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1]2007年在《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当今,冠心病已成为人类叁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就是心肌缺血,要挽救缺血心肌就必须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如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脏病学基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986年Murry等发现缺血预处理可减轻IRI,但由于缺血预处理本身是一种损伤性因素,很难在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作为药物预处理手段防治IR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美国着名的CAST试验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给发展中药预处理防治IRI,特别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特别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抗心律失常方面,许多复方都选用了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是应用延胡索碱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评价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膜片钳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组化、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实验一: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叁: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a~(2+)-ATPase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四: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五: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实验六: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结果】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胡索碱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VT和VF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室性早博(VPB)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推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预处理虽也能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作用较之减弱(P<0.01)。3.ST段抬高程度比较:在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间点时,假手术组ST段抬高程度无明显改变,模型组ST段则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预处理各剂量组ST段抬高幅度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率变化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明显减慢心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低、中剂量组减慢心率的作用较之减弱(P<0.01),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则较之增强(P<0.05)。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仅偶见细胞凋亡发生,模型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凋亡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抑凋亡基因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及用药后bcl-2表达增高,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组明显增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假手术组极少数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阳性;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加强,心肌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8.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中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9.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变化(1)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降低(P<0.01);而且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开放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电流幅值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电流幅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剂量组可减弱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反而增强L-型钙通道电流幅度值(P<0.05)。10.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预处理与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比较(1)心肌缺血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其余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均有减少(P<0.01或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缺血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梗死面积均缩小(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1)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而言,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其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并显着减弱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开放,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对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试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按为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冠心病西医基础治疗加上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不用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博次数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二者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心悸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闷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为4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小样本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语1.