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关键。建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目的在于科学测评各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设计农业产业化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可比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综合性。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基础条件,结构优化、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科学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诸方面的指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指标体系

为了以农业产业化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调动各级政府及各层次的经济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必须科学、准确、客观、及时地反映和掌握各农业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态和程度,这就需要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对象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或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一种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希望所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就是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依据统计的现有基础和条件,设计和筛选一系列的指标,以较全面地反映和测评某一经济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以便于进行动态分析和横向比较,为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各级农村经济主体明确农业发展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研究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反映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情况或发展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改变农业长期以来的基础脆弱,资源投入多,比较效益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能力弱的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子,走上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以农业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来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高效化,以产业链伸长使农业稳定增值,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根据以上思想和农业产业化的总目标,按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总目标逐层分解,构建指标体系,形成一组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能系统综合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反映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程度。

根据上述思想和要求进行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指标的选择必须从农业产业化的总目标出发,选择有限指标,以较少的综合性强的指标反映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指标要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要规范、准确,符合统计指标要求。指标体系要反映农业产业化不同层次的发展程度的主要特征。

2、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动态可比是指反映全省、各地市、各县、各乡的农业产业化的指标在年度之间能够动态比较,从而能够通过比较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绩。横向可比是指各项指标可以在各市县、各乡镇之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先进,找出差距,取长补短,采取措施,改善工作,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指标口径、核算方法、评价方法要保持一致性,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公正性。

3、导向性原则

农业产业化指标的设置,综合评价方法的设计以及测评的结果都会对各级经济主体及有关政府部门产生行为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过程、结果诸方面,抓住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来设置指标。通过设置指标和综合评价,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各区域经济系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接近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情况——成绩和差距,引导各级经济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向前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设计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对于目前尚不能统计和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暂时不纳入指标体系。这样指标体系不过分追求理论上的理想和完善,而做到便于操作运行,实用性强。

5、系统性原则

指标设置要尽可能反映农业产业化由导入期向成熟期发展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全貌,防止片面性,不允许出现系统性的偏差,要全面系统,公正客观,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要突出重点,重点方面的标志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又要兼顾到各方面,防止以偏概全。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目标分解出各个层次的分目标,逐层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保证通过指标体系测评的各经济系统的结果公正、合理,具有权威性。

6、综合性原则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在指标设置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其包含的信息量要尽量多,可以筛选确定产业化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指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反映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的指标主要有:农业机构总动力,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台数,有效灌溉面积等。为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加强情况,我们采用这些指标的发展速度作为测评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条件和水平,农产品加工机械拥有量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条件,农产品加工增值要以农产品加工机械拥有量为前提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效灌溉面积是农业水利条件好坏的反映。

2、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指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会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国土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充分地利用,因此可从农村产业结构角度来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反映农村产业结构的指标很多,如农村各产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等,从内容上有资金结构、劳动结构、产值结构、利税结构等。我们认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产值各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比重提高,反映资源利用程度提高,反映农产品结构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上人们对林牧渔业产品的需求在增加,因而该比重提高也反映农业适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增强,应将其作为测评指标。在农业产品产值中,名、优、特、新产品产值比重提高反映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主导产品发展的程度,因此应选用这一指标。

3、生产经营规模化指标

农业产业化会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从而带来农业生产经营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因此,可用生产经营规模化指标来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指标,首先应选择主导产业经营规模指标,可用主导产业总产值来反映,这是一个总产值指标,比用耕地规模、投入资金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规模更能反映生产经营的目的,能反映其提供给社会的产品总量。其次可选龙头企业规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是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储运销售时间、扩大农副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和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带动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成效。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应用其所能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农副产品数量为主要指标。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托,专业化、区域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利于采用和推广最新科技,有利于宏观调控和指导,有利于主导产品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市场,是龙头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经营规模可用总面积、总产量、总投资三个指标来反映。总面积反映基地的空间规模的大小,种植业经营面积,养殖业用水面积、建筑面积、草场面积或占地面积;总产量反映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提供的农产品的规模,这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总投资反映商品生产基地的资金投入量的规模大小。另外,养殖业可用畜禽总头(只)数、种苗投放万尾数来反映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

