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德玉的生活与友谊_全唐文论文

权德舆生平与交游考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平论文,权德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权德舆,宪宗元和间入相。他仕途通达,久据要津。以至于其政治名声掩盖了文学实绩。然而,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他的文名很盛。在政治生活中非常看重进士出身的唐代,庶族出身的权德舆,未曾应举,仅以文名应召入朝,并终至显达,显然,在其政治成功的诸因素中,他的文名曾是重要媒介。中唐时,藩镇割据给唐王朝带来的政治危机,促使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重组和变化,“变”也成为中唐文坛的基本特点。在这种总的文坛风气下,权氏的诗歌创作既有“绝似盛唐者”,〔1〕又有典型的中唐面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的倾向。他的诗论中,较早出现了有关“意境”的描述。在古文运动中,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知贡举时选拔的士子,或成为朝廷要员,或成为有影响的作家。元稹曾赞誉他说:“元和以来,贞元而下,阁下主文之盟,余二十年矣!”〔2〕因此,权德舆在中唐文坛的地位, 很值得研究。而权德舆留世的诗文数量不少,生平资料散见于史籍,惜未曾有人整理。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第一手材料的搜集梳理,钩稽考证,描绘出权德舆生平及交游的大致状况,以期抛砖引玉。

权德舆祖籍秦州陇城(今甘肃秦安县),其父权皋避安史之乱,于天宝末年移家江南,先后辗转于洪州(南昌)、丹徒一带,权德舆即于肃宗乾元二年(759)〔3〕,出生于江南。本文结合权氏的文学活动,将其生平与交游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

(一)肃宗乾元二年(759)——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寓居三吴,读书游学时期。

《旧唐书》本传称权氏“生四岁,能属诗”,可知德舆文学启蒙较早。其父权皋乃天宝间名士,与同避乱三吴间的古文运动早期领袖李华、柳识、独孤及乃莫逆之交。与韩洄、王定亦为至友。德舆幼时对于李华、独孤及等人即以师辈事之。大历二年(767)四月, 权皋卒于润州丹徒〔4〕,李华为其写了墓表。幼年失怙的权德舆, 在亲族及先父友人的关怀下,读书、作文、交友。其叔父权隼曾多方照顾,德舆称之为“夙承善诱”(《叔父故华州司士参军府君墓志铭》)〔5〕, 权皋至友韩洄负起了托孤之责。权德舆贞元十年(794 )所写的《祭韩祭酒文》对韩洄的庇佑感激涕零:“顾惟小子……阖门仰给,纤细无遗。”德舆也曾受恩于王定,自称“昔在羁丱,获见于公,……尝拜于床下”(《故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铭》)。

在江东文人汇萃、翕然从文的风气中,权德舆精心研练,以少年文士的名声驰誉乡里间(梁肃在《权公夫人李氏墓志铭》中称其“十五文章知名”〔6〕;杨于陵《祭权相公文》称其“粤自童年, 飞声天下”〔7〕), 并将自己数百篇文章编为《童蒙集》(《新唐书·艺文志》有著录,今不传)。他曾游走于独孤及门下:“志学之岁,伏谒于郡斋……话言诱掖,造次敢忘”(《祭独孤常州文》),游学常州。在德舆年岁稍长,至迟在大历九年(774)时,他即由丹徒移居丹阳, 这期间曾与丹阳县丞卢岘交游(见权氏《润州丹阳县丞卢君墓志铭》)。此后直到应诏赴京前,他即以丹阳练湖为中心,游息山水,问道访友。此时,江左文人或游于独孤及门下,有志于古文,如梁肃、朱巨川、高参、赵憬、崔元翰、陈京、唐次、齐抗等〔8〕;或与方外士皎然、 陆羽等唱和于湖州一带,如李萼、孟郊、吕渭、秦系等。而权德舆与其中大部分文士均有交往。与梁肃在大历中期结为莫逆:“初冠章甫,在江之浒,忘形交臂”(权氏《祭梁补阙文》)。与崔元翰友善:“早岁与君游于江湖间”(《比部郎中崔君元翰集序》),崔氏建中二年状元及第,旋即入李勉、马燧幕,故二人相交只能在建中元年以前。大历十一年前后,权氏与唐次结为终生莫逆。元和元年,权氏在《祭唐舍人文》中称:“忆昔淮湖,与君靓止。忘形合志……三十年矣”。《唐使君盛山唱和诗集序》称“文编(唐次字)所友善者,仆多善之……梁宽中(肃),杨懋功(凝),尤为莫逆”。可见,权氏与独孤及门人于大历中多有交往。杨凝与其兄杨凭(凭乃柳宗元之岳父)、弟杨凌皆有文名,“早岁违难于江淮间,……东吴贤士大夫号为‘三杨’”(权氏《兵部郎中杨君集序》),分别于大历十三年、九年、十一年中进士。权氏与凭、凝早年均有交往,权氏自称“早辱厚善”,其时在大历中。齐抗未出仕前曾隐居剡中,游于独孤及门下,大历中入寿州张镒幕,权德舆与齐抗“夙承湖海之旧,中忝掖垣之属”(权氏《齐成公神道碑》),相识于大历中,贞元时同为僚友。

