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诚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火原则以及火灾隐患特征,随后文章介绍了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火设计要点,例如暖通防火设计、房屋平面设计、消防给水设计、电气防火设计、灭火器设计、安全通道设计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设计;防火原则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各种高层建筑也相继诞生,同时高层建筑中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高层建筑中的空间容纳较大,同时出入的通道有限,因此一旦发生火灾问题就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本文就此分析了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火设计问题。
一、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火原则以及火灾隐患特征
大部分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火设计主要包括被动防火系统与主动防火系统两部分内容,其中主动防火系统其实就是手动控制或是自动控制的报警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排烟系统、灭火系统等共同构成的,其中基础功能就是能够尽快发现火灾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火工作。被动防火系统通常包括燃烧难度较大或是不易燃烧的装修材料构成,包括穿墙封塞、挡烟垂壁、防火吊顶、防火卷帘、防火门、钢结构的防火墙等部分组成,主要就是利用合理的构件和建材将一整个大的空间划分成数个小空间等,在火灾不断蔓延过程中,控制火灾范围,保证建筑结构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倒塌的问题,给逃生人员提供充足的逃离时间。根据我国发展状况来分析,被动防火系统更加具有经济性、长久性与可靠性。
高层民用建筑因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火灾发生过程中的不同特征,首先是蔓延渠道多,火势控制难度较大。高层民用建筑中存在较多垃圾道、排气道、电缆井、管道井、电梯井、楼梯间等竖向的管道,一旦发生火灾问题,上述管道就像是一个个烟囱,会发挥极大的拔气作用,从而加速火势蔓延,增加人员伤亡。高层民用建筑中的装修通常比较高档,存在较多的可燃物,尤其是近几年内各种新型合成材料制成的物件,增加了火灾负荷,导致火灾中会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增加逃亡风险。
二、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火设计要点
(一)暖通防火设计
因为高层民用建筑的楼层数比较多,同时整体高度较高,因此在出现火灾问题时,其中的烟气想要从建筑内部排放出去就存在较大的难度,通常高层民用建筑中的烟气会顺着建筑向上层流通,从而增加了处于建筑高层位置中人员的危险,同时大部分火灾伤亡人员都是因为烟雾吸入过多所造成的。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排烟设计对于高层民用建筑的重要性,设计人员在进行防火设计时,应该提高对于排烟系统的设计,结合高层民用建筑的相关结构特征,进行合理的排烟设计[1]。通常情况下,高层民用建筑中进行排烟设计主要会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自然排烟,也就是通过竖井、阳台或是门窗等来进行排烟,另一种方法是机械排烟,也就是通过排烟设备将烟气从建筑内部中排放出去,主要包括减压排烟和加压防烟等两种形式。自然方式排烟,因为会受到地区因素以及自然风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降低高层民用建筑排烟效果,因此相关规定中也提出了高层民用建筑在高度超出一百米的情况下,是不能设计成自然排烟方式的。
(二)房屋平面设
为了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的火灾隐患,在进行高层民用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应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比如在幼儿活动场所中,建筑中三层以下应该设置火灾逃生的专用出口,保证幼儿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逃离建筑。除此之外,高层民用建筑附近区域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消防通道,从而让救灾车辆能够顺利出入,并找到最好的灭火位置[2]。在高层民用建筑应该科学设计防火分区,让疏散通道更加清晰简洁,同时防火分区也应该保持一种方正的状态,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不同楼层中,应该结合建筑相关面积大小,利用防火卷帘、防火门以及防火墙等在建筑内部划分出多种防火区域。器材与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92)》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BJ232)》中的规定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吊顶安装与测墙安装中的相关器材设备需要设置接线盒,保证设备牢固固定,避免松动。高规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于高层民用建筑整体超过十九层的在设计防火分区时,应该保证分区面积在一千平方米左右,所有防火分区中的管线设备也应该符合标准要求,在防火分区中还应该设置相应的阻燃处理,从而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抵挡,避免火势的进一步扩大,比如防火分区中的消防管道和排水管道等应该配备有防火套管。
