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高考论文

2005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试题论文,全国高考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

——钱学森

2005年高考已尘埃落定,2006高考又风云再起。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高考科目,其“地”就是地球表层,“理”就是地球表层中发生的宏观尺度的现象、过程、机制和变化规律,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面对全国不同的地理试题模式,本文试图探讨2005年全国各地地理科试题的主要特点,从中找寻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的共性规律。

一、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基本结构

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全国不同地区的高考试卷中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在目前全国高考文理分科的总前提下,各地高考试卷呈现多样化的结构特点。为了更好地探索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全国不同的地理高考试卷基本结构模式就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就2005年全国高考看,高考地理试卷大概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模式,下面予以分析。

(一)试卷设计的模式

结构模式

升学总分 结构特点 举例

Ⅰ卷70分(选择题) 第Ⅰ卷单选题均是20×2分,广东江苏题另有10×3分 广东

甲 地理单 Ⅱ卷80分(综合题) 150分

的双选题,而上海题则没有;第Ⅱ卷广东、江苏题共 江苏

科卷

(注:上海Ⅰ卷40分,Ⅱ卷5道题,而上海1~6题为共同部分,7~9为A组,10~11

上海

110分)题为B组,分别针对“二期”,“一期”课改教材。

文科综 试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构成,题型有选 全国卷

乙 合能力 Ⅰ卷140分(选择题)共300分,其中地理

择题(单)和综合题,试卷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Ⅰ、Ⅱ、

测试卷 Ⅱ卷160分(综合题)占100分左右 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比例约占10%。题量为35道单 Ⅲ

选题,4~5道综合题。

北京

天津

综合能

丙 力测试 Ⅰ卷54分,Ⅱ卷96分(上海

共150分,其中上海

试卷由政、史、地、理、生、化、语文等学科组成;题

上海

(文科

Ⅰ卷90分,Ⅱ卷60分(广东) 地理约占70分,广东 型仍设单选题和综合题;注重学科间渗透,仍有 广东

使用) 占23分 “拼盘”痕迹。

丁 文理Ⅰ卷216分(选择题)共300分,其中地理

试卷由政史、地、生、化、理六科构成,题型设选择 辽宁

综合Ⅱ卷84分(综合题) 占50分 题(36×6分)和综合题(6道题),是典型的拼盘。

注:广东的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更接近辽宁的文理综合的课目构成。

上表列举了4种常见模式,预计在2006年仍将沿用。各种模式的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难度进行排列即选择题(客观题)在前,综合题(主观题)在后;热点内容在前(大部分);相对较容易的试题在前。考试时间地理单科卷120分钟,文科综合均是150分钟。考试时间的设置充分考虑试卷特点及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二)地理试题的分析

题号 中心内容

分值(分) 能力要求

1~3

能源问题(石油)4×3 A+B

5~7

区域特征(中东地区)4×3 A+B

全国文综Ⅰ8~9

工业区位选择4×2 A+D

10~12 海水性质(温度和盐度) 4×3 B

36 国土整治(小区域) 36 A+B+C+D

39.(1)(2)(3)

等高线、城市与地质构造 20 A+B+C

1~2

人口问题4×2 A+B

3~6

地质构造、国家位置与地图4×4 A+B

全国文综Ⅱ7~8

大气的热状况4×2 A+B

9~11 农业区位选择4×3 A+B

36 区域特征与交通运输 36 A+B+C

39.(1)(2)(6)

区域特征和城市 20 A+B+C

1~2

地球与地图 4×2 A+B

3~5

印度洋海啸时空题4×3 A+B

全国文综Ⅲ6~9

气候的分布 4×4 A+B

10~11 对外贸易4×2 A+B

36 常见的天气系统 36 A+B+C

39.(1)(2)(3)

国土整治(河西走廊)20 A+B+C

1~2

常见的天气系统 4×2 A+B

3~6

珠穆朗玛峰科考 4×4 A+B

7~9

城市功能分区4×3 A+B

北京卷10~11 人口、耕地与粮食问题4×2 A+B

36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比较 36 A+B+C

39.(2) 人口问题8

A+B+C

40.(1)(2)