大历末期,德舆与缁道之流亦有交往。其《送浑沦先生游南岳序》称“予丱岁时,遇浑沦于荆溪(流经润州金坛、常州义兴之间)……倏然一别,俄六七年,今兹献春,相访于练湖之滨,药囊藜杖,就馆于我”。浑沦先生俗姓张,著有《庄子指要》。德舆此次重缝后为其文集作序,时当大历十年左右。德舆还曾与元上人相会,其时德舆未释褐,自称“幅巾男子权德舆”(《送元上人归天竺寺序》),亦当在大历末年。这一时期,权氏足迹大致不出三吴间。其交游除了以上知名者外,还有“邑中诸生”(《送前丹阳丁少府归余杭觐省序》),德舆或送其省亲,或送其应举,或送其赴任,与他们切磋诗文,研练道艺。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如《春游茅山寄杜评事》、《湖上晚眺呈惠公》〔9 〕等,大都写得活泼明净,悠闲轻快,没有成年人国事、家事的烦恼。他与早期古文运动领袖的联系及与独孤及门人的交往,为他获得了广泛的声誉。故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德舆走上文坛,步人仕途的准备阶段。

(二)德宗建中元年(780)——贞元七年(791),入幕淮南,从事江西时期。

建中元年(780)正月, 德宗召邵州司户韩洄为淮西淮南等道黜陟使。韩洄遂辟权德舆为从事,德舆便以秘书省校书郎之衔,踏上了仕途的第一站。然而,韩洄未及到任,二月便被召入朝为谏议大夫(见权氏《国子祭酒韩公行状》)。权氏失去依托,遂赋闲在家〔10〕。大历十四年五月,姚南仲(新、旧《唐书》均有传)出为海盐令,建中二年入浙西节度使韩滉(韩洄之兄)幕为推官,德舆深得姚氏厚爱,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德舆自称“昔公之理海盐而介浙右也,德舆方侨于吴,辱忘年之欢……”(《太子太保姚公集序》)。这期间德舆尝游于苏州、海盐一带。建中元年三月,杜佑以金部郎中权勾当江淮水陆运使,辟德舆为从事,德舆又以“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之职入杜佑幕,遂与杜佑相交达三十年〔11〕,自称“升公之堂”(《司徒岐公杜城郊居记》)。期间,德舆曾出使浙东、江西。建中元年,出使睦州,拜会睦州刺使杜亚,深得杜亚器重(见权氏《与睦州杜给事》)。建中二年,出使钟陵(洪州),上饶(信州)(参见权氏《与张秘监书》、《志过》、《信州南岩草衣禅师宴坐记》),时崔造以左司员外郎外贬为信州长史,德舆前往拜会,崔造甚爱之,与权氏“话言欢甚,淹留累日,约为伯仲,申以久要”(《与张秘监书》),并引信州南岩草衣禅师与德舆相接。建中二年十一月,杜佑入朝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以户部郎中包佶为江淮水陆运使。权德舆在建中二年底至建中三年上半年,再次短暂闲居。这一时期,德舆与裴泰(贞元十八年为安南经略使)、卢群(新、旧《唐书》均有传)、萧元植(曾官仓部郎中)结为好友,漫游金陵、扬州一带,“杨柳古湾、秣陵仁祠,寒夜促膝,欢言举酒”(权氏《送安南裴中丞序》),与沈既济结伴畅游金陵霞寺,揽胜赋诗〔12〕。建中三年秋,许孟容应江西观察使嗣曹王皋之辟,入为从事。行前,德舆月夜泛舟赋诗,为这位少年时即结交的好友饯别:所谓“寻世好以约交道,获申十年之敬,出处多故”(《送许校书赴江西使府序》)。

