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开始兴起,对建筑的研究和规划设计也不断完善。建筑结构设计关系到建设工程的美观实用、保证安全可靠、控制造价以及方便施工等诸多方面,因此控制结构设计的质量是相当有必要的。
一、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建筑物的设计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设计目的。简单的说,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结构设计与地上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结构的计算设计和结构的图纸设计。结构的计算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结构形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时,要保证建筑物在两种状态下的计算:①构件在正常状态下的计算;②构件在极限承载能力状态下的计算。结构的施工图设计包括构造措施和图纸表述质量。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专业很多,除了结构设计之外还有暖气通风设计、电气设计、给排水设计等等。建筑物的构件如果是有多种作用力同时发生的话就必须考虑全面,要把最不利的组合考虑进去。此外,抗震设计也很重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所在地区的不同来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以及结构类型等实际的情况,从而进行不同等级标准的采用。
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的目的在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重视构件关键部分。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等原则,同时这也是影响建筑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建筑结构体系而言,其包括的组件有很多种,而且每一个组件结构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一些组件在使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组件则起着辅助性的承重作用。当建筑遭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时,各组件通过协作发挥其整体作用,从而降低破坏程度;在设计中,如果使各个构件的受力程度一样,则在遭受突然外力作用时就会造成严重的结构性破坏,尤其是构件承受的破坏性更大一些。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损失降到最低,而设计中的关键就在于要对主要部位进行严格的设计,提高整体结构稳固性。
2.2结构中设置多道防线。建筑结构中的安全体系采用的是多层防线设置方式,当建筑结构遭受破坏时,内部结构通过共同的合作可减小破坏程度。如果只依靠某个构件实现结构的承载,则建筑的安全系数就会更低。对于构件设置而言,采用多肢墙要比单片墙结构安全性高很多,而且框架结构中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稳固性要明显高于单片墙。
2.3结构自身要刚柔相济。在建筑结构体系中,要保证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就需要将刚度和柔度进行有效结合。如果结构中的刚度太强,就难以确保其自身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遭强大外力突然袭击时,就会产生大面积的损坏。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如果柔度较大,虽然可以有效地承接外部的力量,但如果产生较大的变形,则可能会导致整体结构出现严重的倒塌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结构刚度与柔度,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4保证结构中节点的相通。在建筑结构中,节点为建筑的稳固性提供有力的保障,节点的分布较广,几乎涵盖了结构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以往出现的建筑结构的变形和倒塌的事故中,节点遭受破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结构的设置过程中就要保证节点和结构能够有着较高的融合程度,将节点进行有效消除,采用这种就结构体系能够使结构中承受的外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消减。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使各个连接的节点之间得到有效的“打通”,保证关节处承受的力量能够转移到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在建筑结构中多道防线的设置、保证结构中的刚度和柔度都是在节点之间力量的相同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结构中的设计均是以保证结构中节点的稳定性为主要前提的。保证结构中节点的相通就要对外力在结构中的重量分配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各个构件中分配到的力量要在构件的刚度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减少在结构中出现不合理的力量的集中,保证结构的静态平衡性。保证节点的相通目的就在于保证结构能够保持原始的状态,如果力量不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各个构件之间的平衡状态就会受到破坏,内部结构也会产生变化。在设计时,设计者要做好充分的协调工作,保证各个不相关的构件在进行共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常态。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钢结构的设计
合理选择钢材:在钢结构房屋建设中选择的钢材要对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其中的硫、磷含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其符合使用要求。在进行焊接钢结构的选择时,还要保证其含碳量符合要求。在地震区域的建筑中,选用的钢材不仅要满足上述要求,还要严格按照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保证其冲击韧性合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钢结构中使用的钢材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要达到合适的比例,伸长率的最大限度和和可焊性能要能够满足物理力学指标,在设计中要将其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文件中明确标出,为使用中的结构提供安全储备,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
合理设计楼面结构:由于在钢结构建筑和混凝土建筑结构中使用的材料不同,建筑中存在的温度伸缩缝的长度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钢结构的建筑中温度伸缩缝的长度一般为120m,在混凝土建筑结构中的温度伸缩缝长度最大可达50m。在钢结构的房屋建筑中的楼板采用用现浇混凝土的方式,为减少混凝土中出现开裂,要根据混凝土的整体要求预留伸缩缝。在压型钢板结构的混凝土楼板中,不仅要在钢梁中使用焊接栓钉以满足基本结构的要求,还要采用适当的连接措施促进混凝土和压型钢板实现共同受力。在进行连接时可以采用横向钢筋,也可以依靠纵向波槽或压型钢板中的压痕。如下图所示,某钢结构组合楼面节点构造图。
在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产品规格的限制,国内生产的压型钢板类型比较少。因此,当不能有效满足应用要求时,可采用横向钢筋施工法将混凝土与压型钢板有效地连接在一起,然后用栓钉进行焊接。
3.2地基结构设计
结构类型分析:在建筑结构基础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所处位置的地质与水文条件、地基承重能力、建筑整体结构功能性以及周围建筑施工状况和地质灾害等问题,从而科学合理的确定基础类型。对于建筑砌体结构要使用刚性的条形基础,比如灰土条形基础、四合土条形混凝土基础等。当条形基础宽度超过2.5米时,可适当选用一些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对于多层框架结构而言,如果地基基础较差、没有地下室,而且地基基础的承重相对较大时,建议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采用该种基础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发生,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固性。如果在建筑中不能够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同时又不能使用人工桩基,就需要采用筏板基础。
后浇带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到,后浇带设计可有效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送,后浇带的宽度应保持在80至100厘米之间。后浇带中所用到的混凝土,应当在原来构件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等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后浇带应采用梁板在两边对其进行支撑,在混凝土达到应用强度时,在对其进行拆除。整个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若不允许留后浇带,则应当对基础后浇带断面形式明确标注,比如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在后浇带下设防水层。
四、结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存在不安全。作为设计人员应当对建筑中的各种构件进行准确的把握,严格遵守设计要求,对设计规范中的内容进行准确了解,与其他专业设计有效联系。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对设计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从而为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 磊.对建筑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2013.06.
[2]吴迪雄,陈文超.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的探讨,2014.09.
[3]杨忠军.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施工工艺研究,2014.07.
论文作者:杨少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构件论文; 过程中论文; 节点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