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有没有“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统治香港150年,香港向西方文化开放,却割断了与祖国母体的联系。这给香港带来了海外先进文化,也引入了西方的现代病。但是,在香港人的潜意识里,自己还是与外国“鬼佬”不同的中国人;但又是与其他中国人不同的“香港人”。
香港,这个典型的移民地区,她的居民,也常常说:“香港人没有根。”无根的香港人?
尴尬的香港意识
没有身处移民地区,很难体验那里人们的心态。自称无根的香港人,自有其无奈。
香港本来是有根的,她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居民也是有根的,新界五大姓的家谱清清楚楚地记载着香港人的根。但是,自从英国人占领香港后,这根,就断了。
20世纪50年代之前,香港并没有成型的居民概念。1921年,本地出生的居民只占全部人口的26.7%,1931年,占32.5%,多数居民处于流动状态,各国、各地的人们自由来往。英国人认为自己还是英国人,印度人认为自己还是印度人,中国人认为自己还是中国人,大家谁也没有打算在香港生根。就连香港政府也是临时观念,不打算搞多少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后来,香港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被人为地切断了。
香港开始建立人口登记制度,确立“香港居民”身份。不是任何来香港的人都是香港居民,香港居民也不能随意变成其它地方的居民。香港的人们,才开始有了“香港”概念。
有了香港概念,自然也要有“香港人”的概念。香港的人们,开始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以前,他们说自己是英国人。现在,连英国人都认为你是香港人。以前,他们说自己是中国人,现在,他们把中国人称为内地人、大陆人。
认同意识,是移民生根的标志。香港人开始向香港认同。香港人有了根?但是,香港的地位还是相当尴尬。
这香港不是原来的主人中国管辖的地方。这香港也不是现在的管辖者英国的领土。这里是“香港”,一个地位特殊的地方。
香港人的地位也很别扭。说是香港人,中国人的相貌、语言,手里却拿着英国证件或外国护照。到了外国,海关在国籍一栏,还是给你填写“英国”、“中国”。如果你坚持与香港以外的国家脱钩,只持香港的身份证明文件(CI.)出国,你的国籍一栏会被填上--“无国籍”!
古怪的称呼
了解香港人的心态并不很难,香港人是很爽快的。仅从他们对外人的称呼,你就可以猜测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香港人管外国人叫“鬼佬”。这大概是从中国传统的“洋鬼子”称呼中转化来的。含有对洋人的不敬。香港人管内地人叫什么?北方人怎么也弄不懂“捞松”这个称呼,却从香港人的语气中感到几分亲切,几分揶揄。访问老香港后才知道,这“捞松”,不过是“老兄”的广州话发音。北方人不是好称呼别人“老兄”吗?香港人听着新鲜,就管你叫老兄了。这里面,有点嘻笑北方人的憨直。
近些年,“表叔”、“表姐”的称呼在香港流行。表叔指内地来的男性,表姐称内地来的女性。不要轻言“表妹”,那也许专指内地来的妓女!无论是表叔还是表姐,从内地农村来到香港,都有些眼睛不够用,脑袋不够用,连抽水马桶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据说,这称呼来自“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香港人的亲戚也是数都数不清。内地人攀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偷渡香港,香港亲友还不得不接待。这就不免有些看不大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亲戚”。
香港人还是有根的,而且与大陆同根。在香港人的潜意识里,自己还是与外国“鬼佬”不同的中国人;在中国人里,又是与北方“老兄”不同的南方人;在南方人里,又是广东人;在广东人里,又是优于内地人的香港人。是不是能感到一股香港人的傲气?
1961年,香港本地出生的人达到47%,接近一半。6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飞速发展。50年代香港人往内地跑,60年代以后内地人往香港跑。1971年,本地出生人口首次超过50%,香港的人口结构开始以本地人为主了。70年代以来,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东南亚的人、全世界的人都往香港跑。80年代,香港已经创造了一大串世界经济奇迹。香港虽然不是一个国家,但已经进入世界十大经济实体之列,在许多国际论坛有一席之地。
香港人开始以香港自豪。全亚洲,除了日本之外,香港人收入最高。香港已经可以跨入发达地区行列了。香港是个特殊地区,香港是个富裕社会,香港是--大香港!