建中二年底,睦州刺史杜亚将权德舆推荐给御史中丞、淮南水陆运使包佶(见《与睦州杜给事》),建中三年八月,包佶兼汴东水陆两税盐铁使,权德舆即于建中三年末入包佶幕府。同时,王绍、卢坦(二人新、旧《唐书》均有传)、张登(《唐才子传》有载)、萧存(萧颖士之子)等亦同在包幕,权氏与他们既为同僚,亦为好友, 相交终生〔13〕。期间,德舆曾陪包佶出巡余杭、富阳一带〔14〕,并有诗唱和。大概在建中四年前后,权德舆与陆参、李藩、李舟(古文家)等结为莫逆之交。时陆参隐居于越,李藩读书于扬州,权氏与他们以诗文唱和〔15〕。建中四年七月,德舆在丹阳招待了从洛阳去桐庐看望儿子,途经丹阳的叔父权隼,有诗文为记(见权氏《秋夜侍叔姑宴会序》)。崔造自建中二年与权德舆结为忘年交之后,念念难忘,在权德舆公干完毕,遂修书权德舆,盛赞其“循上之方,体仁之度”,并愿将小女许于权氏为妻,“愿继法嗣,比归之日,敬俟嘉命”(崔造《与权德舆书》)〔16〕。权德舆乃于建中四年修书回复崔造,“敬承嘉命”(《答左司崔元外书》)。兴元元年(784),权德舆大概曾游宦嘉兴一带〔17〕。 这一年,著名儒生陆淳(陆质)由淮南陈少游幕应召为左拾遗赴梁州行在,权氏以诗相送〔18〕。

贞元元年(785)三月,包佶由汴东水陆盐铁使人朝为刑部侍郎, 德舆罢府职,闲居在家,与士子李畅、方外士殷涣然等以诗往还于练湖一带〔19〕,并与僧惠公以诗相寄〔20〕。贞元元年仲春,德舆迎娶崔造之女于扬州,与之完婚〔21〕,婚后即闲居丹阳练塘。此年,韦评事将入岭南节度使杜佑幕,德舆虽“尝被公辟书,辱在下介”,但“顾以多病,不敢远游南方”(《送岭南韦评事赴使序》),故作文以送。贞元二年初,德舆患病食贫,无以自给,生活艰难:“业已贫病不能自振,方具台笠基,耕凿吴门”(《送陆校书赴秘书省序》),不得不躬耕南亩。他在《丙寅岁若贫戏题》中自谓:“家人来告予,今日无晨炊。鹾醯一已整,薪炭固难期。……粗令有鱼菽,岂复求轻肥?”艰难得无米下炊,这是德舆一生中最为困窘的时期。

贞元二年春〔22〕,德舆再次应辟,以“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之衔,入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为从事。因为,“羁孤望予禄,孩稚待我餔(《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在幕僚生活基本安定之后,权氏便从丹阳接来母亲、妻儿(见梁肃《权公夫人李氏墓志铭》)。此次与德舆同为李兼幕僚的还有王绍、杨于陵、袁滋、魏弘简、崔从质、萧公瑜、穆赏,可能还有皇甫湜〔23〕。德舆与他们均以诗订交。此时南禅马祖道一正住持洪州开元寺,德舆问道于道一,贞元四年道一卒后,为其写了塔铭;并与道一弟子怀晖(百岩)相交至元和间,直至怀晖坐化(见权氏《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

贞元二年底,戴叔伦罢抚州刺史,客居洪州,权德舆同他结为知友,往还唱和(见权氏《送崔端公赴江陵度支院序》)。贞元三年夏,洪州大旱,李兼率众于西山祈雨后果然天降大雨,便大宴群僚,德舆以诗相贺,又写下《洪州西山风雨池记》以志贺。九月重阳日,李兼宴群僚于龙沙,德舆、叔伦分别以《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奉陪李大夫九日宴龙沙》为题唱和。贞元三年底,李兼入京朝觐,殿中侍御史萧公瑜为留后,诗人陆羽自信州(上饶)移居洪州玉芝观,诗人崔载华(茂实)也在洪州,权氏与陆羽、崔载华以诗唱和,权氏写下《萧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为志。此时戴叔伦因故受诬,后经推覆无事,权氏写下了《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萧侍御留后说得卫抚州报推事使张侍御却回前刺史戴员外无事喜而有作三首》诗相贺。这期间,诗坛名家戴叔伦、陆羽、崔载华、权德舆等以诗唱和于洪州,为一时之盛事。

