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工人阶级与工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化论文,工会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人阶级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势必对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产生深刻的影响。工会作为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对这种变化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阶级人数将急剧增加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的速度与中国城镇化进程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978年至1998年我国城镇化增长一直保持平均0.62个百分点的速度,而1998至2001年间却猛然增长了7.26个百分点即为例证。因此,预测我国城市化率的变动必须将这一现实情况考虑进来并作相应的修正。据此,笔者认为,到2010年我国人口按14亿计算的话,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49.52%,城镇人口达6.93亿,按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8.06%计算,到201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将达到3.33亿,比目前上升约1亿左右,他们都是我国工人阶级新的组成部分。
(二)工人阶级内部结构更趋复杂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就是农村村民向城市居民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人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人数的增加,工人阶级内部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利益结构将变得更为复杂。
从文化结构而言,由于现实中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新老工人文化技术水平的差异,工人阶级内部的文化结构在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内部文化结构的群体性特征非常明显。既有以高文化、高技术、高学历为特征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群体,也有低文化、低学历、低技术甚至文盲、半文盲的纯体力劳动者。
从就业结构而言,在进行了产权结构与产业结构双重改造的今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劳动者及城镇失业工人则共同组成了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复杂整体。
从利益结构来看,由于文化、经济地位的不同,工人阶级中各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从收入来源到收入大小均呈明显的差异和多样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人阶级内部二个不同的阶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多个利益群体。
(三)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复杂化
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也日趋复杂化。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来源的工人阶级成员在思想观念和认知态度及群体、个体心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他们在逐渐融入城市和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各种农民的思想意识带入城市。
其次,大量非正规就业工人和城镇自由职业者由于就业行业庞杂,导致这部分工人阶级成员的分散化和散漫意识的强化,不利于工人队伍的组织与团结。
再次,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年国企改革中下岗失业的工人,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上的失落感,由此对社会和改革产生种种不满的情绪,如不加以疏导和化解,往往发生难以预料的过激行为。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会组织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全体成员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
城镇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主体实现的。因此,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应以博大的胸怀接纳这些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创业创造更为平等宽阔的空间与环境。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进城一直采取限制、歧视的政策与态度,使他们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干得是最脏、最重、最苦、最累的工作,得到的却是最低的待遇和报酬。他们已经为城市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却不能公正地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阶级兄弟的范畴,反而将他们与迷信、落后甚至城市暴力、犯罪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横加指责、冷眼相向,以他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和少数人的行为来掩盖、抹杀他们的形象和功绩,直到如今还将他们称之为“农民工”。因此,促进城镇化的进程,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扫除类似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工人阶级转移的樊篱,抛弃对他们的歧视,扬弃这种以身份为特征的农民工的称谓。
(二)高举维权旗帜,依法维护职工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依法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应尽的义务。目前,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受侵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情况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但会加深守法者的“守法成本”意识,助长违法者的违法行为,阻碍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更有可能加深劳动关系的矛盾,导致劳动者过激行为和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据调查,当前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部分职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造成职工心理上的失衡;二是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2003年6月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三是社会和企业内部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加重了职工的不满情绪。
职工队伍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会必须加大协调社会关系,尤其是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力度。目前,工会更要针对工会维权过程刚性差、实力弱及缺乏工作绩效考评奖惩机制的现状,加强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加大对工会干部培训的力度,着力提高工会工作者的经济理论素养和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会维权活动的影响力。
(三)兼顾公平与效率,统筹城乡就业,协助政府实现充分就业,畅通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的渠道
实现有效的充分就业,历来是政府主要经济目标之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更必须把就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抓好。对此,工会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并协助政府制定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变“增长优先”为“就业优先”;放开对民间投资的限制,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与城镇化进程关联性密切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通过产业政策导向和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就业这个世纪难题。
同时,工会可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针对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利用职工技协、文化官、职工学校等阵地,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低素质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尽量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均等的机会。加强职业培训是解决就业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提高职工素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效手段。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职业介绍机构和网络。近年来,全国工会系统兴办了4000余个职业介绍机构,累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300万人次的职业介绍服务。当前,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应根据统筹城乡就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健全职业介绍网络和工作制度,落实责任,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