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疑导思 促进智能发展——在新授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初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主动参与论文,智能论文,激疑导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授课是以新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形成为核心,渗透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基本教学课型。新授课不仅要求教师教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要求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智能的发展。在过去“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下,许多学生被动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造成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般硬套,从而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精讲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已成为新授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是笔者在初中生物第二册(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血液”这节新授课的教学策略上所做的一些探讨。
1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不仅影响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它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及设计学生活动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们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
传统的教育学主张教学要贯彻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长远目的及其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成就动机有3个组成部分:一是认识内驱力,即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内驱力;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即个人通过自己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提高来赢得相应地位和自尊心的内驱力;三是附属内驱力,即以获得长者或集体的赞许为目的的内驱力。十分明显,要激发学生这3个方面的内驱力,不能仅对他们讲述抽象而笼统的教学目的,而必须向他们下达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他们才能明确成就的性质,进行目标清晰的成就活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作成就归因,并最终取得认知、自我提高和获得赞许的喜悦。
因此如果教学目标在授课伊始阶段让学生了解可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从而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此动机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可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投入地学习。例如,在“血液”这节新授课中,我把教学目标用导入语的形式提出:“平时我们割伤手指流出血,都会有点紧张,如果造成大量失血就会危及生命。为什么血液如此重要?”这一设问不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解的是血液的有关知识,其重点是血液的功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
2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理论,我国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也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它始终贯穿“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以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提出好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好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1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血液”一课中我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分别观察2支量筒内的液体:1支是加入抗凝剂未分层的血液;1支是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问:“这2支量筒内装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平时对血液的认识,能马上认出未分层的那支量筒内装的是血液,而另1支是什么一下子答不出来。教师说道:“这支量筒内装的也是血液,2支量筒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被这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强烈希望追寻答案,然后教师可顺理成章地引入“血液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对2支量筒中血液的比较和对分层血液的观察,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红色的,而是分出了3层不同颜色的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色的是红细胞。
2.2 设置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
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这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合乎逻辑且层层深入地在学生头脑中揭示矛盾并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例如,“血液”一课中,红细胞的作用和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的重难点。如果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直接提问:“红细胞内含有什么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可直接在书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至于“为什么”,学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对此知识点的印象也不会深刻。在此课中,教师换另一种问法:“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通过对血液组成的学习,学生可回答:“由于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多。”教师再问:“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回答:“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红色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问道:“一块凝固的血块,其里面的颜色和表面的颜色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随之,教师演示血块的里面颜色(呈暗红色)和表面颜色(呈鲜红色),再引导:“血块里面和表面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从事实中受启发就可把氧和血液的颜色联系起来,再讨论其成因,推论出这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所决定的,并理解动、静脉血的概念。
2.3 重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在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会发表其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见解是以他们现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极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和争论,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因此教师不应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它的存在,应及时地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并进行讲解或展开讨论,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白细胞的功能时,教师把白细胞比喻为人体的卫兵,说:“在伤口发炎的时候,是白细胞正在战斗。”有学生提出来:“如果白细胞打败了怎么办呢?”教师可沿着学生的思路,反问:“如果白细胞打败了,你认为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细胞的重要性。
3 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激学导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问题难于用语言和文字表述清楚,因此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知识。与生物教学关系密切的媒体包括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等。各种媒体都有其优缺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作用互补,扬长避短,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应注意使用的媒体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媒体使用较多,频繁更换,不仅占用大量教学时间,还可能互相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习。因此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难度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来选择媒体。
在“血液”一课中,我运用实物这一媒体,向学生展示3种不同的血液标本,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真实的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处于不同状态下的血液的形态特征,然后追寻其成因。教师编制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板书内容和大量的图片、动画影像集于课件中,逐层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血细胞的形态时,先在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的血涂片图,让学生观察对比3种血细胞的形态,然后提问:“红细胞中间为什么透亮?”再呈现放大了的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图及切面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便会很容易地掌握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在讲解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时,让学生先看动画,再描述动画所叙述的过程,从而总结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去分析、理解、掌握知识,又能逐层深入地揭示问题,而不会造成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思维混乱。
4 重视练习反馈,拓展学生思维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及时的信息反馈,在新授课后设计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同一概念,使知识及时强化,防止遗忘。
教师可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感到模糊不清的问题再进一步阐述,让未懂的学习真正弄懂,已懂的学生加深理解。在讲评练习时,教师还应注意选择中等程度的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评,使讲解具有普遍性。例如,在“血液”一课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3种血细胞,并完成几道选择题。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在填写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时没有写上单位。为此,我特意选择一份有错误的练习卷作评讲,让学生自己判断正误,经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分析,使他们更明确3种血细胞在人体内的含量。
在新授课中,教师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课本的知识上,并把握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本节课讲解的是有关血液的知识,教师可由此引申提出:“社会号召健康的公民参加义务献血,但许多人对此顾虑重重,我们能否用现学的知识来消除他们的顾虑?”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血量的有关知识,并增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公民意识。
在新授课上,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翻越一个个高峰,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一堂课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而且使学生在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了自信,发展了自我创新能力,从而使新授课的教学质量有效地得到提高。
标签:思维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