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辉县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453600)
【摘要】探讨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孕次等相关资料下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影响因素。从临床来看,不同手术缝合方式、手术时间、缝线吸收等临床在体温、血常规异常及子宫复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子宫复旧及切口愈合上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 0.05)。
【关键词】剖宫产术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093-01
据2010 年WHO 组织对亚洲9 个国家的婴儿健康调查来看,我国剖宫产率达到46.7%,医院剖宫产术后出血率为15.3%,阴道分娩出血发生率为7.2%,对于剖宫产术所带来子宫切口愈合并发症及术后感染是影响孕产儿的关键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2 年3 月-2013 年5 月间入住我院的剖宫产孕妇100 例患者,以50 例良好者为正常对照组(A 组)以50 例愈合不良者为观察组(B 组),最小年龄22 岁,最大年龄39 岁,平均年龄(30.28±0.47) 岁,孕周<37 周者7 例,37-42 岁48 例,均为母乳喂养。
1.2 监测指标
体温:以术后3 日体温超过37.5,发热3d 以上为异常;血常规:以白细胞总数10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85% 为异常;B 超检查:子宫复旧方面以子宫长径13-10cm、前后径9-7cm 及横径12-9cm 为良好;子宫切口愈合标准:以术后5d 子宫切口稍隆起,浆膜连续、光滑,无明显暗区、血肿为良好;术后42d 切口浆膜完整、光滑、肌层回声均匀为良好;子宫前壁隆起明显、浆膜层有断续、肌层连续不佳、宫腔有积血、血肿、可见强回声光斑等均为不良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计量资料进行正负标准差表示,以X2 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对比
对A、B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单层缝合和双层缝合,A 组切口缝合最短2min,最长8.5min,平均3.04±0.43min;B 组最短3.5min,最长10.5min,平均5.94±0.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对比,A 组患者出血量为23410.83ml,B 组患者出血量32128.42ml,A 组显著低于B 组,且两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在体温检测上,对两组患者术后3d 进行体温测量,A 组持续发热11 人,B 组持续发热12 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常规检测上,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3d 血常规检查,A 组血象异常12 人,B 组13 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超检测结果显示,对于子宫复旧结果,A 组患者术后5d 三径和35cm 以上者7 人,B 组有14 人,宫腔积血各3 人,术后42d 复查,A 组子宫三径和16cm 以上为0 人,B 组有3 人。对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结果,A 组患者术后5d 子宫切口较为平整、回声亮带成弧形,且较为均匀,切合愈合不良者3 人;B 组出现周边毛糙、形成强弱不等的混合光团者7 人;术后42dA 组缝线吸收率为70%,(35/50);B 组均未吸收,术后60dA 组吸收率达90%(40/50),B 组吸收率仅有20%(10/50)。
3 讨论
剖宫产率的升高对术后孕产妇因感染、缺血、缝线脱落、切口开裂等并发综合症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切口愈合临床研究中,对于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不同,对切口愈合也有较大影响。子宫下段切口传统以双层缝合为主,第二层褥式缝合以包埋方式进行连续缝合浆膜层,因太密太多而影响解剖层次,导致组织增厚,影响切口血液供应而形成水肿。单层锁边缝合在临床中针缝间距不宜过大,以1.5cm 为宜,对于提线松紧要适中,有助于止血。在加固子宫两侧角部组织时,要对腹膜及输尿管进行保护。同时在缝合层次上要少,边缘切缝要对齐,避免因过多过密诱发血液循环障碍,带来切口愈合不良。同时,针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术后出血量、肛门阴道检查,以及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以及孕产妇其他并发症等影响。针对病例分析,对于出血过多且伴有其他病理的产妇,如妊高症、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滞产症、胎盘因素等也会造成患者发生感染及愈合延迟。对于手术时间的长短,因创伤面暴露过长而导致细菌感染率增高,对于手术中各类器械的影响也较大,也会对切口愈合带来延迟影响。针对术中切口延撕问题,因多在子宫左侧宫角位置,对左侧卵巢静脉带来瘀血,再加上胎儿在压迫子宫下段时,因对局部组织的长期作用而导致水肿、缺血,不利于切口缝的对合,针对妊高症孕妇的宫壁水肿更加剧了切口角组织的延撕,对切口愈合带来难度。
4 结论
剖宫产术作为孕产妇选择的一种方式,在对其影响因素及缝合方法的探讨中,针对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切口有无撕裂、肛检、阴道检查次数、胎膜早破等情况,都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手术方式及切口愈合情况。针对单层锁边缝合手法在临床中操作简单、对组织的缝合层数较少,更利于血运恢复,增强切口愈合率;针对切口高低及宫口大小的选择,无论过高还是过低都影响愈合,而择期剖宫所带来的宫腔积血等问题,易导致切口血肿而影响愈合。对于临床手术中的各类潜在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出血量、滞产、肛检、切口延撕、羊水早破,以及基础病史等带来的创伤感染等,也是引发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中,要对子宫切口进行长期检测,特别是通过体温、血象、超声检查来判断切口的愈合情况,为提早诊断及治疗创造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 邓凤莲, 姜振东, 李锐; 等. 超声对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08):84-85.
[2] 张林, 卫兵, 张曦; 等.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15):29-31.
[3] 李丽萍. 剖宫产产妇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 2015(01):47-49.
作者简介:
陈娟 1980.12,河南新乡人,本科,汉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临床研究,辉县市人民医院清晖路中段。
论文作者:陈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切口论文; 子宫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