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独特多样艺术风格的统一_辛弃疾论文

新词独特多样艺术风格的统一_辛弃疾论文

辛词艺术风格独特与多样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风格论文,独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艺术风格的独特,并不意味风格的单一

1、从对“诣之所极”与“兼众体”的认识谈起 清代袁枚在《再与沈大宗伯书》里,对“论诗”与“作诗”所提出的见解,常为人们所称道。就其“论诗”而言,他那“诗之奇、平、艳、朴皆可采取,无庸拘见而狭取”的主张,颇为精辟。是的,诗人的创作,各有各的风格,犹如百花竞放,万壑争流,而不应“拘见”和“狭取”。但他对“作诗”的看法,并不全面:“各就其诣之所极,原不必兼众体”,似乎只说对了一半。即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诣之所极”的独特风格,这是正确的;但“原不必兼众体”的提法,则失之偏颇而不那么严谨和准确了。若从不应强己之不能而为之这一意思而论,当然无可非议;可是,还必须看到,确实有那么一些杰出的大家,是既有“诣之所极”的独特风格,且能“兼众体”的。被钟嵘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朱自清指出“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①,这是就其“诣之所极”而言的,他隐居躬耕,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田园风光,表达出读书赋诗、饮酒抚琴、闲话桑麻的情趣,其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而独树一帜。正因为他是一位真的隐士,并非故作清高,他的诗才会有那样的艺术魅力,有那样不朽的生命力。综观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他对黑暗的现实悲愤不已,大济苍生的壮志是那么强烈,正如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所指出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他的“金刚怒目”的诗篇,是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岂止是诗,任何文学样式的创作,在一些大家的笔下,都是既有“诣之所极”的独特艺术风格,且能“兼众体”而表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的。茅盾评论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就曾经说过,鲁迅的作品,既有“洗炼、峭拔而又幽默”的独特的一面,也有风格多样的一面。茅盾强调指出:“片面性和简单化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鲁迅之评论陶潜和茅盾之评论鲁迅得到启发,我们对辛词的艺术风格的探讨,也应当是全面的。简单地袭用“豪放”概括之,是不符合辛词的实际的,是不科学的。

2、讨论辛词的风格,应以“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为契机,即把古人之写诗、作文和我们今天专业作家有目的地创作,旨在发表、用以启发、教育读者区别开来。苏轼《南行前集叙》云:“……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他非常赞同画家朱象先所说的“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己。”是的,这种“有所不能自己”的“达吾心”和“适吾意”之说,实际上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我们研究辛弃疾的词,就必须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辛弃疾的词都是激情在心里再也憋不住了,只得吐之为快,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以此为契机,才能对他的词既有独特的一面,也有多样的一面,作出客观的,唯物的,而不是空洞的,浮泛的,人云亦云的论述。

历来评论宋词,往往用“婉约”和“豪放”分类,这只能是大体上的说法,而在我们对一杰出的词人,就其作品具体分析时也这样笼统,就失去研究的意义了。“婉约”、“豪放”之说,始于俞文豹《吹剑续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中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苏词开创豪放新风,是有心以柳永作对垒而别开生面的,抒怀述志,摆脱了“浅斟低唱”的樊篱,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的新天地。其实,苏轼的词,亦有清丽、韶秀之作,贺裳《皱水轩词筌》评他的《浣溪沙·春闺》云:“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况周颐《蕙风词话》称他的《青玉案》为“奇绝、艳绝。”由此可知,苏词的风格是多姿多采的。同样,辛弃疾受苏轼的豪放的启发,但也从婉约词派那里吸取了滋养。准确地说,他既不同于北宋豪放派的词人,更有别于同时代婉约派的词人。他有为他的生活道路和审美思想所形成的,为前代和同时代的词人所没有的艺术个性。以“豪放”而论,他就与苏轼有别:苏词高逸旷远,辛词昂杨奋发。苏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辛词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确实是各有千秋的!就其婉约而言,他与李清照大不一样,李词以抒发纤细入微的凄楚之情打动人心,辛词则以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深沉抑郁”,欲语而不能尽,激起人们内心的愤懑。李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和辛词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样是各臻其善的。

“君看幼安气如虎”——辛词的艺术个性

1、辛词的磅礴、沉郁的艺术风格,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说杜甫是诗圣,其作品是史诗的话,那么,辛弃疾就是词圣,其作品堪称史词。

白居易论诗,有个著名的论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是非常精辟的。然而,根于情的“情”又是从何而来的?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存在”,就是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生活道路。

辛弃疾二十三岁就“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於朝。”④他胸怀杀敌报国的凌云壮志,走上抗金的道路。就是这位爱国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在“南归”的四十年间,竟有二十多年被迫闲居,而成为“隐士”,成为满怀愤懑的“狂者。”即使被任用了,也只能是“官不为边阃,手不掌兵权”⑤受投降派的排挤,诬陷和打击,只能在梦境里杀个淋漓酣畅,为国建立功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他也是以“但悲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的,他是在“大呼杀贼数声”⑥中离开人世的。词如其人,辛弃疾的词章是用生命写成的,他的词气势如虎,其磅礴,犹如出山之猛虎;其沉郁,犹如被困之猛虎。这样的艺术风格的个性,是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的。