4、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指标

经营一体化是指改革传统的农工商分割的经营形式,按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形成农工商密切联合经营综合体,将农业生产经营与工商经营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质是要还利于农,使农业稳定发展并提高其价值水平。经营一体化指标可采用农业生产单位与加工、储运、销售单位之间的契约化程度来反映,即用农产品总产量中以长期稳定的合同形式销售的产品量所占的比重来反映;可采用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投资占农业总投资的比重、对农业的利润返还占农业利润总额的比重或占农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来反映。

服务社会化的指标种类比较多。服务社会化包括产前服务、产中服务和产后服务。产前服务包括农业经营方式、经营项目的指导、信贷服务、农技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种子、农药、农机、燃料动力供应等;产中服务包括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农业经营指导、发展因地制宜指导、农业作业服务(包括机耕、机播、植保、机械收割等);产后服务包括农产品市场形成指导、产品收购、产品加工、产品储运和销售等服务。相应的,我们可选用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科技推广的销售总额来反应产前服务发展程度;用机械耕地、播种、收割、喷施农药、农田灌溉等作业量占总作业量的比重或用其作业成本占总作业成本的比重来反映产中服务社会化发展程度;用产品合同收购率反映产后服务社会化发展程度。

管理企业化发展程度可用以下几个指标来反映:(1 )模式化栽培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2)大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率; (3)委托经营户数所占比例, 即农户的农业生产全过程或部分农业作业委托给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的比例。

5、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指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推动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最活跃的因素,而且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根本源泉。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它会逐渐替代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使农业逐步从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农业是需要综合运用多门科学技术才能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部门,依靠大量的科技投入,农业产业化才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指标可以采用农业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综合性指标,从总体上反映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力度和作用程度。具体来说,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化学性技术、机械性技术和组织性技术。生物化学性技术包括种子改良、优种培育、化肥、农药等流动性生产资料的开发,栽培、饲养方法的改善,土壤的性状的改善等,是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方面比较容易量度的指标可选用优种普及率、配方施肥率、配方饲料率等指标来反映。机械性技术是指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设施等固定资产的开发和改良,这类技术是缩短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反映机械性技术方面的科技进步的指标可采用单位耕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另外,保护地面积包括塑膜温室、日光大棚等,是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的土地,一般专用性强、商品率高,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发展途径和表现,可用保护地面积作为反映应用先进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指标。组织性技术是在公共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经营组织制度、结构、形式的革新等方式来优化组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技术。股份合作制是一种适用于多种经济主体合作的形式,能使产权明晰、资源共享、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良好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发展能有效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可采用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指标来反映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程度。

6、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指标

农业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目的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使农业自立自强,快速稳定发展。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耕地,由此资源利用率指标可选用:农产品的耕地亩产量或每公顷的农产品的产量公斤数、平均每公顷耕地的农业纯收入额。农业资源的另一方面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可采用资金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

农业产业化的效益指标,除资源利用率所包括的以外,可用农产品商品率反映农产品中向社会提供的数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增值率反映农业产业系列化的发展程度及其取得的效益的情况,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反映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利益增长的情况。

7、农业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指标

农业产业化也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业相关产业发展起来,以支持农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需要。这些相关产业越发达,对农业发展的保证程度就越高。因此,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可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衡量指标。可选用以下比重指标来反映:机械工业总产值中农业用机械产值所占的比重;化学工业中,化肥、农药、农用调节剂等农用化工产品产值所占的比重;加工业的产值中,农产品加工品产值所占的比重等。从相关产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保证程度角度,可选用的强度指标有: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拥有的化肥产量(折纯量)、农药产量、农业用调节剂产值;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拥有的农用机构工业产值、农用电供应度数等。

建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后,还要建立指标数据收集系统,制订统一、科学的统计数据核算范围、核算口径和方法,取得符合要求的指标数据资料。在具体指标数据资料基础上,需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对各市、县、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取得综合评价结果,为鞭策后进、表彰先进、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注:本文为省社科规划办96年度资助项目《发挥两环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研究报告之一。

标签:;  ;  ;  ;  ;  

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