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探究活动的课堂实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一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守恒定律论文,新课程论文,一例论文,课堂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营造开放的化学课堂,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实例,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探究活动的课堂设计和实施。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本堂课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点评,试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探究活动空间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史料,学习科学家的开拓创新精神;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二、探究过程
1.情景导入
[媒体展示]实验:天平左右两托盘上各放相同的烧杯(放有蜡烛),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右烧杯中的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
[设计点评]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实验展示,以生活中熟悉的实验现象,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媒体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于集中,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探究。
2.自学探究
[小组交流]①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直观地作出猜测:物质燃烧后质量变少了。
②有学生提出质疑:收集燃烧所产生的物质,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又怎样?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之间的有三种情况:大于、等于、小于。
[师生互动]讨论结果,有三种不同意见,哪一种正确吗?
[设计点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或现象中提出问题,引发的矛盾、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和表现的欲望。
3.实验探究
[探究内容]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在盛有细砂的密闭的锥形瓶中,加热玻璃棒引发反应);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方案三: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自选仪器组装:开放容器);
方案四: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探究实验]各小组任选一方案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设计简单可行的化学实验步骤;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实验。
[收集数据]记录实验现象,小组内交流讨论。各组对所做实验小结,自然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比如方案一中橡皮塞冲掉了,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呢?怎么解决?方案三中天平最后平衡吗?这个实验是失败的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
[归纳小结]通过学生小组发言,师生归纳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点评]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兴趣、思维、探究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保证交流的质量。
4.应用探究
[媒体展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活动]①学生复述定律的内容并找出关键词语。适用范围:化学反应;守恒前提:参加化学反应;等量关系: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发展史。
[思考交流]我会判断:(1)加热一定质量的水的过程,水的质量没变。这一事实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已知A与B反应生成C,现有15g的A物质与12g的B物质完全反应后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27g。(3)10g A与20g B充分反应生成物质C,反应后B有3g剩余,则生成C为30g。
[设计点评]“我会判断”解决的是学生初步应用问题。学生将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5.深化探究
[教师活动]①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生小结一]学生思考,能领会。可能说不到位、说不全。
[教师活动]②提示学生回忆旧知: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4位学生的座位变化(同桌拆分与重组)为例,对学生思维启迪。③投影动画: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直观形象,有利激发学生的思维。
[生小结二]质量守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变。
[学生小结]我会归纳:
[设计点评]在设计学生的深化探究时,教师有意识的隐藏了自己的思维活动,先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而且不急于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深入思考,互相评价。这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更有成就感。也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被迫接受的低效教学。
6.探究拓展
[学生探究]重新设计“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的实验,用它证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并怎样能避免你在刚才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展示交流。
[学生小结]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定律是客观存在的。
[设计点评]教师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再探究情境,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指向问题解决的方法、结论。在学生设计与交流中,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充分爱护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肯定探究成果,激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7.诊断反思
[设计点评]课堂诊断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究目标的达成程度;反思既要有知识层面,又要重视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断反思的设计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8.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1.完成课本后习题1~4。
2.媒体投影“不同长度的镁条燃烧”实验,分析产生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
通过[课堂诊断]、[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反思]等环节进行诊断反思。
[设计点评]巩固拓展本课时所学的知识、方法;并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