2、“以气入词”是辛弃疾词章艺术表现的特征。高尔基指出:“一个艺术家往往是自己阶级和时代的客观的历史家。”⑦辛弃疾是词坛巨龙,更是南宋时代的客观的历史家。他的六百余首长短句中,“浓缩”着整整一个“时代。”南宋尖锐的民族矛盾人民,群众抗金斗争的高涨,爱国志士的主战受到朝廷投降派的压抑和打击,在辛弃疾的词里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宋史》称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这是非常中肯的。那首“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答之”的《贺新郎》,把被迫闲居八年的愤懑倾写而出,而他在病中见到了知己,就顿时振奋起来,共商抗敌复国之大计,饮酒高歌,“惊散楼头飞雪”;接着,诗人用“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借《战国策·楚策四》的让骏马去拖笨重的盐车,“伯乐遇见,攀车而哭”的典故,痛斥南宋朝廷抑制,打击爱国的豪杰,将仁人志士投闲置散,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卑劣行径。最后,引用祖逖夜半拔剑起舞和女娲练石补天,既表达出他对陈亮的赞誉,“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更喊出他们把分裂的祖国重新统一的共同心愿:“看试手,补天裂。”无疑,辛弃疾的爱国词章,既抒发了自己的壮志,也喊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心声。辛弃疾是以“时代的歌手”而成为南宋词坛巨匠的!

辛弃疾的“以气入词”,是时代的使然。前人对他的“以气入词”,称道不已。陆游在《寄赵昌甫诗》里说“君看幼安气如虎”;黄斡在《与辛稼轩侍郎书》中说他“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张炎更是直接地称辛词为“豪气词。”“如虎之气”、“刚大之气”“豪气”云云,都是就辛词的的“以气入词”而言的。必须指出的是,辛词的“气”是以杀敌、诛贼、拯救民众和统一祖国为内核的,这是辛词的本质特征,也是辛词的艺术个性形成的“本”和“源”。

辛弃疾自称自己的词是“狂歌”,是“硬语”。这是他对自己用生命写成的“以气入词”的词章的自白。“狂”而且“硬”,就是对“气”的最确切的概括。“狂歌”之说见《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武装杜叔高,说我夜半难眠,经常起来慷慨高歌,但觉悲风四起,屋檐下的铁马在铮铮作响,似乎已骑着战马正在杀敌的疆场上驰骋!“硬语”之说,见词《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答之》:“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他和陈亮一起嘲笑那些热衷利禄视富贵千钧重,且表达出他和陈亮却把富贵看得轻如毛发。“硬语”见诗韩愈《答孟东野》:“横空盘硬语”,指的是语言刚劲有力,在空中盘旋。辛弃疾的“硬语”就是力主收复中原的激昂言辞,但又有谁来听呢?感情是那么沉痛,悲壮!

综观辛弃疾的“以气入词”,《唐宋词史》(杨海明)将其归纳为“英雄语”、“悲士语”和“隐者语”是颇有见地的。是的,“汉家组炼十万,列舰耸层楼”表现出何等的豪迈之气!“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现出何等的悲怆之气!即使在他闲居瓢泉所作的“遣兴”的《西江月》,“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与松对话,言松扶己,醉态逼真,维妙维肖,竟以用手推开松树,令松走开作结,在醉态中抒写情怀,真让人拍案叫绝,表现诗人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可谓入木九分矣。

辛词是史词,辛弃疾是时代的歌手。杀敌、诛贼和拯救民众,统一祖国是辛词的主旋律。辛词的磅礴、沉郁的艺术风格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气入词”是辛词的表现特征,是辛词艺术的个性。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本色自见”的独特风格和“随所变态”的多样风格的辩证统一

1、独特风格与多样风格在“爱国”的本质上统一起来。 列宁指出:“不论怎样的形式都还是以本质为转移的。”⑧辛弃疾的词的艺术风格是以他的词的本质为转移的,既有上述的“本色自见”的独特风格,也有“随所变态”的多样风格,而这两者都是以抒发爱国激情为核心的。一言以蔽之,它们是在“爱国”这个“本质”上统一起来的。

2、“器大”“气高”是形成辛词艺术风格多样的真谛之所在。 范开先在《稼轩词序》中的一段话,是发人深思的。“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浅深,有不能不尔者存焉耳。”这就深刻地指出了辛词博大深厚的内容与“随所”变态的关系。

