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文化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代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一词从西方翻译而来,但中国古代就有“人文化成”[1] 之语。文化人类学派的鼻祖泰勒(R.B.Tylot)曾对文化下过至今仍被认为权威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凡欲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2]。但“不同民族、社区及社会集团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与取向”[3]。中西文化即属于两种典型的不同特质的文化,正因其“不同”,在传播、接触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碰撞和冲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中国之文化必将随着民族之崛起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也将随着交往的频繁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说:“一种文化决不仅是地理上某空间、历史上某时期的那一大堆东西,其中必然还蕴含着一种意义或精神,这种无形的存在便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一个民族成为统一而不破灭的群体所必需的内在纽带。”[4] 可见文化对民族、人群的影响至巨。上溯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中国社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中西文化间无穷复杂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5] 当下的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崛起,就不能不从其历史的、民族的、情感的等多种“无穷复杂”的因素中理出头绪来,科学而冷静地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及其影响。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如何引导青少年以“我”为主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本文从人生价值观、国家民族观、义利观、情爱观、物质生活观、网络文化观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是中西文化冲突和影响的深层根源,它决定并影响着青少年的其他观念。从价值本位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强调集体利益,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倡导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个体的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属于典型的集体本位价值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群体至上,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从价值判断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倡导志存高远,无私奉献,追求的是至善至美。而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政体中则浸透着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6] 有学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从总体上看,“人生理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的统一。”[7] 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中国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三大基本变化:群体本位主义取向向个体本位主义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偏移;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物质性取向偏移。[8] 这种由集体本位价值观向个体本位价值观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当代青少年个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内在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忽视个体价值的修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集体始终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置得当,将会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如若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极易导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如若不择手段地以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则不仅会危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行为在一些青少年中有相当的市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第二,对国家民族观的影响。钱穆认为,文化本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在其整个历史演进的全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历史赋予它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他把此称为中国文化之“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9]。为此,我们在研究中西文化碰撞时不能不关注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从我国传统的国家民族观来看,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整体观念——主张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反对分裂,整体至上;二是和谐观念——谋求国家、民族内部的和谐以及与他民族、国家的和平相处,爱好和平,鄙视侵略,反对战争,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少年是爱国的,“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结”,能“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10]。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青少年的国际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并不排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那种狭隘的甚至是宗教狂热式的爱国主义的影响,这是一种理性、务实的眼光和态度,一种既自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又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新的民族主义观,在当代青少年中出现并开始扎根,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11] 有的青少年盲目接受西方全球化的政治观点,赞同“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认为天下已是“一家”,国家民族观念淡漠,缺乏对西方“西化”、“分化”图谋应有的警惕和鉴别;有的青少年因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强大而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甚至丧失国格、人格。中央编译局学者薛晓源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序文中认为“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使得民族国家的主权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12],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13] 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第三,对义利观的影响。义利观即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之关系,这既是传统儒学探讨的主要命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中国儒家文化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4] 鄙视重利轻义的行为。孟子则持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和崇义尚道的人生观,讴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气节,应当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文化的一大闪光点,值得肯定。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从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肆意歪曲和篡改孟子的这一思想,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否认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需求,使“道德至上”逐步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西方文化则刚好相反,强调“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具有其片面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当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青少年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敢于在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存在,敢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言“利”,应当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至上”的颠覆,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值得充分肯定。但遗憾的是,有的青少年受西方利己主义思潮影响至深,不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伴随着道德、理想、价值追求上的多元化、实用性、功利化倾向,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15] 等现象和问题,有的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走上了“利益至上”的极端之路,他们将“有钱能使鬼推磨”奉为信条,为了自己的利益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于不顾;有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视骨肉同胞如路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继而引发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诚信危机、道德失范,如有的青少年视考试作弊为平常事,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脸红心跳,撒谎、占小便宜自以为高明等等。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通过网络组织介绍卖淫的特大犯罪团伙,令人吃惊的是,该团伙中相当一部分卖淫女竟是在校的女大学生。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女大学生卖淫团伙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金钱观念的扭曲和道德观念的沦落。[16] 因此,我们应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大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利益观和荣辱观。