贞元四年四月,李兼自京返洪州。贞元四年七月,德舆母亲李氏去世,德舆护送母亲灵柩至丹徒,来年祔葬于其父墓旁,为母守孝。贞元五年六月,戴叔伦去世,六年正月葬于润州金坛,德舆为其写了墓志铭,且受叔伦遗托,抚养两个孤儿(见权氏《容州刺史戴公墓志铭》)。贞元六年春,权德舆又返回洪州述职,并与杨于陵、崔从质、魏弘简等好友畅游赋诗于龙沙熊氏清风亭,缅怀故友戴叔伦。此年春以后,李兼入朝为国子祭酒〔24〕,德舆府罢,再次回丹阳赋闲。大约在贞元二年到四年间,德舆曾与诗僧灵澈相会于江西,结为诗友(见权氏《送灵澈上人庐山回沃州序》),后德舆入朝为官,灵澈漫游京师时,他们又相会于荐福寺,以诗酬唱。在贞元初,德舆亦曾与皎然以书信讨论诗艺,并且可能拜谒过皎然。权氏这一时期所交友人,除戴叔伦、陆羽、秦系、皎然、灵澈等年辈较高的诗人外,其他如王绍、许孟容、陆参、李藩、杨于陵、杨凭等,也基本上成为他后期政治、文学生涯中的同道,他们互相援引,先后入朝为官。正是这段入幕经历,为权德舆入朝为官创造了良好的政治、人事环境。这一时期也是他诗文创作的丰收期。

(三)贞元八年(792)——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入为朝官,出为藩侯时期。

由于权德舆文名之盛(当然,肯定也有朝臣的推荐),喜好文辞的德宗皇帝便于贞元七年秋召德舆入朝。德舆于此年秋冬之际从丹阳动身,途次淮楚,经宋、郑、陕、虢、华州,于贞元七年底到达京师(见权氏《贞元七年蒙恩除太常博士……》)。贞元八年正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六月,转左补阙,与太常博士郑儋交好,并与开州刺史唐次以诗唱和。次年与韦次公、崔邠“同为谏官”,后又“同掌书命,相继典贡士,分曹居中台,交代迭处”(见权氏《崔吏部……唱和诗序》),成为莫逆。此期间,柳宗元曾拜谒权德舆,并向其上温卷,希求引见。贞元九年,德舆见知于宰相贾耽,有忘年之好(见权氏《祭贾魏公文》)。这期间,刘禹锡以故人之子拜谒权德舆,向其献诗。贞元九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后,权氏作文相送。

这一时期,权氏在好友中书舍人奚陟推荐下,于贞元十年四月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八月兼知制诰〔25〕。最迟此年即与归登相交。此年六月,袁滋出使南诏,权氏作文相送。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 权氏转驾部员外郎兼知制诰。此年五月,张荐册吊回鹘,权氏作诗文相送,遂与张荐结为莫逆。贞元十三年冬,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入朝,权氏与之以诗唱和。张卒后,权氏作墓志铭,并为其文集作序。贞元十四年,独孤及之子独孤郁进士及第后,权氏以故人之子而极赞赏,以女许之。贞元十四年四月,权德舆迁司勋郎中知制诰,十四年冬至前后,迁中书舍人〔26〕。至迟在此年,权氏与仲子陵、陈京已结为诗友。贞元十六年四月,御史中丞韦丹出使新罗,权氏以诗文相送;十月,郑儋为检校礼部尚书、河东节度使,权氏以诗酬寄。贞元十七年四月,谏议大夫裴佶以御史中丞赴黔中观察使任所,权氏以诗文相送。自贞元十年起与权氏同掌制诰者还有给事中徐岱(卒于贞元十四年八月),中书舍人高郢(十五年至十七年兼知贡举),故《旧唐书》本传称“德舆居西掖八年,其闻独掌者数岁”,深得德宗厚爱,称誉“须得如卿者,所以久难其人”。〔27〕。