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电流幅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6.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胜男[2]2011年在《DAA-Ⅰ及合丹参素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过程中IL-1β含量、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异丙肾上腺素(ISO)来诱导创建心肌缺血损伤的疾病模型,观察去天冬氨酸血管紧张素I(DAA-I)及合丹参素对大鼠血清白介素-1p(IL-1p)含量及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以评价DAA-I合丹参素在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炎症反应中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并探究两药合用的协同作用。方法:1.实验分组:实验用SD系大鼠68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自愈组;DAA-I治疗组;DAA-I预防治疗组;DAA-I+丹参素治疗组;丹参素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2.模型复制:采用连续两天对大鼠行皮下注射ISO复制心肌缺血模型,首次用量4mg/kg,二次用量2mg/kg,诱导大鼠发生心肌缺血性损伤。3.药物干预方案:DAA-I预防治疗组大鼠自ISO处理当天起连续给予腹腔注射DAA-I(1013pmol/kg/d),共12天。其余各组暂不予处理,待至ISO处理后第6天开始,每组均开始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自愈组予以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缬沙坦治疗组予以缬沙坦(30mg/kg/d)灌胃处理,余治疗组分别予相应的DAA-I(1013pmol/kg/d)或丹参素(50mg/kg/d)进行干预。以上各组共给药7天。4.指标的检测:对各实验组大鼠分别给相关药物处理后,在复制大鼠疾病模型后的第13天,从腹主动脉取血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含量,以RT-PCR方法测定左室心肌ICAM-1基因表达,并取左心室作心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各实验组血清细胞因子IL-1β含量(pg/ml)变化:与正常对照组含量(23.54±3.21)比较,模型自愈组IL-1β含量(47.35±2.91)显着增高(P<0.01), DAA-I治疗组、DAA-I预防治疗组、DAA-I+丹参素治疗组、丹参素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IL-1β含量相应为33.10±5.76、32.28±7.21、27.38±3.03、29.57±6.24、33.83±6.46(pg/m1),DAA-I+丹参素组与正常对照组IL-1β含量比较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治疗组IL-1β含量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自愈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1),DAA-I+丹参素组和缬沙坦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其余各治疗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别(P>0.05)。2.各实验组心肌组织ICAM-1基因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ICAM-1mRNA表达(0.387±0.036)比较,模型组表达(0.642±0.061)显着增多(P<0.01),各治疗组ICAM-1的基因表达也有不同程度增多,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的基因表达明显减少(P<0.05),其它治疗组的基因表达与模型组的比较则显着降低(P<0.01),DAA-I治疗组、DAA-I预防治疗组、DAA-I+丹参素治疗组、丹参素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相对的的基因表达灰度比值分别为0.538±0.041、0.517±0.045、0.475±0.054、0.502±0.052,0.557±0.039;DAA-I+丹参素治疗组ICAM-1mRNA基因表达水平与缬沙坦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治疗组组间相互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肌细胞染色均匀、形态完整、结构清晰,心肌细胞间隙紧密,心肌组织未见坏死病灶及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性改变,也无纤维化及水样变性等病理损伤出现。模型自愈组:心肌损伤明显,可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不均匀嗜伊红染色增强,核肿胀变圆甚至脱失,间质出现水肿,组织间隙增宽明显,炎细胞浸润广泛,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心肌纤维多处肿胀断裂,肌横纹不清或消失,局部可见有空泡样变性等。其余各治疗组与模型自愈组比较,心肌病理损伤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尤其是,DAA-I+丹参素组心肌病理损伤改善较显着。结论:1.通过建模后的ECG及组织形态学变化,证明本实验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复制成功。2.DAA-1能明显改善ISO诱导的心肌缺血性损伤,DAA-I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通路中涉及的IL-1β、ICAM-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相关。3.在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病程中,予以DAA-I药物早期干预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其在发挥拮抗RAAS系统产生的不良病理效应方面,产生与ARB类药物相似的功能。4.在心肌缺血性损伤过程中,单独运用DAA-I、丹参素及缬沙坦治疗均具有明显改善心肌缺血炎性损伤的效果,而联合应用丹参素与DAA-I则对心肌缺血损伤炎症反应的抑制,具有更显着的迭加效果,在开拓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思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田素民[3]2004年在《心肌缺血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比较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限制心肌坏死的最有效方法是使血流恢复再通。然而已有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有时在成功恢复心脏血流,也即心肌得到血液再灌注后,不仅功能未得到恢复,反而使心肌损伤加重,出现心律失常,梗塞面积扩大等,这就是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很难区别于缺血性损伤,目前,国内外对这种损伤的发生机制存有较大争议,本研究利用心肌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这两种损伤的组织病理变化,以及这两种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本实验选用健康雄性家兔18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实验I组(心肌缺血组)、实验II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动物麻醉后开胸,打开纵膈胸膜(mediastinal pleura),剪开心包,暴露心脏,保证胸膜腔(pleural cavity)的完整性,寻找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的旋支(circumflex branch)及左室支,并结扎左室支。