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的文化时空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空论文,结构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1-0064-04
文学价值在功能上是一个由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道德价值组成的共时性结构模式。文学价值的结构模式还可以从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因为文学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文学价值的时间性不是作为一种时间点的概念而存在,而是它既有创作和阅读的当下时间点的时效性,同时又有在文化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经历时代历史检验的长远效应性。文学价值的空间性也不是作为单一空间位置而存在,而是作为既有以个体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文化体空间的成分存在,又以有超越个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因素存在。这样,文学价值的时效性与长远性就构成了时间结构中的基本关系;文学价值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便构成了空间结构的基本关系。
文学价值总要在时间的框架中存在,这是因为文学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在时间的流逝中,总要随着主体方面、客体方面及其相连接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时间上的过渡和历史中的流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主体需要的内容与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内容都要发生变化,这就发生了文学价值的时效性问题。清代学者赵翼有《论诗》绝句云:“满眼生机转化均,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就是指的文学价值的时效性。一个时代有它独特的审美需要,这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此外,每一部具体文学作品的价值都具有主体(作家和读者)的时间性。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在一定的具体时间中发生的。文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作家在进入充分的创作状态时,读者在进入充分的欣赏状态时,文学活动所满足的是在时间的某一点上的当时的需要。这便是文学价值时效性的集中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价值在时间结构上,时效性是绝对的、主导的因素。
当然,单从主体需要角度还不能完全说明文学价值的时效性特征。文学是人对世界把握的特殊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身就是在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的。这就是文学价值时效性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人与世界关系在时间中的存在,没有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和时代的属性,那么也就没有文学价值。主体的具体特定时间性的审美需要不是自我发生的,它归根到底是一定时代条件下具有时间性的人与世界关系的产物。而这种需要又要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得到满足,从而具有文学价值。价值的时效性一般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即时性,这是相当短暂的时效性,某些价值只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成和有效,过了这个时间就不是这种价值或不是价值,某些生产活动、商业活动和科学活动的价值的时效性往往是即时性的。而文学价值的时效性则以价值时效性的另一种形式——持续性的方式存在。任何真正的文学价值都并不只是满足主体转瞬即逝的需要,因为文学的审美需要是精神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精神的深度、文化的绵延和社会的广阔,使主体对文学的时效需要,成为一种时代需要。文学价值的时效性主要表现为时代性。
时代是一种对文化和社会而言的时间存在,它体现着人们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意识。由于人的生命存活的有限性,时代的时间意识与人们现实的生命活动有直接的关联。因而文学价值必须取得它的时代的时效性才有存在的机会和可能,一切真正的文学价值总是时代审美风貌、艺术精神的凝聚。作家只有为时AI写作作,深刻地反映时代社会生活的风貌,充分地表现时代的社会心理,高扬时代的精神理想,才能满足现实存活的人们的审美需要,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在国内外目前众多的艺术价值论著作中,论者所关注的往往是文学价值的长久性和永恒性问题,很少有人讨论文学价值的时代性价值。我认为,在文学价值的时间结构中永恒性、长久性只是一个因素,而时效性、时代性却是另一个更为有力的因素。在永恒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中,时代性是基础性的,文学价值如若没有时代性,便会为时代所抛弃和淘汰,这样的文学也不会作为时代的珍品通过人类历史时间的链条留传给后人,它将会没有机会获得永久性。所谓永恒性,不过是从现在作为起点的时间的延长,没有现在的时间起点,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永恒。对于当时的人们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取得了文学价值的时代性,才有可能具有长久的历史性。文学价值的创造是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社会,不能脱离特定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的。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作家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回答时代公众关注的问题,特别要用大气磅礴的手笔,去倾吐时代的心声。文学价值却是具有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属性,超越并不是超脱和背离。文学价值的超越性是立足现实、走向未来的指向性。这也就给文学表现时代生活、时代精神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在推动现实的历史进步中去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那么,有没有永恒的文学价值?在时间结构上,文学价值有没有永恒性呢?应当说是有的。文学价值论研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解释这种永恒性。
文学价值的永恒性显然是它的不局限于特定时代的广泛社会性和全人类性。广泛社会性和全人类性是文化空间存在的文化共同体。这表明了文学价值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否认文学价值在时间永恒性上的广泛社会性和全人类性,也就取消了文学价值的永恒性,肯定是不实事求是、不科学的。文学价值永恒性所显示的全人类性,包含有人类共同人性的因素,否认这一点,肯定也是不实事求是、不科学的。但是,不能就此得出如梁实秋当年所说“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1](560页)的结论,不能把固定的、抽象的人性作为文学价值永恒性的唯一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不承认人类共同人性的存在,它所要求的是用社会来解释人性,而不是用人性来解释社会。文学价值的永恒性表明文学价值有内在的共同人性的因素,但不能仅仅用人性本身来解释和证明,而必须将其纳入人类整体社会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学审美创造活动的特殊性中。只有这样,文学的人性因素才能得到科学说明。
人类确有对爱情幸福的向往、家园归宿的渴求、趋利避害的动机、获取成功和胜利的希冀、存活和发展个体生命的欲望、认识自己和人生命运的理性追求,等等。作家用非凡的艺术才华把这些共同人性的要求表现出来,确实可以成为具有永恒性的文学价值。这些共同人性的要求不仅来自23对染色体的人类细胞的物种结构,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共同人性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种种关系产生的普遍情绪和愿望。从理论上讲,与其说人性是文学价值永恒性的基础,不如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普遍性是文学价值永恒性的基础。
共同人性要求和人类普遍感情、愿望的表现,不是文学价值永恒性的唯一因素。例如古希腊艺术所产生的魅力,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为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2](114页)。文学价值的永恒性由于其优秀作品真实地纪录了人类主体自身发展的某个具体历史阶段,作为这个“永不复返”的阶段的艺术见证而成为后人认知的永久的客体对象。正因为这样,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有因为时代不同的社会基础而形成的不同的审美需要,从同一部具有价值永恒性的文学作品中,实际获取的价值内涵和形态都是各不相同的。面对同一作品,面对它真切地把握住的人类某一阶段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每一代人都有光景常新的体验,从中都可以发现适应和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某一属性。这并不仅仅是共同人性要求的发现,而且更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和交流,它所沟通的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过去同现实的联系。
