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_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_政治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视角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1)13-0011-06

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化急遽推进的今天,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日益凸现出来。因此,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愈来愈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当然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的趋势已初露端倪,且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深刻认识这一结合研究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更为深入的层次上揭示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是当前人学研究兴起大趋势的必然要求

从同时态来看,人学研究的兴起不是一国现象,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时态来看,人学研究的兴起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而是古就有之、源远流长的社会历史现象。

首先,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深化。20世纪以来,随着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社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从总体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在20世纪所获得的伟大成就已超过了以往全部历史的总和,形成了真正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往的立体格局,进而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全方位地展开了从大自然的奴隶转变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历史进程。这一巨大成就和历史现象,一方面,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及其无穷无尽的力量,遂使一些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产生了狂热性和盲目性,以至于陶醉其中,而对大自然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长、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却层出不穷,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沙漠扩大、人口爆炸、自然资源枯竭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又使得人们对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产生了疑虑。当前所谓“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分野、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就是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反思认识的典型反映。这些问题和矛盾促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究竟是什么?人的本性、本质是怎样的?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怎样正确处理人的需要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人类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人类怎样才能真正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现代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固然首先要吸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在此基础上,从哲学思维的最高层次上把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和概括,深入反思人自身,从而不断深化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其次,是对人类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化。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旷日持久的沉闷气氛,人们反对神权、争取人权,反对专制、争取自由,使人民从中世纪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特别是此后的进步思想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原则得以实现,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这就使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了封建的、宗教神学的意识形态,并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切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遂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然而,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资本主义并没有使人们从根本上真正获得彻底解放。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看,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虽然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文化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并没有实现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进入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相反,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存在着许多精神颓废、思想空虚和各种腐败、堕落等丑恶现象。可见,正是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资本规则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无限垄断,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由资本逻辑无限扩张所导致的“异化”、“物化”问题作了深刻揭示和批判。今天,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仍然在剥削着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垄断与竞争、国际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还在继续。目前虽然旧的殖民体系已不复存在,但又出现了所谓“新殖民主义”,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大搞二减一等于一的把戏,一再宣称要在“两极”之后单独“领导世界”,独霸全球。在南北关系问题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仍举步维艰,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不仅没有因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缩小,反而一年比一年扩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尽管发展中国家纷纷强烈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呼声愈来愈高,但至今却收效甚微。

面对这样一个国际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使得国际社会有责任感的思想家们都不得不深思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社会究竟会向着什么方向和趋势发展?人类最终能否消除战争现象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进而实现“环球大同”?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否建立真正的平等、互动、合作的关系?人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价值,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人的真正的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怎样确立人的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仰?怎样确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总之,把这些人类社会生活和国际社会现实中所提出的关系到全人类、全世界、全社会乃至人自身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从更为广阔的范围、更加宽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进行思考与研究,就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

二、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在诉求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或是由这样的人所构成的组织。因此,科学地认识人、正确地对待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前提。

在唯物史观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既与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因此,我们就不能仅仅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结构、功能、过程去认识与理解它,而应从其与人和社会的相互联系的基本关系层面上,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其特殊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指出的:“对于教育的实质、教育同人类与人类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同作为社会产物和社会因素的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等,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检查和广泛的重新考虑。”[2]并且强调指出,脱离人和社会的发展,仅就教育自身认识教育,是十分有害的。因此,要全面准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也就必须从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角度,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去揭示其特殊的社会性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具备哪些功能?对此,学术界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江泽民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4]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上看,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这种目的性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对环境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因此,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并不可避免地要受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正负面影响共存,必然性与偶然性影响相伴,因而具有自发性、随机性等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培养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明确地体现并标示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无数可能性空间,至于哪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选择及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同理,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样具有广泛选择的可能,呈现出一幅多样化发展的图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的客观条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这显然与人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主观努力有着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人只有选择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向、相契合的价值,才能从目标中获得正确方向和动力支持,进而实现自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激发人们的正确的主体选择,把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观念内在化,最终形成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对其行为产生持久的支配与指导作用,进而始终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频共振。可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只是满足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更加有效、有力地实现这“两个满足”,且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上看,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我们当然不能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只能是把人的思想的发生、形成和教育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但思想政治教育又确实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和以人为实践对象的。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针对旧唯物主义所谓的抽象的、虚幻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而只能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具体的现实的人,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但从内容上看却是客观的。因为其产生的基础和根据、发展变化的动力,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唯其如此,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全面分析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践基础和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形成先进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引导人们不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卓有成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人们运用这种认识去指导新的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进而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亦即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更要引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知与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人自身的改造与发展愈来愈成为时代的主题。在主体人的发展与客体对象物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导的方面。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科学技术,而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发展又要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最终要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实现。人的潜能开发,既包括智能开发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也包括能动性开发,即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增强。现代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要人的主体性、现代性充分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亦即使人的精神、智能、心理、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人所面对的对象化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充分展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发挥的客观凝聚。要使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是要把这个对象化世界在文化形态上全面地复归于人,为人所掌握和驾驭。这种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用富有时代特征、传承民族精神的先进思想文化来教育人、塑造人、开发人,发掘人的潜能,推进人的现代性的提升,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提高。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看,人类经历了以自然界、社会、人自身为实践对象的发展,而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成为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越来越重要的实践活动。可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诉求。