肉眼观察结扎确切、心电图示结扎后缺血明显,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建立。在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缺血时间后,使结扎部位再通,恢复血供,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过程按设计要求进行,实验结束,取出心脏,在中心缺血区和正常供血区取材,分别作为光镜、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材料。光镜显示(HE染色),对照组及实验组I、II的正常供血区心肌呈现正常心肌结构,心肌细胞排列规则,界线清楚,胞核居中,多呈卵圆形,可见及横纹。实验组I中心缺血区呈现明显的心肌坏死征象,表现为肌纤维界线不清,横纹消失,胞浆溶解,核溶解消失、间质出血;实验组II中心缺血区呈现小的局灶样坏死征象,也有细胞核变小,染色质浓缩,边集的凋亡细胞征象。原位末端标记显示:对照组及实验组I、II的正常供血区心肌组织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实验组I中心缺血区心肌组织无TUNEL染色阳性
罗胜勇[4]2016年在《映山红花总黄酮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UTR-RhoA-ROCK信号通路抑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冠脉搭桥、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恢复缺血区的血流供应已经成为可能,但心肌在恢复血流的同时也会导致再灌注损伤,从而使病情加重。因此,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及有效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研究是国内外医药界关注的热点。UrotensinⅡ (UⅡ)是一种生长激素样神经环肽,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多种组织器官中普遍存在。大量研究表明,UⅡ与其受体(UTR)结合后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是起损伤作用还是保护作用目前还有很多争议。SB-710411是一种多肽类UTR阻断剂,对hU Ⅱ引起的血管收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关于SB-71041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还未见报道。映山红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rhododendron, TFR)是映山红花中提取的有效部位,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TFR具有明显的舒张血管及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课题首先研究SB-71041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探讨UT受体阻断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再通过体外离体血管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应用siRNA在体转染和放射性配基竞争性结合实验,观察TFR对血管功能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重点探讨TFR抗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与UT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关系。目的:1.观察SB-71041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2.研究TFR对hu-Ⅱ引起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3.探讨TFR抗心肌缺血保护作用是否与其阻断心肌组织中UTR有关。4.观察TFR及其有效成分与放射性配基[125Ⅰ]-hu-Ⅱ竞争性结合UTR的能力。方法:1.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和松开法(LAD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各组心电图,观察ST断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清进行相应指标检测。1.1.实验共分为6组,分别为:(1)假手术组;(2)模型组;(3)维拉帕米1.6 mg/kg组;(4)SB-7104110.5μg/kg组;(5)SB-710411 1.0μg/kg组;(6)SB-7104112.0μg/kg组。(3-6组于缺血前3天静脉注射相应药物,每日一次,连续3天)1.2.检测各组动物实验前、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60min、90min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1.3.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清,测定血清中LDH. CK-MB活性和cTnl含量;取大鼠心脏,进行心肌梗死面积和组织病理测定;G-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RhoA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UTR, ROCK1和ROCK2蛋白的表达。2.应用UTR siRNA在体转染技术,下调大鼠各血管及心肌组织中UTR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下调后各组织中UTR表达水平变化。3.建立体外血管实验模型,分别取正常大鼠和UTR下调大鼠的冠状动脉、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肠系膜静脉、腹主静脉,应用hu-Ⅱ、U46619、苯肾上腺素进行预收缩,观察不同浓度TFR对各血管收缩剂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G-LISA法测定血管中RhoA活性。4.取正常大鼠和UTR下调大鼠,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各组心电图,观察ST断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清进行相应指标检测。4.1实验共分为7组,分别为:(1)假手术组;(2)模型组;(3)硝苯地平5.4 mg/kg组;(4) SB-710411 2.0μg/kg组;(5)TFR 20mg/kg组,(6) TFR 40 mg/kg组(7)TFR 80 mg/kg。7组动物按同种、同窝、同性别随机进行配对,每组8只。各组动物灌胃给相应药物,给药容积1ml/100g, SB-7104112.0 μg/kg组尾静脉注射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4.2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心脏,进行心肌梗死面积和组织病理测定;G-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RhoA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UTR, ROCK1, ROCK2, MLC/p-MLC蛋白表达。5.取正常大鼠左心室肌,制备心肌组织膜蛋白受体,并对UTR基hu-Ⅱ进行125Ⅰ标记。测定TFR、金丝桃苷、芦丁对[125Ⅰ]-hu-Ⅱ与UTR结合的抑制百分数,并计算出叁种受试药物的IC50。