文学价值具有永恒性的另一个根源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历史联系,人类文化自组织、自结构的承传关系。在文学上也和在其他领域一样,“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3](104页)况且,后代人所面临的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与前代相比总是有相同性的。后代人将永远可以在前代优秀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得到一定的切合自身需要、具有自身时代特点的美感。
文化事物的空间结构是同时态文化共同体中不同类属的特殊文化体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特殊文化体便是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的个体”。而一切文化的根本又往往不是由个体所能决定的,于是便有由若干个体组合而成的不同层次的特殊文化共同体。在文学价值的空间结构中有两个层次的基本关系,一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关系,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前一层次是最小文化体(个人)与文化共同体(群体)之间的关系,后一层次是元文化共同体与最高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层次的交织就形成了文学价值复杂的空间结构。
在第一个层次的空间结构中,文学价值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文学价值必须具有个体性。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欣赏,文学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总要伴随着个人审美心理的强烈激荡。这种体验必须是个人的,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文学在其开端和起点上,确立了文学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确立了文学价值在空间结构中有最基本的文化体——个体审美需要的位置。
文学价值个体性的实质是,在文学活动中,文学价值的生成和实现,都必须通过个人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这条途径。文学价值的个体性首先表现为它是个人审美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的结果。作家从创作中感到了愉快,这与文学欣赏中的愉快一样,其价值是个体的。在这种情况下,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是他个人经历过的,或者是直接、间接地体验到的。作家所倾吐的思想感情则是直接发自他内心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作家也只能写好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文学价值的个体性还表现在作家总要在作品中打上个性风格的独特标记,使得人类文学价值的总体显现出缤纷繁复的色彩。文学价值不仅是作品本身思想和艺术的成就,而且把作家本人的人格、风尚、创造才能都包含进去了。
文学价值的空间结构中还有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群体性。正如个人离开一定的群体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一样,只有个体性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学价值。文学活动必须在满足作家个人审美需求的同时有满足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群体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可能具有和实现其文学价值。只为满足创作者自己个人需要的作品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以,在文学价值的空间结构中,群体性是基础性的因素,文学价值应当以满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的主体需要为其客观基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104页)。社会的最大数量、最根本的主体是一个时代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学价值的群体性有许多层次,其中最根本的是它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这一要求对一切文学的创造都适用。杜勃罗留波夫说:“假如文学所唤起的利益最后能够渗透到人民大众的心里去,文学就能成为伟大的东西了。”“文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吐露或者表现人民中间有一种美好的东西。”[5](187-188页)文学价值不能离开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一群体特征。没有一个文学家能够仅仅依赖自我,仅仅由于实现了自我的需要而名垂青史。我们应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文艺活动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群体主体的需要,作为文学价值的客观基础,这一思想为文学价值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指引了方向。
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最高层次是地球文化、世界文化。文学价值作为文化空间的一种存在,在其空间结构中就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佳作,是人类文化宝库的共同财富。它既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欣赏,又可以超越地域空间的界线,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审美享受。任何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很想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文学价值的世界性不是对普遍的、抽象的人性的表现和宣扬,其根本在于揭示人类具有共同的社会历史联系。文学是没有国界的。虽然各民族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历史心理不同,但各民族之间还是有许多人类共通的东西。这种“共通的东西”不是由人类心理自发地产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共时性的有相同因素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表现了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同关切的问题,其作品就会具有一定的世界性。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离开民族性去谈论文学价值的世界性,更不应当为了追求世界性而失去或否定文学的民族性。全球文化是多元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占据着一元的位置,没有什么抽象的世界文化的存在。各民族文学的相邻相伴,共生了世界文学。在共生共在的相邻关系的沟通交流中,各民族文学共同的价值品格就成了文学价值的世界性。“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有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土地,从自己的人民的需要出发,坚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丧失独立性,最终就会成为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非常危险的。”[6]从根本上讲,文学价值的世界性必须通过鲜明的民族特色来实现。文学作品表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独特的思想感情,以及特殊的山川地貌、社会发展水平,这就会成为其他民族美感吸收的源泉。诚如鲁迅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7]中国文学在文学价值的追求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的道路,只有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民族性,才可能具有其世界性。
文学价值从空间结构的不同层次来考察,它具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特征。一切文学价值在空间结构上,都同时具有两极相融的特性:表现群体性和世界性都必须有个体性和民族性的直观和亲切,抒写个体性和民族性则必须要有群体性和世界性的深广和普遍。文学价值的空间结构又是与时间结构连同一体而共时存在。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文化空间的广阔性和文化时间的永恒性的聚合中,呈现出文学价值动人的魅力。
[收稿日期]2001-08-07
标签:文学论文; 时效性论文; 文化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艺术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群体心理学论文; 人性论文; 作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