是的,辛词是以豪气词称著于世的,但真正读通他从婉约词派中吸取滋养所写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他的器大志高的情致和“随所”变动的艺术表现风格了。邓广铭、辛更儒称这首词中具有“情致缠绵”而“词意激切”风格的代表作。全词从暮春号杨写起,“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表达出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和爱惜之情,其实,他那“惜春长怕花开早”是有深刻寓意的,是对朝廷轻敌冒进而又草草收兵的批判;而“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援引汉武帝和陈皇后的故事比拟希望总是落空,并以杨玉环,赵飞燕的败亡,比拟他心目中的那些当权得势而又不思复国的小人。最后,因眼前景物而发抒感慨:“闲情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以对斜阳烟柳的惨淡景象的描绘,表达出对南宋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切!我认为,这首词是够婉约的了,但又有别于传统的婉约,形成了辛词的“柔中代刺”的特有风格。陈延焯评此词有这么两段话说得是那么入骨:其一“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⑨这真是一语中的,辛弃疾即使写婉约词,也是“有力如虎”啊!其二、“怨而怒矣!然沉郁顿宕,笔势飞舞,千古所无。‘春且佳’三字一唱,怒甚。结得愈凄凉,愈悲郁。”⑩是的,这正是前面所论述过的,此乃英雄语,此乃悲士语也。梁启超在《艺衡馆词选》两卷中评论这首词说:“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前辈的这几位有识之士的精辟评论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辛词多样风格在“爱国”这个“本质”上,与他那“本色自见”的独特风格确实辩证统一起来的。无疑,辛词的婉约,也是与“以气入词”一以贯之的。不是么,辛弃疾的婉约,有别于传统的婉约的;辛弃疾的婉约词是那么有深度,有力度,真可谓叹为观止,“前无古人”了。

3、辛词多样风格的体现 辛词的“本色自见”的独特风格,前面已经作了具体论述,无庸赘言,这里着谈一谈重辛词的多样风格。

抒发杀敌复国的豪情是他的词章的基调,值得深入探索的是怎样认识他的那些抒发自己渴求挥戈扬鞭,杀敌报国而又无法实现的内心苦痛之情的词章的艺术风格。他的这种内心痛苦极为深沉,几乎在他的许多词里都有自然的流露。大体上有两种情况,这就出现了“随所”变态的不同风格。一是虽然在朝廷做官,热望收复失地而使国家得到统一,可是听到的却是鹧鸪鸟“行不得也”的叫声。这种客观处境,往往在词里反映出来:既有战斗豪情的抒发,又有悲愤不己的感叹。那首《满江红·江行,简扬济翁,周显先》就很典型。“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此自嘲也,亦怨深矣。其实,他的内心是火热的,“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似乎只能在追忆和敌人鏖战的往事,实际上正是他渴望能驰骋疆场的呼喊,是他真情的表达。可恨在,统一南北的“英雄事”,竟被“西风”吹尽!这类词形成了激越愤慨的风格。二是被迫落职闲居,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在这种状况下写出的词,就不再是直抒胸臆了,多表现为托物沉吟。《踏莎行·庚戍中秋后二夕·帒湖篆冈小酌》,借悲秋抒发收复中原的壮志未酬的苦痛。“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甚堪悲处”,似乎旷达了,借喝酒歌舞排遣被压抑的愁闷和愤懑。然而,愁闷和愤懑是排遣不了的,敌未灭,耻未雪,“重阳节近多风雨。”意在言外,愁风愁雨愁杀人!这里,秋景的悲凉与内心的愁苦融合在一起。从他的那种并没有明白吐露的愁苦中,我们仍然会感觉到他的那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种沉吟所表现出的感情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这是形成了这类词委婉而深沉的艺术风格。

……当然,辛词风格的多样,远远不只是前述的,慷慨悲歌者有之,激越愤慨者有之,委婉深沉者有之,婉约得有深度,有力度所亦有之,再如他的《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用的是招魂体,而《木兰花慢》则用的是天问体,“可怜今夕月,何处是、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是,光影东头?”竟提出月亮那边是不是别有天地,幻想着另一个清平的人间,体现出他对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丑恶现实的批判。这一类词,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风格瑰丽多姿,是辛弃疾对屈原的诗歌表现艺术的发扬光大!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西江月·遣兴》,以手推松,曰“去”,就其思想价值而言,词所表现的倔强性格,正是他的爱国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和坚贞峻洁气节的体现,而就其艺术风格而论,却又是那么潇洒,诙谐而饶有风趣,和李白的某些诗相近,而又有显著的不同,有着自己的个性。

辛弃疾的词的多样风格,正是范开先所说的“……无他,意不在作词,而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不能不尔也”的体现。辛弃疾的这种“不能不尔”的多样风格的词,“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11)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本质”。辛弃疾的艺术风格多样的词的本质就是抒发强烈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在辛弃疾的笔下,即使是那些委婉沉吟和“遗兴”的词,同样能给以奋发的精神力量。

总之,辛弃疾的词,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闪耀着照耀千秋万代的光辉。他的爱国词永垂史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陶诗的深度》。

②《鼓吹续集〈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③《与元九书》。

④《美芹十论·劄子》。

⑤《叠山先生文集·同会辛稼轩先生祠堂记》。

⑥《康熙南府志·稼轩小转》。

⑦《论文学·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

⑧《黑格尔〈逻辑学〉一书的摘要》。

⑨《白雨斋词话》卷一。

⑩《宋词三百首浅注·引》。

(11)范开先《稼轩词甲集·序》。

标签:;  ;  ;  ;  

新词独特多样艺术风格的统一_辛弃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