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完)中校长对待素质教育的心态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校长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638(1999)05—0083—03
一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8年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一个时期以来,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干部、教师积极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中小学校长是素质教育的直接指挥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认识水平、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那么广大中小学校长是如何看待素质教育的呢?他们对转轨持怎样的心态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来我院参加培训的高(完)中校长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随机抽取110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重点中学校长38人、普通中学校长62人、书记6人、正校长7人、书记兼校长15人、副校长72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校长26人、 36—45岁的54人、45—55岁的20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校长对素质教育持有正确的认识,持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校长消极心态较严重。分述如下:
一、积极方面
1、自从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来,特别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之后,素质教育一直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问题。广大高(完)中校长也不例外。调查显示61%的校长“经常思考”素质教育问题,36%的校长“有时考虑”。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有哪些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2.绝大多数校长对素质教育的涵义、意义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调查显示有23%的校长“清楚”素质教育的涵义,85%的校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当具体问到“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时,多数校长的回答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各方面的素质”。可以说这种理解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这说明多年来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教育是深入人心的,是见成效的。特别是在校长培训中,我们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既有教育专家的理论讲述,也有教育行政领导的政策报告和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介绍,促使校长们对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实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总体上说校长们对普通教育的转轨普遍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查显示,96%的校长认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一定难度,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92%的校长认识到在转轨过程中校长自身责任重大。62%的校长对本校施素质教育的态度是“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行动起来。”
二、消极方面
1.有少数校长对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实施素质教育抱有无所作为的思想。调查发现,有15%的校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意义一般。他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只要政府拿出了政策措施,校长们执行就是了,校长个人没有很大的行动空间。另外还有27%的校长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不清楚”或“不甚理解”。
2.有部分校长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较强的畏难情绪,从而表现出消极观望、等待的心态。调查发现,有35%的校长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对的,但实践中是很困难的,等一等再说”,有4 %的校长甚至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2 %的校长认为“搞素质教育会降低升学率,遭到家长、社会的反对,还是不搞为好”。
据了解,校长们产生上述消极、不良心态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为了贯彻《纲要》精神,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纷纷下发相关文件,明确中小学管理体制及校长应有的责、权、利。但据了解,有一些地方并没有明确这个问题。调查中有的校长直接了当地说:“我也说不清学校实行什么体制,学校的校长、书记谁强些,谁就说了算、谁负责。”另外,即使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由于种种原因,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并没有真正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需要校长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校制宜,去探索去创新。而上级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必然束缚他们的手脚。校长们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坐等上级指示。
第二,管理行为定势的影响。我们许多校长已经熟悉了多年来的传统做法和办学思路,对“应试教育”的那套管理和办学模式了如指掌,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校长们从教育管理思想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以及办学方向都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重新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模式,他们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管理能力上不能适应,办学路子上多有障碍。调查座谈中有位校长说的“我当校长这么多年,学校管得也不错,升学率蛮高,现在要改很难,也不知道从何入手”的话就是例证,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三,思想认识有偏差。①有些校长对“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应当肯定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经过一、二十年的不断改革,有很大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了许许多多各级各类人才,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应当承认,随着考试、升学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应试”现象也愈来愈突出,弊端日益显现,如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品德的养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频繁的考试、分数排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教学只面向少数“听话”、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基础教育能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尽快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影响我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对于素质教育的这种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些校长还没有足够的认识。②有部分校长对于目前教育的现状比较悲观,没有看到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具备的条件,悲观地认为转轨是不可能的事。③有些校长还是把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做好“应试”工作才能提高升学率,搞素质教育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升学,遭到家长的反对。说到底还是不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四,办学条件的影响。应当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仍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基础薄弱,学校办学经费非常紧张,教学所需的基本设施和设备无法满足,甚至教师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量发放,以致校长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筹资才能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队伍的素质,从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到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都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碍于经费紧张等多方面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短期内又无法得到全面提高。加上课程、教材、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使一些校长对实施素质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期望办学条件改善之后,素质教育的环境、机制建立之后再来实施素质教育。
第五,升学压力太大。当前由于人们对教育的功能、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人事、就业制度上存在的弊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把升学率放到第一位。有的上级领导虽然口头上讲的是素质教育,但评价学校时仍然只看重分数,看重升学率,有的部门甚至给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升学率高,就一俊遮百丑,不但学校声誉好,校长也可以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升学率低,学校声誉下降,校长也将受到各方面的非议甚至责难,有“无颜以对家乡父老”之感。调查中有位校长就说:“如果学校升学率降下来了,或者没完成压下来的升学率指标,县里开大会我都不敢坐前排。”社会上也流传一句话:分数是“学校的牌子、校长的面子、学生的命根子”。在调查中,当问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时,70%的校长首选“升学的压力”。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校长们不愿意也不敢去冒素质教育的风险。
二
“素质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极为重视。但是,如果一头热,一头冷,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对此却不以为然,抱着无所作为、等待、观望的态度,其不利影响可想而知。持有这种心态的校长越多,其危害越大。因此要立即采取措施,尽快扭转这种不良心态,使广大中小学校长们都能积极主动地、责无旁贷地投身于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之中,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挥校长培训的作用,帮助校长转变心态。 无论是校长岗位培训还是提高培训,都应把素质教育作为培训中心内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使校长们全面、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质,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危害性,增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中小学校长在素质教育工程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在培训中,通过多种形式,向校长们宣传、介绍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较为成熟的典型经验,让校长们切实体会到素质教育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更不是一句口号或装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新模式,只要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思路对头,积极创造条件,锐意改革,勇于实践,增强信心,脚踏实地的干,是可以出成效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总结和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典型,也为校长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校长们自觉转变心态。如前所述, 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校长们对素质教育产生消极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校长明知“应试教育”的危害,但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如此,应从多方入手,为素质教育创建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促使校长们转变心态,自觉、积极地投身于素质教育实践之中。如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包括学生家长广泛宣传“应试教育”的危害,素质教育的意义、政府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使社会各方面能积极支持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②加强舆论导向,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全面、正确地评价学校各项工作,不要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③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班,组织有关教育主管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这种转变不是说在口头上、写在报告里的,而应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领导行为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含义之一就是要把素质教育从单纯的学校行为变为政府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各级领导的观念和行为,对校长们的心态,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湖南汨罗考察素质教育时所说的,如果没有湖南省委、省政府、没有岳阳市委、市政府、没有汨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认识和支持,那是搞不成的。”
三.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创建良好的素质教育内部环境, 引导校长们转变心态。如①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落实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切实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通过执行校长职级、考核、待遇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校长们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等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创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②发挥教育督导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在研究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尺度,在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因校制宜,确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引导校长们自觉地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督导人员不但要督查素质教育的结果,更要指导素质教育实施过程,切实担负起对校长工作进行帮助、监督、指导的责任。③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使校长们不为“创收”、“筹资”而发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素质教育问题。④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职业技能,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人力保证。
总之,当前绝大部分校长对素质教育是关心、支持的,并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路子,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不可忽视一部分校长中存在的等待、观望、困惑、无所作为,甚至抵触的消极心态,应尽快采取措施,迅速扭转这种不良心态,使“素质教育工程”能全面、顺利地实施。
[收稿日期]1999-09-14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论文; 心态培训论文; 积极心态论文; 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