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中学教师 王梓博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中学教师 赵其勇
课标要求及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有关。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它的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他重要信息通过实验。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一条认知性目标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它的学习水平是了解,学习内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规律后的一节实验探究课,所研究的现象与规律非常贴近生活。学生通过教师的带领、启发下,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到科学事实是检验结论的唯一标准。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章内容的第一、二节,在学习前两节的基础上再学习本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懂得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方法,并且初学物理的同学对实验探究兴趣较高,喜欢动手,而且日常生活经验较丰富,因此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劣势:但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教材分析中指出“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探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通过教师引导演示,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步骤。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学生认识到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预设时间3分钟)
学生互动游戏:两名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说指令,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如:伸左手,两名学生同时伸左手,伸右手,两名学生同时伸右手,向前一步走,两名学生同时向前一步走,向后一步走,两名学生同时向后一步走。
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有没有呢?学生回答:有,镜子。
【点评:做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目标引起注意。并且在这个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像”与“物”的关系。】
活动二、猜想与假设(预设时间3分钟)
教师提问:平面镜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那它成的像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猜想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从问题中归纳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点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以及小组讨论,自己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愿意、主动的去设计探究这个实验。】
活动三、设计实验(预设时间8分钟)
1、教师提问:那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就必须通过实验探究,那么实验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师:老师用湿抹布写的“汽化”两个字怎么不见了?生进行回答,说出自己想用的实验器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教师给出学生实验器材(薄玻璃板、小支架2个、带颜色的小支架2个、坐标纸、刻度尺),让学生想想利用这些实验器材是否能够完成本次实验呢?是否可以满足我们想探究的问题呢?
3、提问:我们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为什么老师给了大家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呢?如果实验器材是平面镜的话有什么不好吗?学生猜想并回答。老师进行演示,用平面镜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到镜子中的像,但是我们找不到像的位置,教师再换用玻璃板,这时既能看清像的,又能找到像的位置。
4、学生阅读说明书,分析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如2个支架的用途,2个带颜色的小支架的用途坐标纸的使用等。教师在学生总结之后,进行补充。2个支架可以支起薄玻璃板,2个带颜色的小支架充当了物体和像,他们大小相等时用来判断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的,而坐标纸可以判断出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5、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改进学生的实验方案,使其简单易行。
【点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能否完成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讲解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降低了学生实验的难度,解决的学生的疑惑,阅读说明书提高的学生的自己能力,并且通过阅读,学生对实验的步骤也有了了解,大大降低了一会实验的难度。】
活动四、实验操作(预设时间12分钟)
1、教师强调实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平面镜需要竖直放置、怎样找好物距和像距、怎么样确定物与像是否重合等。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时要多次改变物体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2、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所需要探究的实验问题,按照制定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教师进行巡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指导。
【点评:通过实验的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帮助,通过实验得到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五、分析交流、得出结论(预设时间5分钟)
1、小组实验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出来。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论,教师适当的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总结的形式,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六、知识拓展(预设时间6分钟)
1、潜望镜的原理:教师指出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可以制作潜望镜。让学生利用两个小镜子,互成45°角放置,模拟潜望镜,并体会其中原理,利用自制潜望镜观察远处的景物。
2、学生分析讨论潜望镜的光学原理。并进一步完成潜望镜的光路图。
3、教师展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1.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2.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得出球面镜及其光学特性。
【点评:通过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线,自制潜望镜、分析潜望镜的原理以及演示实验中观察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活动七、小结与练习(预设时间3分钟)
1、学生分析交流本节课的体会。
2、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手电筒、探照灯、汽车观后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学生思考、整理知识。
3、学习完成练习题,教师讲解。
4、安排课外活动,调查生活中平面镜还有哪些应用。
【点评:通过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点评:
《平面镜成像》是作为初中阶段第一次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课。本节课虽然是学生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同时要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减少了探究的知识点,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学生能把主要的经历都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上去,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潜望镜的制作与观察,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活动中充分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探究实验之前,做好了铺垫,学生说出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步骤,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觉到探究是以他自己为主体的,这样就理能够体现实验的乐趣,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论文作者:王梓博,赵其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平面镜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潜望镜论文; 玻璃板论文; 点评论文; 科学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