贞元十七年冬,德舆以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十八年正拜为礼部侍郎,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一年,“凡三岁掌贡士,至今号为得人”〔28〕。贞元十八年,德舆曾与鄜州刺史刘公济以诗唱和。贞元十九年,文畅上人拜会权德舆,权氏以诗送其东归。此年权氏与柳冕、陆淳以文论取士之道,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权氏在任礼部侍郎期间,与许孟容、张荐、崔邠、潘孟阳、冯伉、武少仪屡有诗唱和。永贞元年(805)七月,权德舆由礼部侍郎转为户部侍郎。元和元年(806)五、六月间,转兵部侍郎,冬十一月或十二月转吏部侍郎(见《唐仆尚丞郎表》)〔29〕这一时期,权氏与太子宾客郑余庆,谏议大夫韦况、东都少尹杜兼有诗唱和。元和二年,因郎吏误用官阙,权氏被徙为太子宾客〔30〕。此年,范希朝赴任灵朔节度使,权氏以诗相送。元和三年三月,权德舆复为兵部侍郎(见《唐仆尚丞郎表》)。曾与兵部尚书李巽有诗唱和。元和四年四月,权氏迁太常卿,这期间曾与司空于頔、丞相李藩、裴垍、工部尚书赵昌、尚书左丞卫次公、户部侍郎李夷简有诗唱和。

元和五年(810)九月,丞相裴輤寝疾, 权德舆以太常卿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藩同为相。李吉甫、李绛亦相继入阁。时宪宗方“切于治”,议政时因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于元和八年正月罢守礼部尚书。秋七月,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元和九年十月,罢东都留守,复为太常卿〔31〕。元和十年四月后,迁刑部尚书(见权氏《祭子婿独孤少监文》)。元和十一年十月,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时樊宗师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节度副使为权德舆高级幕僚。时元稹正在贬所通州司马任上,属山南所辖。元稹将自己通州诗作五十首献于权德舆(见元稹《上兴元权尚书启》)〔32〕。元和十三年,德舆因病乞还,八月卒于归途中,终年六十岁。这一时期,权德舆屡居要职,其交往除早年即订交的友人外,主要是朝中同僚、显贵及出使大员。由于其政治地位与其在文坛上名声相互促进,使他几乎居于文坛盟主的地位,时人以能够得其铭记或诗文之赠为荣。他初为谏官时那种厉言诤谏的锋芒渐被晚年那种政坛老手的圆通世故所代替(他也因之罢相),受这种政治、生活态度的影响,这时的文章多为序文、铭记之类,诗歌多为奉和应制、酬唱赠答、送别祖饯之作,表现出程式化台阁化的特点,诗歌基本成为应酬交际的工具,故而成绩不大。

收稿 1997—06—12;

注释:

〔1〕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2〕《全唐文·卷653·元稹·〈上兴元权尚书启〉》

〔3〕德舆生年,据韩愈《权公墓碑》所言,“年六十以薨”, “(元和)十三年某月薨于道”,应在肃宗乾元二年,本来很清楚。吴汝煜认为“年六十”之说实误,其生年应为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享年应为五十八岁”,详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权德舆》。实则吴之说大误。权德舆《唐故河南府登封县令权君墓志铭》中称,登封县令权少成乃其从祖弟,“元和十一年调补登封,……九月十七日,启手足于官次”,“其年五十七”,又自称“吾无期叔父,无期大功兄弟,以至于君,且有一岁之长”,那么,元和十一年,权德舆五十八岁,元和十三年,其去世时刚好六十岁,则其生年正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此乃铁证。又德舆之母卒于贞元四年(788)七月,德舆在《告先公贞孝公文》中称“追惟龀岁,奄失严训;迨至立年,再钟荼蓼”则由贞元四年上推三十年,恰为乾元二年(759),亦可为证。

