严,另有11例谷草转氨酶升高患者。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是感染EB病毒等诱发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患者感染后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该病具有预后良好的特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临床诊治中需要尽早识别,不能通过单一的临床表现确诊该疾病,应配合相关检查对多样化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的现象。该疾病主要是飞沫传播和经血传播,具有易感染和潜伏期长等特点。感染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常见。发病季节比较多见于秋末和初春。近年来发现伴有眼睑浮肿和鼻塞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本研究中或可能由于搜集资料有限,40例患儿中有1例发生呼吸道肿胀症状,但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一般情况下,感染IM疾病后第一周B细胞数量会大幅度增多,第二周后会恢复正常范围,持续4-8周后自愈。但由于存在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的风险,所以需要长期随诊观察消除疾病潜伏风险。

本研究表明,该疾病多发于男性患者。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少年儿童,其中以3-6岁为主。感染者多表现为高热喉峡炎和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伴有眼睑肿大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能作为评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诊断指标,临床上还需要对患者进行EB病毒指标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应配合多项临床检测指标和临床表现对疾病进行诊断,以防漏诊和误诊。

参考文献

[1]刘世花,李继安,林爱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9,28(05):328-330.

[2]王华,刘晓东,许超凡,程士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0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19(01):23-26.

论文作者:王自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王自珍论文_王自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