英语、粤语、普通话
外来人士进香港,总有一种异乡的感觉,华人播音员在电视中用英语主持节目,教室里黑头发黄皮肤的老师和学生用英语教学,大公司里文质彬彬的白领摇头耸肩,一派西方文化气象。初到香港的华人,如果不懂英语,不免有些气馁,好像乡下人进城。老港人也有难处。法院审案都用英语,原告、被告、法官都是华人,可是非用英语不可,听不懂的还要请翻译,多麻烦。1993年,李女士用中文向港府商标注册处申请自己的商标,两年后才得到否定的答复。她去查寻,政府官员答以“不懂中文”,要求李女士自己翻译成英文。大英帝国在所有的殖民地,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这不仅是为了英国人方便,而且有利于将当地社会引入西方文化范围。
香港的前一百年,中文教育比英文教育广泛。一直到1952年,香港的中文中学学生有18248人,还超过英文中学学生的16809人。那时香港的中文教育,从课程到制度都与内地一致,香港学生到内地升学,教育完全衔接。但是,在香港,就读英文中学,一直是进入政府、海关、洋行等高地位高收入岗位的阶梯。港英政府试图以英式教育,培养忠于大英帝国的精英阶层。1953年,19231∶18737,英文中学学生数字首次超过中文中学。香港教育与内地完全割裂。1976年,这个比例已经是442∶100,英文中学学生数字相当于中文中学学生的4倍多。90年代,香港有38家官属中学,其中25所实行全英语教学。1996年,全香港有69家中学采用中文教学,只占全部中学的两成。
多年浸润,香港的司法、行政、教育、经济,都以西方方式运行。在中国内地常提“与国际接轨”之时,香港早已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外国公司愿意以香港作为进入中国的中转站。但是,华人人口的绝对多数,中华文化的深厚质素,都使得香港人始终以中华文化为认同中心。上层官僚层的英语文化,始终不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主导文化。
进入香港的洋人也有难处。好不容易在北京留学几年,通过了汉语“托福”考试,已经被公司目为汉语专家,可是,自己学的标准中国普通话在香港却无用武之地。这里的外国公司雇员要求双语能力,但华语却不是通行中国的普通话而是粤语。外国汉语专家听不懂香港的中国话。
除了英语媒体以外,香港还有发达的中文媒体,中文报纸、华语电视、广播,受众比英语更多。可是,那中国话全是粤语,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满街的华人都说粤语,商店售货员用粤语,剧场演出用粤语,电影对话用粤语,中国北方人士到了香港,跟外国人差不多,也听不懂这里的中国话!