〔4〕吴汝煜云:“《新书》皋传谓‘徙润州丹徒’,误。 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一八《人物》:‘德舆字载之,皋子,居丹阳练塘。’是。”认为权皋乃徙家丹阳,实则《新书》皋传云“徙润州丹徒”未误,卢宪所言亦未误,乃吴氏失于考察。李华《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君墓表》言权皋于“大历元年[乃二年之讹,因代宗于永泰二年十一月方才改元大历]四月某日不幸逝世于丹徒,因殡焉。”又梁肃《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公夫人李氏墓志铭》云李氏“以[贞元]四年秋七月某辰,寝疾而终,德舆……号奉輤,至于丹徒,以来岁某月日,权合祔于先君假葬之域”。又德舆《先公先太君灵表》云元和十二年“孤子……德舆……启二封于丹徒,祔神于东都万安山之北原”,《王妣夫人宏农场杨氏祔葬墓志铭》云元和十二年“德舆……启先公先太君寿堂于丹徒,启夫人寿宫于富阳,……祔王考府君兆域于东都伊阙县慈水之阳吉”,可知权皋晚年即住在丹徒,卒后葬于丹徒,德舆母亲卒后亦葬于丹徒。但德舆也确实多次言及自己寓于丹阳,如《秋夜侍姑叔宴序》称“叔父……途出云阳[丹阳之旧称],德舆之侨居在焉”,《酬李二十二兄主薄马迹山见寄并序》云李氏“与予同偶居丹阳”,《侍从后湖宴坐》中“后湖”即丹阳城北之“练湖”。又《送三十叔赴任晋陵》自序云“德舆旧居在丹阳”。这并不难理解。概德舆年纪稍长,即由丹徒移居丹阳,并以此为中心,泛游三吴两浙。

〔5〕本文所引权德舆之文,均本自《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 》,下文不复注出。

〔6〕《全唐文》卷521。

〔7〕《全唐文》卷523。

〔8〕参见梁肃《孤独公行状》,《全唐文》卷522。

〔9〕本文所引权德舆之诗, 均本自《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及《全唐诗·权德舆卷》,后文不复注出。

〔10〕其《送当涂马少府赴官序》云:“予始与马生相遇于南徐州,皆以刊校冗员,涵泳文谊。生以既不得调,乃反初服与计偕,予放浪于江湖间。”南徐州即润州,“刊校冗员”,指试秘书省校书郎,“放浪于江湖间”,即指短暂闲居。

〔11〕《与张秘监书》:“建中初,年及弱冠,方以环卫椽曹,为今司空漕輓从事”,《祭杜岐公文》:“早辱招辟,仕才初命。顷沐鸿休,职联大任。周旋惠爱,三十余年”。

〔12〕见权氏《与沉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二道》及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沈十九》。

〔13〕《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秋渚露涂涂”句下自注云“德舆建中、兴元之间,与崔同为盐铁包[原注“包”字讹为“邑”字,今从吴汝煜《唐才子传校笺·权德舆》改]大夫从事扬子既济寺”;《王公改葬墓志铭》:“德舆与其先人(指王绍)同于汴东、江西从事,同为郎吏,同为尚书”;《卢公神道碑铭》:“某建中末与公(卢坦)同为丹阳公(包佶以后之封爵)从事,周旋出入,殆四十年”;《唐故漳州刺史张君序》、《祭秘书包监文》亦可参证。

〔14〕其诗《陪包谏议湖墅路中举帆》及《富阳陆路》可参证。

〔15〕《歙州刺史陆君墓志铭》:“君讳参,字公佐,……常与故虔州刺史陇西李公受、故右补阙安定梁宽中、今礼部郎中京兆韦德符、右补阙广平刘茂宏、秘书郎赵郡李叔翰、方外士右谕德博陵崔公颖暨予友善。夫!相视莫逆,行二十年。……时贞元十八年”。诗有《早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

〔16〕《全唐文》卷434。

〔17〕《祭李处士秾子文》:“贞元二年……权德舆……敬祭于故李处士十六兄之灵……追惟前年,访我由拳”,“前年”即兴元元年,由拳乃嘉兴古称,德舆又有《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概出使在外,离开家园,故自称“穷年岐路客”。

〔18〕见权氏《送陆拾遗祗召赴行在》。

〔19〕《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并序》:“族内兄畅,……与予同偶居丹阳。丹阳郭北四十里所有马迹山……方外士殷涣然……居于山下。从舅原均,探异好古,亦往来栖息其间。贞元元年,兄以典校秘书,调补江陵松滋主簿,以地远不就职。予以环卫冗秩,罢漕輓从事,且久家居食贫,里巷相接,其明年,兄命驾游此山。予以疾故,不克偕往。既而猥辱钟陵檄召,兄自山中以诗一首见贻”。