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SB-710411各剂量组对大鼠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压(LVSP)无明显改变;SB-710411 (1.0,2.0μg/kg)可明显降低大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明显升高大鼠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u)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抑制ST段的升高;SB-710411 (0.5,1.0,2.0μg/kg)可明显降低血清中CK-MB、LDH活力;SB-710411 (1.0,2.0μg/kg)明显降低血清中cTnI含量。2.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出现明显变性坏死,广泛水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结构排列不规则,细胞间隙明显增大,部分区域心肌纤维组织出现缺失和断裂。与模型组比较,SB-710411 (1.0,2.0μg/kg)可明显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细胞结构基本正常,间质轻度水肿及散在炎细胞浸润。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组织中RhoA活性明显升高,UTR, ROCK1、 ROCK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SB-710411 (1.0,2.0μg/kg)可明显抑制上述改变。4. UTR siRNA在体转染后,大鼠冠状动脉、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腹主静脉及心肌组织中UT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而正常大鼠和.UTR siRNA在体转染后大鼠的肠系膜静脉中均未测出UTR有明显表达。5.对来源于正常大鼠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静脉,hu-Ⅱ可产生明显收缩作用,TFR可明显抑制上述血管的收缩反应;对肠系膜动、静脉,hu-Ⅱ均未产生明显收缩作用; U46619、苯肾上腺素对上述来源的血管均可产生明显收缩作用,应用TFR后也可产生一定的舒张效应。6.对来源于UTR蛋白表达下调大鼠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静脉,hu-Ⅱ具有一定的收缩作用,但与来源于正常大鼠血管相比,收缩强度有明显下降;TFR仍具有一定的抑制血管收缩作用,且抑制率与其对正常大鼠血管相比,无明显差异。7.对来源于UTR蛋白表达下调大鼠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静脉、肠系膜静脉,U46619、苯肾上腺素产生的血管收缩作用无明显改变;应用TFR后,血管收缩反应可一定程度被抑制,但其抑制率与其对正常大鼠血管相比,有明显下降。8.来源于正常大鼠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静脉经hu-Ⅱ收缩后,血管中RhoA活性明显升高,TFR可明显抑制RhoA活性升高。9.正常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FR可产生明显的减少心肌梗死区、抑制心电图ST升高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对UTR蛋白表达下调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TFR(40,80 mg/kg)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梗死面积,但对ST抬高幅度以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抑制作用不明显,作用效果与SB-7104112.0μg/kg组相似。与正常大鼠建立的模型相比,TFR(40,80 mg/kg)对UTR蛋白表达下调大鼠建立的模型中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率有明显下降,效果与SB-7104112.0μg/kg组相似。10.正常大鼠心肌缺血和UTR蛋白表达下调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组织中RhoA活性、ROCK1、 ROCK2、p-MLC蛋白表达均有明显升高。TFR(40, 80 mg/kg)可明显抑制上述改变,效果与SB-7104112.0 μg/kg组相似。与正常大鼠建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相比,TFR(40,80 mg/kg);对UTR下调大鼠建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心肌RhoA活性、ROCK1、 ROCK2、 p-MLC蛋白表达升高抑制率有明显下降,效果与SB-710411 2.0μg/kg组相似。11.TFR、金丝桃苷对[125 Ⅰ]- hu-Ⅱ与UTR结合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0.854mg/l,10-5.104mol/l;芦丁对[125Ⅰ]-hu-Ⅱ与UTR结合未见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1.SB-71041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UTR/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2.TFR对hu-Ⅱ引起的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腹主静脉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作用与其阻断血管中UTR、降低RhoA活性有关;3.TFR抗心肌缺血保护作用与其阻断心肌组织中UTR从而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4.TFR有竞争性结合UTR能力。
高静[5]2016年在《远隔缺血适应减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讨缺血后适应(IPost 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临床试验探讨远隔缺血即时适应(RIPer C)对急性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评价及对血清CRP、MMP-9、MDA、NOS的影响;(3)通过对临床试验入组病例随访12个月,评估RIPer C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以“IPost C”、“STEMI”、“缺血再灌注(I/R)损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2014年12月30日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IPost C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的相关文献。由两个独立的研究者进行文献检索及数据提取。通过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选取我院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最终纳入126例,对照组66例和RIPer C组60例。其中对照组在再灌注前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行常规操作植入支架,RIPer C组进入导管室后穿刺开始的同时进行左下肢RIPer C,于左下肢膝以上3cm绑缚无创血压袖带,穿刺同时开始充气加压阻断左下肢血流,充气5分钟,放气5分钟,压力200mm Hg,重复3个循环。比较两组心肌酶、肌钙蛋白T(c Tn T)、术后1小时ST段回落率的差异、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PCI术前、术后4小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3)对临床试验入组病例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根据MACCE事件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避运动评分(WMSI)评估RIPer C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在纳入研究的25篇文献中,总共有2289名患者被纳入meta分析,后适应(Po C)组有1136名患者,对照组(Con)组有1153名患者。