中国文化的优势之一,是语言不同但文字相同。不管操何种方言,中文都看得懂。所以,外国汉语专家和中国汉语教授到了香港,不免常用“笔谈”。外来者之间笔谈无碍,可是你看看香港的报纸,香港人看不懂中国通行的简体字。可是,香港的繁体字,文法并不合中文规范。
1989年,印尼老华侨陈和景,在香港发表《我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这篇《推普宣言》蜚声海内外,香港数十家报刊纷纷响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制作专题节目向全世界广播,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大加称颂,佛学大师赵朴初题词“同文曾助九州同,但惜方言语未通”,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学府闻风而动。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与中文对应,“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为12亿中国人所采用,是联合国5种“官方语言”之一,是世界华人的通用语。但是,在香港却未通行。一次,陈和景先生从半山到铜锣湾,因为他说普通话,欺生的司机把20分钟的路程转了一个多小时。陈和景十分心痛,但他心痛的不是50港元的挨斩,而是由于语言不同,导致民族亲和力的失却。陈和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衰落,总是从语言文化消亡开始。任何一个负责的社会,都重视民族语言的统一。现在,全世界学华语的华人、洋人,都在学习普通话。香港的600多万华人,有许多种方言,难道不应该有共同的民族语言吗?陈和景决心在香港回归之前推广普通话。他四处奔走,累得三次住院,一次大手术,花费个人积蓄100多万元。时近九七,要求推广普通话的香港人已经越来越多。
“叶”与“根”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紫荆花图案。紫荆花不是浮萍,紫荆花有根。真正无根的人,是不会想到有根无根的问题的。香港人自嘲无根,恰恰是对根的渴望。
英国统治香港150年,始终在做的一件事是“移植”--把西方文化移植到中国土地上,把中国人的头脑移植到西方文化中。香港学校不讲中国近代历史。鸦片战争被叫作“贸易战争”。中国内地的文学书刊和电影不准进入香港。
香港与中国山水相连,盘根错节。香港人与中国人同文同种,亲情不断。港人不多,却不能斩草除根,移植洋种。香港虽小,却不能连根拔起,移植远方。
港英的文化移植政策,给香港带来了海外先进文化,也引入了西方的现代病。香港也有了美国水平的黑社会。香港也有了日本水平的摩托车“暴走族”。香港也有了法国水平的青年“油脂暴动”。港英的文化移植政策,反而使香港文化出现浮华的无根现象。有叶无根的社会真是花花世界。现代的电子算命与传统的“铁板神数”都是生意兴隆。科幻小说不写未来,却谈古代。武侠电影有最棒的中国功夫,又利用最现代的电子手段加工。
昔日,中国文化人曾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1927年,鲁迅应邀到香港发表演讲。对香港人的文坛荒凉估计,鲁迅并不赞成,他表示自己相信,将来的香港不会成为文化上的“沙漠之区”的。今天,人们要惊叹,香港是文化莽原。香港的文学刊物生生灭灭,生生不息。香港作家团体有十几个之多。香港的通俗文化更是独创天地。就是在港英压制中文之时,就是在内地“文革”期间,香港的文学也没有停滞。60年代进入内地的香港电影,曾经给内地观众带来新奇与乐趣,以至于“香港电影”成为一种艺术流派。
香港的武侠小说传遍华人世界,香港的功夫电影走向洋人世界。但是,香港文化对华人和世界的贡献,还停留在通俗文化、消费文化的层次。熟悉李小龙并不坏,李小龙向世界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但是,只会渲染李小龙的截拳道套路,却不知中华武德精华,这样的年轻人在香港太多了。熟悉金庸挺好,金庸的作品里有丰富的中华文化韵味。但是,以为中国历史就是郭靖、黄蓉的舞台,未免荒唐。
所幸,香港人一直顽强地继承中华文化。香港始终有中文学校。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教育事业都有政府的支持。但是,香港的中文学校却自生自灭,政府不拨半文钱。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就业也不如英文学校。但是,香港的中文学校却一直能够办下来。这是有热心中华文化的爱国人士支撑,这是有向往中华文化的学生家长拥护。90年代,香港形成了学普通话、用普通话的风潮。如今,使用普通话,已经可以在香港畅行无阻。
在香港这个文化也要完全自负盈亏的地方,仍有反映民族精神的中文报刊。美国南加州有大量香港移民。90年代,这里的外国学生纷纷攻读中文,打听华人经济成功经验。香港移民的子弟因为通中文可以当业余教师了。这里的香港移民的通常作法,是暑假送在美国求学的孩子回香港补中文。孩子大学毕业送他回香港实习。然后设法留在跨国公司驻香港机构就业。南加州港大校友会,前任会长陈钧铭这样评述香港三代移民:老一辈“落叶归根”,告老回乡享清福;自己这一代“落叶生根”,在外国人籍,投入主流社会;下一代华人子弟恐怕有“落叶回根”的趋势了。
根,实在是最顽强的生物。沙漠里一颗几寸高的小草,根系有几米深。山岩间一株松树,根茎会裂开坚石。枯死千年的古根,可能发出幼嫩的新芽。文化,是人类之根。
紫荆有根
