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报告对经济理论有哪些新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新突破论文,理论论文,报告论文,有哪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经济理论和改革政策有很多新的表述、新的突破。这些新表述和新突破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运用和新的组成部分,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系统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具体任务和历史区间。这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将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一系列的新表述,标志着我们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贡献。
第二,第一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如何建设这样的经济。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十四个字,简要而鲜明地给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为了实现“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基本目标,报告提出了四个“坚持和完善”的基本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将“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列在一起,联系到报告的另一处,将对外开放列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使人们感到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特殊重要性。
第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表述有引人注目的新变化。报告两处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里有两个新的突破:一是多种经济成分与公有制主体的关系由“补充”变为“共同发展”;二是多种经济成分从“基本经济制度”外进入“基本经济制度”内,和公有制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充分体现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条件下,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的提出异乎寻常。报告虽然只是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对公有制的认识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中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向市场经济中价值形态的“公有资产”和“公有资本”的转变。公有制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变化。同时,“全面认识”意味着对公有制经济必须冲破“片面认识”;而“含义”意味着对公有制经济必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五,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上,第一次提出了以质和量相统一,更注重质的提高的新观念。把握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突破了单纯以量的比重衡量优势的片面认识,把对公有制主体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六,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上,第一次提出了以“控制力”这个新概念把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在这个问题上都会有新的突破。
第七,确立了保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整体观。报告突破了国有经济全面出击、一统天下的社会主义观,提出了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新观念。如,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分为两类,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而在其它领域,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国有企业改革,更是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完成了由搞好每个国有企业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认识转变。整体观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上,消除了人们的顾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第八,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命题的肯定,充满了理论智慧。把公有制实现形式从公有制中剥离出来,为既要坚持公有制又要改革公有制的两难课题找到了出路。公有制是制度性概念,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体制性概念,对它们概念上的区分,既否定了私有化的主张,也避免了把公有制不加分析地归于体制性因素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危险。制度性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丢了公有制就是丢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我们的国家就会改变性质;但体制性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定要改革、要创新,不改革、不创新同样会断送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提出为公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第九,对集体经济也有了新的认识,充分肯定了我国人民在城乡经济改革中创造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特别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的理论概括,为集体经济的理论注入了新的营养,为集体经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十,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经济政策的新提法,标志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和认识的新水平。如生产领域中“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的提出,突破了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上的思想障碍,“航空母舰”的思路必将极大地提高规模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流通领域中“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提出,则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明确了坚定不移的改革思路;分配领域中,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明确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把不同性质的收入分为需采取不同政策的四种类型:“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特别是在对收入差距的政策上,由过去的“缩小收入差距”变为“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些新的表述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消费领域的新提法更是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水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共享经济繁荣”基本目标的要求,第一次提出“拓宽消费领域”,“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些表述都比以往任何党的文件在人民生活的提法上有了新的起点、新的水平、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