整体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后Po C组CK水平没有明显下降(SMD=-0.49;95%CI(-1.09,-0.1);I 2=91%;P=0.11)。各个研究之间存在很大异质性(Cochran Q检验,P<0.00001,I2=91%)。根据PCI的方式,即直接支架置入或其他方式(包括直接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和血栓抽吸等),将纳入文献进行亚组分析,支架置入亚组各研究之间异质性显着下降(SMD=-0.82;95%CI(-1.18,-0.47);I 2=64%;P<0.00001),提示PCI方式选择支架置入的患者中,IPost C可显着降低PCI术后CK水平。其他PCI方式组各研究之间异质性没有明显下降(SMD=0.96;95%CI(-0.66,2.58);I 2=96%;P=0.25),这些结果显示IPost C可以减轻心肌损伤。CK-MB的分析结果与CK相似。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梗死面积,结果提示IPost C组在心肌梗死后短期心肌梗死面积(IS)显着减少(SMD=-0.6;95%CI(-1.09,-0.11);I 2=75%;P=0.02),在随访4个月以上结果分析显示,两组无显着差异(SMD=-0.43,95%CI(-0.9,-0.04);I 2=87%;P=0.08)。与Con组比较,无论是短期还是远期,Poc组LVEF和WMSI均显着改善(P<0.05)。(2)远隔缺血即时适应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IPer C组酶学检查结果显示PCI术后72小时CK-MB峰值和曲线下面积均显着减少(281.8±22.33 U/L vs.368.8±24.96U/L,P=0.011;6179±437.9 vs.8130±534.7a.u.,P=0.006)。两组患者在PCI术后24小时,c Tn T峰值比较结果显示,RIPer C组c Tn T峰值显着低于对照组(5.211±0.47 VS 6.799±0.321,P=0.007)。RIPer C组PCI术后1小时ST段完全回落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2h内均有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RIPer C组与对照组相比,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发生率明显降低(50%vs 25%,P<0.05)。术后4h RIPer C组MDA、CRP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RIPer C组NOS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MP-9水平在PCI术后均显着增高,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CI术后7天心脏18F-FDGPET-CT检查结果显示RIPer C组心肌存活的节段数显着高于对照组。(3)对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在PCI术后6个月内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但是6-12个月RIPer C组靶血管重建、再发心绞痛、因心源性疾病再入院的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12个月的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IPer C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减少(P<0.05)。随访12个月后77人完成心脏超声复查,其中对照组40人,RIPer C组37人,两组LVEF和WMSI均无显着差别(P>0.05)。但是亚组分析发现,单支病变的患者RIPer C组LVEF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WMSI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与常规PCI相比,STEMI患者在PCI术中冠脉进行IPost C循环可减少心肌损伤,最终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在PCI行支架置入的患者中,作用更加明显。(2)STEMI患者在血管再通之前反复阻断左下肢血流进行RIPer C循环,可显着减少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区心肌细胞存活,在罪犯血管为前降支(LAD)的患者中,心肌保护作用更加明显。(3)RIPer C可改善STEMI患者临床远期预后。
吕东岭[6]2016年在《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黄蜀葵花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的干燥花,最先记录在《嘉佑本草》,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本草纲目》记载:其花气味甘、寒、滑、无毒,主治小便淋及催生,治诸恶疮脓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为疮家要药,消疽肿,浸油涂汤火伤等。现代研究证实黄蜀葵花提取物黄酮类成分不仅对疮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缺血导致心、脑、组织等损伤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论文通过黄蜀葵花总黄酮在体外对内皮祖细胞抑制凋亡作用及对整体水平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系统的探讨,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当组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发生后,组织的无氧代谢替换了有氧代谢,产生大量的糖酵解产物,导致组织水肿、炎症浸润及组织纤维坏死,组织损伤发生。对于缺血性损伤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作用机制涉及能量代谢、钙超载、氧自由基、炎症细胞活化和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因素,但其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抑制组织损伤的药物也正处于研究阶段,目前临床尚无针对发生缺血后抑制组织损伤的保护、治疗性药物。各种治疗方向最终均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向血管上皮细胞转化,促进血管新生达到组织修复、器官功能恢复的最终目的。传统医学在治疗缺血性疾病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着。其中黄蜀葵花在难治性疮疡治疗中体现出良好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一定剂量的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内皮细胞来源于内皮祖细胞,而内皮祖细胞在体内数量极少,提高内皮祖细胞在缺血缺氧状态下抗氧化、抑制凋亡及抑制炎症能力并促进其转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也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关键。黄蜀葵花总黄酮作为传统中药的提取物,具有多组份优势,在复杂的缺血性损伤中起到保护并治疗的多靶点作用值得探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通过黄蜀葵花总黄酮干预后肢缺血大鼠动物模型,观察TFA对炎症的抑制作用。经过后肢缺血大鼠实验模型的构建,给予黄蜀葵花总黄酮干预四周后处死大鼠,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亚群在模型及给药前后的变化水平,确定黄蜀葵花总黄酮具有抑制炎症,促进损伤部位愈合的作用;RT-PCR进一步验证了损伤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黄蜀葵花总黄酮可以显着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在损伤部位的级联反应,通过促血管生成进而达到对缺血性损伤的保护。该部分的研究结果与后续药效学数据一致,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同时首次证实了黄蜀葵花总黄酮具有调控调节性T细胞细胞亚群的作用。