第四,对情爱观的影响。情爱观是每一位青少年都将面对的课题,也是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爱观来看,讲究责任和相互忠诚,表现形式也是含蓄的,鄙视和反对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西方文化对情爱则更直白大胆,甚至借个性解放之名渲染性自由。由于我国文化娱乐市场监管乏力,国外大量黄色、污秽的作品充斥中国市场,而我国的一些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广告等大众传媒仅以赢利为目的,大量涉及情爱、性爱的镜头和语言,致使缺乏鉴别力和抵抗力的青少年逐步误入歧途,加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或是重视不够,或是一味照搬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给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青少年的情爱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大、中学生谈情说爱的人数比例急剧上升。据在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的调查,曾经恋爱或正在恋爱的学生比例高达69.19%[17];2.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一些青少年视爱情如儿戏,抱着“好玩”、“新鲜”、“寻求刺激”、“赶时髦”的态度涉足爱河,对恋爱缺乏起码的知识和应有的责任,随意发生两性关系,有的甚至不止一个对象,堕胎在高校和中学时有发生,“有极少数的女学生为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或者搞多角恋爱,或者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以一种‘随便玩玩’的心态对待爱情,甚至有2.7%的女大学生为了追求享乐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嫁大款’、‘做二奶’,更有甚者去做三陪小姐。”[18] 3.谈恋爱低龄化。不仅中学生中有人谈恋爱,小学生中谈恋爱的也(姑且不论他们懂不懂得恋爱)大有人在,而且在某些小学成为一种时髦,小男孩、小女孩相互攀比,看谁求爱的人多,谁就最具吸引力,并以此为荣在同学中炫耀,错误的情爱观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而且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情爱观教育势在必行。
第五,对物质生活观的影响。文化在生存形态层面表现为生活方式,它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物质生活方式,是青少年最易受到影响的一个层面。一切商品无不具有文化价值,无论其文化倾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如何,都反映一定的观念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在现代社会中,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西方国家的商品及广告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他们以拥有外国货为荣,无形中削弱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以手机为例,当今青少年拥有世界各大名牌手机,并以不断更换手机为荣。再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国外只是“快餐”,引进国内后,青少年更注重的是它的品牌而非“快餐”,因此生日聚会时,他们会花上几百元请朋友去那里聚餐。由于受商品广告的冲击,他们只注重认知对象的形式,缺少理性思维,在审美态度上认为流行就是美,在价值判断上偏重事物的表象而非内容和实质。由此可见,西方进口的商品已超出其物质本身的价值,悄然改变着中国年轻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当代青少年对于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有相当高的认同度,穿耐克鞋、喝百事可乐、吃肯德基麦当劳、看好莱坞电影、听西部牛仔的歌,是很多青少年所崇尚和喜爱的。青少年饮食上更加趋同于美国的快餐文化,对于电影奥斯卡,音乐葛莱美的关注多过对金鸡奖、百花奖的关注,看看美国大片和国产影片的票房,就可见一斑。是什么让当代青少年产生这一系列的行为呢?一是美国高度发达的科技、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民众富足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诱惑,在部分青少年眼中,美国今天发达的物质文明就是自己追求的方向。许多青少年渴望出国,有部分原因就是向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二是西方国家借助商品、广告等蓄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美国中情局的《行事手册》在如何对付中国方面是这样要求的:“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我们的商业机构和人员,都绝不能以占据了商业市场为最后目的”。[19] 由此可见,物质与意识是互为一体的,青少年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容易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西方国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对于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和影响绝不能低估,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第六,对网络文化观的影响。本来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但由于网络发端并兴盛于美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网络优势,对他国实施文化侵略和扩张,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基于网络文化、网络社会之上的,信息时代所独具的相关行为和观念方面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征,为我国青少年快捷、方便、大容量的学习、交流、获取信息提供了平台和载体,这是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和利用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构造方式是由美国人所设计并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网络上流动的信息主要来自美国。据报道,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占90%,法语占5%,其他语系占5%,这就意味着我们正受着单一文化的威胁,互联网的多元性、虚拟性、隐匿性和网络文化的霸权性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君不见:有的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之中,企图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学业压力、情感苦闷和精神负担;有的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聊天、浏览和玩网络游戏,摧残了身体,荒废了学业,形成了“网络综合症”;有的因姓名、身份的可隐匿性而不负责任,散布虚假信息,甚至行骗敛财、窃取国家机密而触犯刑律。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等文化产品,向我国传播其生活方式、通俗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巧妙地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依赖西方文化理念,而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产生动摇。一些年轻人崇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有的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接受了西方颓废的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了西方“西化”、“分化”的牺牲品。总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20]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文明是一元的,而文化则是多元的。当代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文化交流是任何国家的近代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互利的,而中西文化交流双方和利益取向不同。因此,在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交流时,应当头脑清醒,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地发挥交流带来的积极作用而避免或减轻它的消极影响。”[21] 也许这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让我们以中华民族应有的自信和自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界不同文化的洗礼,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奋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07年教改课题: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