红色旅游12 A+B+C

1~2

湿地及功能 4×2 A+B

3~6

地球和地图 4×4 A+B

7~8

城市交通与功能分区 4×2 A+B

天津卷9~10 文化扩散4×2 A+B

11~12 中国分区(台、港、澳) 4×2 A+B

36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26 A+B+C

39.(1)(2)(3)

红色旅游14 A+B+C

40.(3)(4)(5)

经济全球化 12 A+B+C

注:能力要求共分四个方面。其中“A”是指提取和解读信息,“B”是指调动和运用知识,“C”是指描述和阐述事物,“D”是指论证和探讨问题。每个方面分为Ⅰ、Ⅱ、Ⅲ层次。不同类型的试卷其能力目标之间存在差异;能力层次方面又存在交叉现象,所以划分标准不一致,得出的各类能力目标的分值也不同。其他模式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未分析。

从总体上看,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地理部分试题难度略有下降,但像全国卷Ⅰ中的地理题仍是文综的“瓶颈”。

值得关注的是,文科综合(包括乙、丙、丁三种模式)中的地理选择题均以联题方式出现,而地理单科卷(甲模式)三地试卷是联题与单题相结合,使用单题可以扩大试卷知识点的覆盖率。

二、200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主题鲜明,关注“和谐”

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不同角度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其中地理试题更多地是从人与自然这一层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

例如:

1.全国文综Ⅰ36题其一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2.全国文综Ⅲ39题河西走廊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3.全国文综北京卷36题简述北海与南海资源优势与存在的环境问题。40题井冈山地区发展的“红色旅游”中应避免的环境问题。

4.上海地理单科卷43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崇明岛可大力发展的产业有……等。

(二)考查主干,重视能力

2005年全国高考试卷中地理试题考查范围涵盖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及国土整治四方面的主体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高(深)线,海水的性质、板块构造、火山成因、自然带规律、农业地域类型、工厂区位、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文化景观与旅游、综合国力、世界主要国家位置、自然特征、国土整治等主干知识点。

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以能力立意指导思想,2005年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在2005年高考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重视考生对发现、收集和理解文字资料、图表、画面、符号等能力的考查。例如全国文综Ⅱ中3~6题,关于九州-帕劳海岭位置、成因、马荣火山所在国家及两地距离计算,从地形剖面图及经纬网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地图知识进行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加强对所获得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联系能力的考查。例如全国文综Ⅰ5~7小题,根据图中经纬图、海陆位置、轮廓特点等信息,结合已储备的世界区域特征知识进行准确定位;第10小题,从文字材料和统计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有关海水性质(温度和盐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试题突出对思维过程,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和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的能力的考查。

例如全国文综Ⅰ39题(3),阐释“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全国文综Ⅱ39题(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全国文综Ⅲ34题(4),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

全国文综北京卷36题第(1)、(2)、(3)、(4)、(5)、(6)问等等。

4.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试题注重对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例如:全国文综Ⅰ36题,通过试卷中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像(包括一幅小区域平面图、三幅地形剖面图),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人地关系等),对试题设问进行描述和阐释[第(1)问]讨论和探讨[第(2)、(3)问],组织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答案;

全国文综北京卷39(2)根据表1数据,说出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全国高考广东地理第33题(4)、第35题,上海地理第72题等。

(三)突出热点、注重创新

1.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005年试卷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充分体现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例如(1)东南亚的大地震与海啸。直接考查的试题包括全国文综Ⅰ39题,全国文综Ⅲ3~5题,间接考查的试题包括全国文综Ⅱ3~6题,全国文综北京卷36题(2)。考查板块理论,火山与地震成因等。

(2)红色旅游。全国文综北京40题、天津卷39题,上海卷19~25题,江苏地理31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旅游景观的欣赏、交通与旅游等。