通过黄蜀葵花总黄酮干预不同状态下的内皮祖细胞,观察TFA的抗凋亡作用。在体外条件下进行药理学实验研究,确定黄蜀葵花总黄酮在体外条件下可以保护内皮祖细胞的免受ROS引起的氧化损伤,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保护作用。内皮祖细胞经过H202处理后,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但是经过黄蜀葵花总黄酮的药物干预后,RT-qPCR检测发现凋亡相关基因Bak, caspase-3, caspase-9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显示出黄蜀葵花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凋亡作用。由此推测在整体水平,黄蜀葵花总黄酮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可以保护缺血损伤部位内皮祖细胞的凋亡,进而发挥对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通过后肢缺血实验大鼠模型的构建,给药TFA治疗四周后处死大鼠,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一步验证黄蜀葵花总黄酮的干预效果。黄蜀葵花总黄酮可以明显改善缺血大鼠后肢的炎症损伤水平,实验发现大鼠血清中的总自由基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磷酸化水平降低,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证实了黄蜀葵花总黄酮的对后肢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通过黄蜀葵花总黄酮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TFA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实验发现黄蜀葵花总黄酮能显着改善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着改善心脏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水平,抑制心脏缺血再灌注炎症水平,可以显着抑制心脏缺血再灌注状态下的炎症小体的激活。本课题研究表明:1、黄蜀葵花总黄酮在整体水平也可以降低损伤组织的炎症水平,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可以提高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比例来发挥抑制炎症,保护受损组织的作用。2、黄蜀葵花总黄酮在体外可以保护内皮祖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导致的凋亡。3、黄蜀葵花总黄酮在整体水平可以有效的保护后肢缺血大鼠的损伤水平,促进血管新生,并抑制损伤部位的细胞凋亡。4、黄蜀葵花总黄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可以降低再灌注部位的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缺血再灌注状态下的炎症小体NLRP3的激活进而发挥保护作用。
林小叶[7]2017年在《微小RNA-128通过靶向NRF2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心肌梗死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溶栓治疗或早期介入手段为缺血部位恢复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或者坏死。但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再重新灌流后,会导致部分心肌细胞死亡和心脏功能的损失,即缺血再灌注损伤。MicroRNA(miRNA,miR)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分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iRN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在心肌细胞中,Nrf2蛋白的表达增加,可以有效减轻心肌细胞损害,从而显着改善心脏功能。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miR-128在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miR-128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治疗缺血性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和改善心脏功能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1.收集40例急性心肌缺血以及30例健康对照患者,从肘静脉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iR-128表达水平。2.构建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28和Nrf2的m RNA水平。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rf2是否是miR-128的靶基因。4.分别构建高表达和低表达miR-128的腺病毒载体,并将其注射入大鼠心肌组织内。收集心肌组织,检测ROS水平、细胞凋亡情况、心脏功能改善情况(+dp/dtmax、LVSP、LVEDP)。Hoechst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及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5.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1.在急性心肌缺血患者血清中miR-128表达水平升高。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中,miR-128的表达水平增加,Nrf2的表达降低。3.体外研究H2O2刺激会显着诱导miR-128水平升高。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发现,在Nrf2的3’UTR区有一个保守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的结果表明,miR-128可以有效抑制荧光素酶的活力。4.体内研究发现,过表达miR-128可以有效抑制Nrf2的表达,而抑制miR-128的水平可以增加心肌细胞中Nrf2的表达情况。伴随着心肌细胞中Nrf2表达水平的升高,其下游基因HO1、NQO1、SOD1水平升高。在大鼠心肌组织中抑制miR-128后,抗氧化相关酶的表达水平随之升高,而心肌组织中ROS水平明显下调。同时,抑制miR-128可以有效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并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功能。5.透射电镜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中,心肌组织中线粒体严重肿胀、呈现空泡状、心肌细胞的内外膜结构不完整。与之相反,在心肌组织中抑制miR-128以后,心肌细胞中线粒体肿胀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结论:1.心肌缺血的患者血清中miR-128表达水平升高。2.H_2O_2诱导原代心肌细胞miR-128表达水平的升高。miR-128通过调控Nrf2影响细胞凋亡。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miR-128表达水平的升高,抑制miR-128影响ROS水平,减少心肌组织凋亡细胞数,从而影响心肌损伤。
