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蓉
(崇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四川崇州 611230)
【摘要】目的:比较西医治疗和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治疗时间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和治疗有效率等情况。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初治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情况,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西医;中医辨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14-02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原因复杂。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在35岁以后高发,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并非丧失产生胰岛素的能力,但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不足,呈现胰岛素抵抗状态,表现出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1]。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胰岛素失衡状态,机体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出现功能障碍,预后不良[2]。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以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给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和治疗有效率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60例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 2014 制定的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如下:(1)1型糖尿病患者;(2)伴严重肝、肾及心脏损害者;(3)妊娠期妇女;(4)不愿意配合本研究的患者。将60例初治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在30~62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42.73±4.38)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32~64岁之间,平均年龄(43.17±4.2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磺脲类)或胰岛素注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五种证型[4],即肝胃郁热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瘀型和阴阳两虚型,然后根据各种证型的不同临床表现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以及给予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糖尿病和糖尿病治疗有准确的认识,配合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1)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测定(P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结果。疗效标准如下: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正常标准;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2)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脂变化情况,包括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同组间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代谢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糖值,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致病因素复杂,临床上以患者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的症状。目前,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仍难以治愈,治疗上以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者直接注射胰岛素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5]。机体长期处于血糖升高的状态,这种血糖升高的状态会引起多种器官和组织出现病理性变化,从而出现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6]。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长期检测和控制血糖稳定,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是目前糖尿病的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的重点。
糖尿病在中医对应消渴。中医把消渴分为三类,分别为上消、中消和下消,分别对应肺燥、胃热和肾虚[7]。以肺燥和多饮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上消患者;为胃热和多食善饥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中消患者;以肾虚和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下消患者。消渴在病因上面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因此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针对上消患者以生津止渴、清热润肺为治疗原则,临床上多采用消渴方加减进行治疗;针对中消患者以养阴滋阴、清泻胃火为治疗原则,临床上多采用玉女煎加减治疗;针对下消患者以滋补肾阴、润燥止渴为治疗原则,临床上多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进行治疗;针对阴阳两虚,上中下三消症状明显者,临床上多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进行治疗。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糖值。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血糖和血脂情况,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这与孙乐易[8]和翟志丽[9]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2型糖尿病初治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情况,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洪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4):138-140.
[2]熊燕,林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0):1441-1449.
[3]梁峰,胡大一,沈珠军等.2014美国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诊疗标准[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6):1182-1190.
[4]李菁菁,罗艳.2型糖尿病中医诊治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3):145-148.
[5]文敏.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糖尿病方案选择及效果对比[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5):132-133.
[6]孙琳.糖尿病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8,238.
[7]郭润蕊,方倩.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5,37(12):1913-1916.
[8]孙乐易,俞秀华,赵晴,等.阿卡波糖、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与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4):8677.
[9]翟志丽.天麦消渴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17):104-104,105.
论文作者:张春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患者论文; 血糖论文; 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西医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医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