(三)消防给水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中进行消防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消防给水系统应该以建筑内部自供水为主,因此高层民用建筑的附近应该设置集中高压给水系统。同时在高层民用建筑中还应该配备有消防水箱,从而在室内出现火灾问题时,可以提供充足的水量灭火,或是通过高气压方法进行送水,增加设置稳压泵等相关提高压力的设施,水箱的具体容量应该结合建筑层数、面积以及平面类型等确定,其中平面类型包括单元式、塔式和通廊式等。高层民用建筑室外消防水管应该尽量设计成环网形状,同时让消火栓时刻保持一种外露状态,方便消防车进行取水,满足国家标准设置数量,具体水压应该大于0.1MPA。高层民用建筑在设计消防给水系统过程中,应该注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系统分离开来,和室外相同,将室内的给水管道也设置成一种环网的形状,其中高压供水系统或是进水管的整体数量应该超过两根。消防水泵属于消防系统的核心部件,水泵的启动方式、数量、安装方法、工作性能等会对消防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同一区域中,消防水泵与消防水池可以设计成一个,室内中的消火栓与自动灭火喷水系统应该增加水泵接合器,其中的水流量与分布数量应该满足国家相关规定标准,和室外消防水池或是消防栓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十五到四十米左右。至于室内的消火栓,相关规定要求应该分布于消防电梯、楼梯间以及住宅走廊等比较明显的位置,要点为能够保证两股水流能够同时到达,并且让取水活动更加方便,但是在现有的高层民用建筑中,进行设计时通常会疏忽消火栓的位置。
(四)电气防火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中的电气设计主要包括两种意义,首先是从被动的角度来讲,能够提高电气的安全性,预防因为整体线路过长而导致的负荷超载等问题的发生,或是因为建筑时间过长,内部绝缘严重老化而引发的火灾问题,同时还应该考虑到雷击或是地震等因素引导下所产生的电气火灾问题,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预防措施。其次是从预防火灾发生的主动性角度来讲,怎样保证配电以及消防电源的安全性,怎样有效落实消防总控、火灾自动预报、疏散指示标志、火灾应急照明等措施。其中需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于那些整体楼层超过十二层的小区,应该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电梯和消防水泵,从而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在安装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双回路供电,并提前设置好备用电源。
其次是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各种消防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应该保证其拥有单独的供电线路,从而在火灾发生过程中,消防排烟系统、事故照明、消防水泵、消防电梯以及消防总控制室等能够正常用电,为人们提供一条安全的逃生通道。布管穿线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不同类型的电流线路和不同系统应避免穿在同一管线槽或是管道的同一槽孔当中。在管道或是线槽中的导线,避免出现扭结或是接头等问题。此外导线的接头还应通过焊接或用端子在盒内进行连接。管线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上,例如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等位置中时,应使用补偿措施,将导线跨变形缝两侧进行固定,留出适当余量。对电源切换方式进行科学设计,保证其中储备电源运行时间和切换点满足高规要求。最后是经过相关火灾实例我们发现,和高层民用建筑中人员伤亡数量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因素就是疏散指示灯以及事故照明等设备的正常使用。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消防机动和登高能力的重视。
(五)灭火器设计
在当下的高层民用建筑发展过程中,其中主要配置的消防器材除了一些必需的破拆工具或是消防栓等设备,在所有的消防设备中,灭火器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灭火器在使用过程中还具有方便快捷、随时移动等特点。因此是火灾救援中的一线灭火用具。高层民用建筑中应该将灭火器添加到设计要点当中,并准备好适量的灭火器设备,灭火器还拥有多样性特点,因此在日常检查管理中,应该做好灭火器存放工作,并及时进行检查更新。除了灭火器设备外还应该准备充足的应急资源,例如应急设备、医疗设备、物资准备、充足的救护车辆、现场灭火器等,保证药品齐全,所有参与的建设人员人手一个对讲机。
(六)安全通道设计
在高层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建筑中的人员在逃离疏散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高对于安全疏散通道的重视,减少火灾中的伤亡人数。在设计安全通道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充分结合规定标准来设计安全通道的高度、宽度以及出口等因素,保证建筑中的相关人员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从建筑中安全撤离。除此之外,安全通道和疏散出口位置还应该添加各种知识灯或是紧急照明设备,从而为建筑内部人员的逃离指明方向,加快人员疏散速度,预防发生疏散混乱等问题。
结语:综上所述,相关人员在进行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设计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消防结合、预防为主的设计原则,同时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准备好完善的防火措施,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在高层民用建筑发生火灾问题时,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将火灾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提升高层民用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黄煌.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要点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67.
[2]朱燕.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J].智能城市,2018,4(08):40-41.
[3]刘瑞娟.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下的居住区总平面、住宅单元平面防火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论文作者:李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6
标签:民用建筑论文; 高层论文; 火灾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论文; 灭火器论文; 排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