董梅[8]2011年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基因和亮氨酸酮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基因敲除和亮氨酸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观察Rip3敲除对H2O2诱导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yonic fibroblast,MEF)坏死的影响;(2)建立离体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Rip3基因敲除对心肌I/R损伤的影响;(3)观察支链 α-酮酸(Branched-chain-α-ketoacids,BCKAs)对 H2O2 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NRVM)坏死的影响;(4)建立离体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亮氨酸酮对心肌I/R损伤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1)观察Rip3敲除对H2O2诱导的细胞坏死的影响:用20uMH2O2处理Rip3敲除的MEF细胞30min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盐法(3-(4,5dimethylthiazol)-2,5-dipheny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细胞活性。(2)Rip3敲除对小鼠心肌I/R损伤的影响:利用langendorf技术构建Rip3敲除小鼠离体心脏I/R损伤模型,比较野生型组与Rip3敲除组再灌注末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与最小速率(Maximal rise/fall rat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dp/dt),心率压力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冠脉动脉流量(Coronary flow rate,CFR),左心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较缺血前的恢复情况。第二部分:(1)观察BCKAs对H2O2诱导的细胞坏死的影响:分别用500uM亮氨酸酮,缬氨酸酮,异亮氨酸酮和BCKAs预处理NRVM细胞30min,然后用20uM H2O2处理各组细胞30min。以MTT法和Calcein-AM法检测细胞形态及及活性。(2)寻找BCKAs发挥保护作用的最小有效浓度:分别0,0.05,0.2,0.5,1,2mM的BCKAs处理预处理NRVM细胞30min,然后用20uM H2O2处理各组细胞30min,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3)亮氨酸酮对小鼠心肌I/R损伤的影响:利用langendorf技术构建离体小鼠心脏I/R损伤模型,比较对照组,亮氨酸酮组和后适应(postconditioning)组再灌注末期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再灌注不同时间点LVDP,±dp/dt,RPP,CFR较缺血前的恢复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与野生型相比,Rip3敲除不能减轻H202诱导的MEF细胞坏死,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生理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Rip3敲除对心脏功能没有明显影响(P>0.05)。(3)在心肌I/R过程中,与野生型相比,Rip3敲除组心肌梗死面积没有明显差异(32.76±9.44%VS47.12±18.68%,P>0.05)。再灌注期间,与野生型比较,Rip3敲除组LVDP,±dp/dt,RPP较缺血前恢复程度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心肌I/R过程中,两组CFR,LVEDP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BCKAs能够减轻H2O2诱导的NRVM细胞坏死,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BCKAs发挥保护作用的最小有效浓度为0.5μM。(3)在生理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BCKAs对心脏功能没有明显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亮氨酸酮组和后适应组的心梗面积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48.31±11.47%VS33.21±14.88%,P=0.007)和(48.31±11.47%VS 35.25±8.96%,P=0.025),而这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33.21±14.88%VS 35.25±8.96%%,P>0.05)。与对照组相比,再灌注期间亮氨酸酮组和后适应组LVDP,±dp/dt,RPP恢复程度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而这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心肌I/R过程中,各组CF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第一部分:(1)Rip3敲除后不能减轻H2O2诱导的MEF细胞坏死;(2)在生理条件下,小鼠心脏Rip3敲除对小鼠心脏功能没有明显影响;(3)在心肌I/R过程中,Rip3敲除不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也不能提高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1)BCKAs预处理能够减轻H2O2诱导的NRVM细胞坏死;(2)在生理条件下,亮氨酸酮对小鼠的心脏功能没有明显影响;(3)在心肌I/R过程中,亮氨酸酮能够显着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脏功能恢复;(4)亮氨酸酮具有药物性预适应和后适应作用,而且后适应是其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总之,在离体条件下,Rip3敲除不能减轻心肌I/R损伤,但需要在体实验进一步验证。亮氨酸酮能够明显减轻心肌I/R损伤,保护心脏,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化合物。
唐路[9]2017年在《Dexpramipexole通过PINK1/Parkin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由急性冠脉阻塞引起的一种高致残致死率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尽早恢复冠脉血流是减少心梗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的最主要方法。但是再灌注本身诱发的心肌损伤,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I/R)却成为制约冠心病疗效的瓶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复杂现象,多种引起不同后果的因素参与其中。目前认为自噬(autophagy)与之相关,调控自噬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线粒体自噬是在线粒体进行的一种特异性自噬,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以避免细胞死亡。PINK1/Parkin通路是哺乳动物细胞的特有线粒体自噬通路。PINK1/Parkin招募到膜电位受损线粒体上通过自噬体清除之。对维持由缺氧引起细胞稳态失衡是十分有益的。Dexpramipexole(DPX)是一种氨基噻唑衍生物。容易进入线粒体,可促进氧自由基和氮自由基失活,稳定线粒体膜。提高线粒体的产能效率,改善线粒体功能。因此,我们推论: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通过DPX适度上调线粒体自噬,可能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目的本课题拟通过构建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及新生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研究DPX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详细认知DPX的治疗作用,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与结果采用新生1-2天SD乳鼠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通过细胞在充满N2的缺氧盒及缺氧液中缺氧培养3小时,后复氧3小时来构建心肌细胞H/R模型。