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孩子的心脏里有一种低沉的声音_心脏论文

一个正常孩子的心脏里有一种低沉的声音_心脏论文

正常孩子心脏也有杂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有论文,杂音论文,心脏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一度的幼儿园儿童体检刚结束,就有几个家长拿着刚填写的体检表,焦急不安地走进了保健室。原来他们孩子的体检表“心脏”一栏填写着:“心前区闻及Ⅰ或Ⅱ级收缩期杂音”。

“收缩期杂音是怎么回事?”

“我的孩子好好的,心脏怎么会有杂音?”

“孩子心脏有杂音,是不是心脏病?”

……

他们围住董医生,你一言,我一语,忧心忡忡地问起来。

董医生待他们安静下来,然后耐心讲解。

人体的心脏像一个小水泵,一刻不停地工作,将血液送到身体各处;身体各处血液最后又流回到心脏,往复循环。心脏开放,让血液回流进入的时候,为舒张期;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出的时候,为收缩期。

心脏跳动很有节律。为防止血液倒流,心脏的“房”和“室”出入口都有瓣膜,随着跳动,有规律地开闭。瓣膜关闭以及大动脉的振动可产生声音。用听诊器贴近胸前,便可听到“咚嗒、咚嗒、咚嗒……”的声音,就是心音。正常情况下,除此以外,不应该听到其它声音,如有其它声音,一律称为“杂音”。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各个器官、组织需要的氧气和其它养料都较多。为了满足需要,担负运送养料重任的血液在人体所占的比例比成人高:成人血液重量占体重的6—8%,而孩子则占8 —10%,然而,孩子心脏的收缩力量都比不上成人,因此必须加快心脏搏动,才能保证大量血液循环,满足供应。新生儿心跳平均每分钟120 —140次;到8—14岁的时候,每分钟70—90次,才接近成人水平。

血容量增多,血流加速,流经心脏或大血管时,可引起心房、心室等结构的震动。这种震动会发出声音。就像平静的小溪,流淌时不会发生什么声音。但当刮风时,溪水兴起波浪,流速加快,便发出水浪声。水浪声的出现,并非小溪有改变,而与风吹水流加速有关。可以认为,正常孩子的心脏杂音,往往与血容量增多、心跳加快,血流速度加快有关,并非因为心脏疾病所致。这种杂音多发生在心脏收缩时,被称之为收缩期杂音。生理性杂音一般多为收缩期杂音。近年来,用敏感的超声技术检查,发现部分孩子由于瓣膜发育不完善,心脏收缩时,房室间血液可产生轻微返流也可发出声音。

这些声音,虽称为杂音,都不伴有任何心脏或血管的病变,故称为“生理性杂音”。

生理性杂音传导范围局限,音调低沉、柔和。生理性杂音对孩子吃饭、睡觉等各种活动以及发育都没有影响。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健康孩子,或高或低,都可听到生理性杂音。最早出现在婴儿期,2—3岁时发生率增多,至3—7岁时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发育及功能渐趋完善,杂音自然消失。

虽然孩子心脏杂音绝大多数是生理性杂音,但也有少数是由疾病引起的。如发热、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孩子,因为缺氧、血液粘稠度减低等原因,血液流速过分加快,即使心脏本身没有异常,也会产生心脏杂音。这种杂音称为“功能性杂音”。当原发疾病治愈后,杂音可随之消失。

病理性杂音则是由于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儿童期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征等。这些病征中,心脏本身存在病变,瓣膜开闭异常、血液流动时产生的异常湍流或漩涡,引起杂音。这类杂音粗糙、响亮,病变部位最响,传导范围较广。常常伴有气急、出汗多、心跳快等症状,体力不如同龄儿童。有些孩子还有口唇青紫,走走路便想蹲下休息,或关节酸痛等表现。通过作心电图、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B型超声波、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等检查,能够查清楚。

有经验的儿科医生,通过询间病史、体格检查,根据杂音的性质、强度及变化、部位等特点,即可大体区分孩子心脏杂音性质。生理性杂音,不需任何处理,大家不必担心;而功能性和病理性杂音,则需及时检查,尽早治疗。

听了董医生的话,这几个家长如释重负,告辞离去。

标签:;  ;  ;  

一个正常孩子的心脏里有一种低沉的声音_心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