〔20〕《自扬子归丹阳初遂闲居聊呈惠公》:“移疾喜无事,……日与静相欢”。

〔21〕《祭外舅相国安平公文》:“维贞元三年……子婿……权氏……敬祭于外舅故相右庶子安平公之灵……殆前年之中春,获结甘于扬都……一旷清德,七年于兹”。崔造贞元三年(787)卒于京师, 时权德舆于洪州遥祭,“前年”正为贞元元年。权德舆自建中二年(781 )与崔造相会后,再未见面,至崔造去世,恰为七年。又《祭外姑河东县君文》:“维贞元十一年……子婿……权某……敬祭于外姑河东县君之灵……顾惟鄙人,辱奉嘉姻,十年之间,情以理亲”,祭文写于贞元十一年(795),上推十年,正为贞元元年。 又《祭杨校书夫人文》:“维元和三年……妹婿……权某云云,……昔与幼枢(杨校书之字),联姻扬都,岁时二纪,人事万殊”,由元和三年(808), 上推二十四年(二纪),恰为贞元元年。

〔22〕吴汝煜将权德舆入江西李兼幕的时间定为贞元二年秋天,根据乃是《酬李二十二兄……》一诗中有“碧落凝秋烟”之语,见《唐才子传校笺·权德舆》。实则吴氏误矣。权氏有《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一诗,乃权氏贞元二年应江西观察使李兼之邀人为从事,于赴任途中写给妻子的诗,这是一首纪实之作,诗中有“潮信催客帆,春光变江树”及“春江足鱼雁…彼此勤尺素”之句,说明正在春天,亦即贞元二年春动身前往江西幕府。前诗乃权氏到达江西后酬答李主簿之作,诗中“碧落凝秋烟”之语,乃想象中丹阳马迹山之秋景。

〔23〕参见权氏《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诗序》、《祭户部崔侍郎文》、《送袁中丞持节册回鹘序》、《萧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送李十弟侍御赴岭南序》等。

〔24〕权氏《祭李祭酒文》云:“维贞元七年岁次辛未五月朔日,故吏前江南西道观察支使监察御史里行权德舆……敬祭于故国子祭酒李公之灵……大君嗣位,推择良守,乃眷上游,作藩夏口……尽殪舟师,王旅乃张,就加副相,乃镇西江……亦既七年,慰安斯人……封章乞身,朝典崇儒”。贞元七年以前,于德舆可称故吏而曾事之的上司,姓李者唯有李兼;又德宗即位之初,作鄂岳观察使时出师讨伐李希烈,兴元间加御史大夫,贞元初作江西观察使,到贞元六年正为七年,也唯有李兼事迹与之相合。故可断定为李兼。其入朝为国子祭酒后不久,即卒于贞元七年五月,权德舆因有是祭。

〔25〕见《新唐书·奚陟传》及权氏《起居舍人举人自代状》。

〔26〕权德舆有《贞元十五年九月日中书舍人权德舆奏献懿二祖迁庙奏议》,知十五年九月以前已任中书舍人。又《酬主客仲员外见贺正除》言:“五年承乏奉如纶”,由贞元十年八月至十四年底,兼知制诰,正为五年,“正除”即指正拜中书舍人;又《奉酬张监阁老雪后过中书见赠加两韵简南省僚旧》云“寓直久叨荣,新恩倍若惊。风清五夜永,节换一阳生”,“久叨荣”指久兼制诰,“新恩”指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一阳生”则说明在冬至前后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故定为贞元十四年冬至。

〔27〕《旧唐书·权德舆传》

〔28〕见《旧唐书》本传,吴汝煜在《唐才子传校笺·权德舆》中云德舆“十八、十九、二十年均主贡举,见《唐语林》卷八”。实误。《旧书》言“凡三岁掌贡士”,乃举其掌贡士之总年分,非谓其连续三年掌贡士,权氏分别于贞元十八、十九、二十一年掌贡举,参见《登科记考》及权诗《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诗。

〔29〕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中华书局1984年版。

〔30〕权德舆有《南园新亭宴会璩新第慰庆之作时任宾客》一诗,权璩登第在元和二年,德舆任宾客亦在此时。

〔31〕见《旧唐书·宪宗纪》及权氏《谢除太常卿表》。

〔32〕《全唐文》卷653。

标签:;  ;  

论全德玉的生活与友谊_全唐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