研究示:DPX没有心肌细胞毒性;心肌细胞H/R过程中PINK1水平下降:DPX预处理上调PINK1 水平,MTT示DPX预处理改善心肌细胞H/R损伤后的存活率;LDH、TUNEL、Caspase-3示DPX预处理减轻H/R导致的细胞损伤。采用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5g),通过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分钟后松解结扎线24小时,构建小鼠心肌I/R损伤模型。研究结果示:DPX预处理减少I/R损伤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坏死,降低血清CK、LDH、cTnI的水平。进一步研究DPX的作用机制发现:DPX预处理改善H/R后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上调I/R自噬,上调H/R线粒体自噬,PINK1参与了 DPX对H/R损伤心肌的保护,DPX激活Parkin转运至受损线粒体,DPX激活H/R心肌PIINK1和 Parkin,但这一效果可被 PINK1 knockdow 和 Parkin knockdow 反转。结论1.DPX预处理缓解心肌细胞H/R损伤;2.DPX预处理减轻心肌I/R损伤;3.DPX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PINK1/Parkin通路上调线粒体自噬机制实现的。
谢文娟[10]2013年在《电针和艾灸预处理对不同时相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针灸预处理对不同时间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CK、ET、PKC、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预处理对MIRI的预防保护机制,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针灸预处理对MIRI的保护机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可能的思路,也将为临床合理应用针灸预防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扩大针灸的适用范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将9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模型组(n=24)、电针预处理组(n=24)和艾灸预处理组(n=24),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动物。假手术各小组分别于预处理后0h、24h、48h行假手术,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和艾灸预处理组各小组分别于预处理后0h、24h、48h行缺血再灌注造模。采用冠脉结扎法复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局部缺血40min,恢复灌注60min后取材。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左心室缺血区组织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血清CK和血浆ET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的PKC和HSP70含量。结果:1.模型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病变严重,结构模糊,排列紊乱,肌纤维萎缩,肌丝溶解、坏死,间质水肿,线粒体水肿、空泡化;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和艾灸预处理组病变程度较轻,心肌纤维排列较规整,坏死、溶解范围较局限,线粒体结构较正常。2.与假手术组各时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组CK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24h、48h组CK值明显降低(P<0.05)。3与假手术组各时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组ET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24h、48h及艾灸48h组ET值明显降低(P<0.01)。4.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和艾灸各时间组PKC的平均光密度均有所增强,但只在电针48h、艾灸24h和48h升高最为显着(P<0.05或P<0.01);与电针组比较,艾灸24h组的平均光密度升高明显(P<0.01)。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时间组HSP70的平均光密度虽有增强,但只在48h表达最为明显(P<0.01),而艾灸各时间组平均光密度升高均很明显,尤以24、48h差异最为显着(P<0.01);与电针组比较,艾灸24h组的平均光密度升高明显(P<0.01)。结论:1.针灸预处理对MIRI具有预防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和艾灸预处理对不同心肌保护效应指标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并且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3.针灸预处理在不同时相对血清CK、血浆ET、心肌PKC、HSP70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在48h相电针和艾灸这两种干预手段均显示出良好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 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2]. DAA-Ⅰ及合丹参素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过程中IL-1β含量、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胜男. 暨南大学. 2011
[3]. 心肌缺血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比较试验研究[D]. 田素民.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4]. 映山红花总黄酮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UTR-RhoA-ROCK信号通路抑制机制[D]. 罗胜勇.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5]. 远隔缺血适应减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D]. 高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6].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 吕东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微小RNA-128通过靶向NRF2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D]. 林小叶. 吉林大学. 2017
[8].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基因和亮氨酸酮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研究[D]. 董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9]. Dexpramipexole通过PINK1/Parkin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D]. 唐路.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10]. 电针和艾灸预处理对不同时相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比较研究[D]. 谢文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基础医学论文; 心肌缺血论文; 心肌细胞论文; 延胡索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心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