(3)科学考察。包括①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全国文综Ⅲ1~2题、上海地理34~38题),②珠穆朗玛峰的登山测量队(全国文综北京卷3~6题),③我国“大洋一号”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全国文综天津卷6题,江苏地理1~2题,广东文综31题),④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上海文综13~18题)等。内容涉及地球和地图知识,地质和海洋知识等。

此外还有能源安全问题,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人口、粮食与对外贸易等问题。

2.试题情景设置活泼,图像新颖。

文综地理高考试题每年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年依然如此。让人既爱又恨。爱之在创新中发展,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水平;恨之让学生措手不及,使“难”成为第一感觉。例如全国文综Ⅰ8~9题考查工厂选址。其图表新、切入角度新,使考生一时迷失在新情境之中,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分析题目与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

又如第12题(见下),图4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全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0—12题。

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目考查“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供选项是时空的组合,且极富人文特色。从长江口表层水域温度17℃可排除A、C两项,应是春季或秋季,B项“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明媚的春景,而且是暮春三月,因此江淮平原二月不可能出现此景象;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应是秋天景象,温带落叶阔叶林枫树即将落叶,所以只能选D项。这道题呈现方式新颖,考查学生能力全面,是一道创新的好题,也是难题。

此外不少文综试题情景设置古今一体,中外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文综试题。

三、2006题高考地理复习思路和策略

(一)地理高考复习的两个阶段

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底)。这是一轮夯实基础全面的复习,主要是系统地逐章复习《考纲》规定的考点,并进行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第二轮专题综合复习(3月底至6月初)。复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重组和运用等能力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地理专题复习,二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模拟训练。

专题复习按其复习的主要目标又可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学科内主干基础知识专题,二是考纲中要求的重点能力专题,三是区域和社会热点问题专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基础主干知识专题是进行其他两个专题复习的前提;重点能力专题复习的核心,是地理高考试题直接面对的考点;热点专题问题是专题复习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整个专题复习的归宿。

专题复习阶段的训练最好能把学科内的小专题训练与文综综合能力训练相合起来,相互穿插进行,呈螺旋式上升。

(二)地理备考复习的三大重点

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实用方法是地理备考复习的三大重点。

1.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着眼主干知识重组。

基础知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最能体现素质倾向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地理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查能力,专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所谓主干知识是指能够承载反映地理学科能力和价值观主体内容的重点知识,是能反映地理学科空间的区域性、人文与自然及区域之间的综合性,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等特色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地图及应用,时间的计算,大气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河流补给,地质构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因素,具体“世界意义”和“中国意义”的区域地理常识性知识,我国某些区域的发展问题等。

高考历来重视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占有的分量。这并不意味着鼓励考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

2.加强地理技能训练,构建应用能力体系。

2005年考纲能力目标摒弃了过去以记忆、理解、应用等词汇,在内容的制定上是以考试的要求和操作为依据的,即重视解题思维过程控制: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其中每点又分三个层次,按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排列,今年考纲还提出“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思维”的内容,可见高考对地理的考查层次在逐步提高,由印证—说明—运用—论证,这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选拔创新型人才、落实课改精神的体现。

(1)地理学科的最突出特点是地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知识信息载体。不同的地图承载着不同意义,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就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它包括空间定位,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能力。同时地理读图分析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如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与日期图的判读,气候图表数据的判读等。

(2)“实际”联系“理论”的能力。通常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而我们在考场上,面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时,却要善于“实际”联系“理论”: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力,一是“审题能力”,即如何获取和解读信息;二是“迁移能力”,即如何“调动和运用知识”;三是“表述能力”,即如何运用术语,简洁准确地描述和阐释事物。

3.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掌握一般思维方法。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每块思维方法是不相同的,具体而言:

(1)自然地理重视自然规律和原理,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与变化、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等等,认识这些规律和原理,迁移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2)人文地理强调区位理论和人地协调理念。如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和旅游区位因素,人类生产、居住、联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掌握理论、形成理念,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举一反三是重点。

(3)区域地理重点是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重点是区域定位,难点是主干知识的承载点、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

2006年高考地理备考复习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行,本文权是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标签:;  ;  ;  ;  ;  

200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