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来看,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势之举。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就是其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性,也就是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对人的行为的先导性。因此,它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本质属性。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立足现实、又是面向未来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为基础,根据现实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现实思想状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切入点,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这既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性的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现实和立足现实,但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沉溺于现实,更不是要把现实的人群和现实的社会再复制、再摹写出来,机械简单或周而复始地维护现存世界,人为地简单地定格保存人们既定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而是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远大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进而实现对现存社会与现实人的塑造、培养与超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由过去、现在的既定状况所制约,更重要的是由未来的发展所决定,也就是由超越现实的社会价值目标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引导人们尽可能快地超越现实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进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目标,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的时代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深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历史经验追问的解释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理论积淀,现实生活中更有着丰富的经验启示。更为重要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不可多得的政治优势,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挥和正在发挥着重大历史作用。因此,在社会历史发展到“世界历史”的今天,面对当代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如何科学总结历史上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如何破解全新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的思想困惑,如何在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中找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举措,就成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时代的高度、世界的视角、广阔的时空范围,对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理论作出新的解读、审视与梳理,深入挖掘并发扬光大其理论精华,弘扬优良传统;就要求我们从新的理论视角,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努力寻求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难题的破解。回顾历史,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无能论”、“万能论”的怪圈中轮回,在“社会本位”、“人本位”的选择中游移,在为阶级斗争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迟疑中徘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坚冰早已打破,航道早已开通。实践也雄辩地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

其次,理论探索追求的前瞻性价值。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可以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模式实际上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沿袭过来的,这就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一批前苏联学者以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蓝本,加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组合而成的普遍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部著作当时的任务不是要去全面深入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作为马列主义政党从事一切活动的理论基础去阐明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观点和原则。在这部书里,斯大林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且把它们并列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首次作了这样的安排。然而,当时由于斯大林的地位和影响,加上前苏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以及苏联本体论观点的盛行,学术理论界自此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标准模式,全面推广到哲学教科书中去,这就完全忽视了该书原来只是作为前苏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一节(即第四章第二节)所具有的特殊形式。而我国也于50年代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本上也是以照搬照抄前苏联教材的形式进行全面继承和沿用,虽然以后曾作过多次修订与补充,但实质上并无太大变化。尽管60年代由于苏联单方面原因,致使中苏关系全面破裂后,我们力图全面摆脱前苏联的控制与影响,但实际上在体制、观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模式等方面并没有在根本上从陈旧的前苏联模式中解放出来。前苏联模式是以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使命面前,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确立新的视角和坐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哲学根基作出新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作出新的构建,在潜心的理论探索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实践性、交叉性学科理论体系的自我完善。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研究,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使科学研究深化、细化、立体化,真正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建立起适应我国民族文化心理、适应信息化和市场化社会生活实际、适应强国富民目标追求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研究的理论层次与品位,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始源性、科学性和丰富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科学化的进程。

最后,当下教育实践崇尚的导向性价值。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文明所推崇的是“工具理性”,注意的是手段的有效性;而前工业文明所崇尚的是“价值理性”,关心的是目的的道德性,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内在紧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应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不仅要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的理论性价值,更要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全在于探索未知,发现规律,指导实践。鉴此,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样一个崭新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紧紧把握住问题,始终坚持追踪现实、解剖现实、服务现实的价值取向;应该有勇气和底气根据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时代前进的步伐,进行理论自我更新、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进而一以贯之地与时代同频共振。这就要在真正实事求是、继续深入解放思想、彻底清除旧的观念中,甚至在自我批判中,努力破除因陈规陋习惯性使然而导致的现实困惑,结束由于我们自身思想解放不够、教育观念和思路与时代不合拍而造成的现实困惑面前的迟滞,使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强大的活力和新的吸引力,进而在发扬光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优势。应当看到,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它是对平庸的否定、对现实的批判、对常识的怀疑、对权威的抗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在于批判性和建设性,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在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年代里,迫切需要通过卓有成效、入耳入脑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为社会改革与发展排除思想障碍,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维护“已有”、“既有”转变到呼唤、孕育“应有”、“须有”上来。教育者对自己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应实现从否认差异性、追求同一性,到承认差异性、认可灵活性,进而到尊重差异、鼓励创造性的转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从理论上指明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最佳的效果的实践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强化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力,开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而马克思主义人学则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视角,一种显微镜和望远镜。而这正是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最终价值诉求。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