历史上有过多少民族,又有多少民族被消灭,被同化?散居世界各地,一千多年没有共同国土的犹太人,凭借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始终保持独立民族,没有被同化。中华文化,更是全世界唯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化体系。多少异族企图消灭华人,却被中华文化所同化。现在,全世界有饭馆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中华文化。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国的成功,得益与中华文化甚巨。因此,海外华人对于维护中华文化传统,甚至更加自觉。
从香港走出的华人,以兼通中西文化的优势,在海外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靳羽西1971年从香港来到美国。她请6位语言教授帮助自己,掌握纯正的英语和丰富的美国文化知识,成为美国电视台的华裔主持人。而后,她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制作系列节目《看东方》,向美国观众介绍东方文化。这个节目深受美国人欢迎,曾在48个州640个电视台播出。靳羽西也被列为全美最受注意的六大电视人物之一。靳羽西又利用自己熟悉西方文化的特长,为中国制作“世界各地”节目。她又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华裔人士之一。
在功利盛行的香港,仍有专心学术的莘莘学子。丘成桐出生在汕头,自幼随父母迁居香港。在香港从小学读到大学,又到美国,随华裔数字家陈省身攻读博士。1994年,丘成桐与另一位学者平分当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日阿福德奖。这是国际奖额最大的教学奖。在海外成功的丘成桐,深情怀念自己的亲人。在母亲逝世之后,写了长文《母亲》,再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中国母亲,是怎样以中华襟怀与懿德熏陶子女,使全家子孙品格良好,成绩优异,都有出息。
中国移民在海外,学术、经济成功的事例举不胜举。但是,出于中国人的谨慎,在外国的华人很少介入政界。1993年,香港移民陈卓愉,成为加拿大首位华裔部长,主管亚太事务。加拿大总理特地对他说:“我要给您一个华人的荣誉……”陈卓愉出身香港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从小接受中国历史、诗文及传统道德教育。他17岁从香港德仁英文学院毕业,带着20元钱只身到加拿大。他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能成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华人移民出身的部长,这实际上反映出加拿大政府的开放与宽容,能给予一个新移民这样的机会,同时也看到华人已经从以前给人的‘不问政治’的形象变化了,我出任部长标志着华裔加入已打进政坛并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我的确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军事、政治、经济等速效手段难以比拟的。何况,随着中华巨龙的腾飞,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学术的显学。洋人甚至认为,中华文化是克服“后现代”病症的最佳文化。世界各国的大学,中文课程越来越多。华语电视,已经覆盖欧、美、东南亚广大地区。80年代起,香港教育界已经在作出努力,在公民、社会和公共事务科,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认同。1995年12月4日,香港最高法院首次以华语审案。一个九旬老妇与三个子女家产纠纷,平常的案子。大法官杨振权用广东话审案,一名翻译用普通话翻译给老妇人听。尽管还有方言的困扰,但毕竟是使用同文的中国话。大批学者、记者、市民出席旁听。使这次审判进入香港法制史。
1997,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勃兴的契机。中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已经竖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大屏幕时钟。正在精心铸造的“九七华夏大钟”将于九七之时在香港敲响。20000套“1997香港回归中国纪念金章”已向全球发售。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香港沧桑》播出。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由海峡两岸的演员主演,将于九七推出。香港银都机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香港风云》。各种丛书、演讲比赛纷纷“抢滩香港题材”……
方此之时,本来就与中华文化同根的香港,寻根何难?
中华大地土壤深厚,插支木棒也生根。长于易地生存的香港人,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何愁生根?香港文化,中西结合、多元化的香港文化,由于有了自己的中国根,反而将在世界文化、华人文化中更具优势!
(选自郝在今著《香港移民》,即将由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