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地区论文,体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2)01-0018-04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根据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本研究旨在为有关部门了解、制定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发展对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研究采用:(1)文献资料法。(2)田野实证法。于2000年8月~12月对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民族体育资源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本文研究对象为蒙、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民族。(3)材料统计分析对比法。
2 分析与讨论
2.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所依存的人文地理环境
2.1.1 民族体育资源的界定
资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根据资源外延的广泛及其属性,又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宗教文化、社会风情、历史古籍、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内容。
民族体育资源是人文资源的组成部分,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条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随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并在调查评价和开发资源过程中得到认识。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
2.1.2 民族体育资源所依存的主体性、生态性、时代性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指新疆、宁夏、青海、甘肃4省区,总面积为6347.6km[2],总人口5377.44万人。(1)按现有省份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47个民族成分,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2.42%。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俄罗斯、锡伯、达斡尔等为新疆世居民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15个民族成分,占全区总人口的33.25%,其中占全西北41%的回族分布在此;青海共有42个民族成分,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1%,土族、撒拉族为青海省特有少数民族;甘肃共有41个民族成分,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33%,其中东乡、保安、裕固3个民族为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构成了民族体育资源的主体性。(2)全区土地资源可依海拔,气温条件划分为4个区,即黄土高原区、甘新区、青藏区、宁夏部分地区,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大山、高原、草地、沙漠、戈壁、裸岩、冰川、风烛残丘以及永久性积累地域,从而使西北形成广义上与众不同的有机统一的自然地理单元,构成了民族体育资源的生态性。(3)“人类文化运河”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历史上中西文化的交流,成为3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大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的荟萃之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北多元文化的存在,为民族体育资源形成奠定了鲜明的时代性。
2.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2.2.1 草原风光类 西北少数民族主要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业,草原已成为民族体育资源孕生的基地。它以辽阔无垠,水草丰富的大草原为背景,配置有河谷、高峻的山地、纵横交错的峡谷、茂密的山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星逻棋布的村落及帐篷等地理景观。春夏两季,是开展赛马、赛牦牛、马上射击、马上技艺、马球、叼羊、姑娘追等草原骑射类民族体育项目的最好场所。
2.2.2 宗教寺庙类 西北宗教寺院活动无不透视着民族体育健身的内涵。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念、礼、斋、课、朝”五功之一的“朝拜”,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勤苦洁净不染烟酒”,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沐浴和洗涤良好生活习惯,是地道的伊斯兰教文化。那卜楞寺、塔尔寺等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除寺院的宗教仪式外,还有信教群众的“滚芒茶”,即俗称“跳观经”。它由寺院中专修音乐舞蹈的神舞院主办演出,其节目有法王舞、马首金刚舞、摔跤、赛马、射箭、跳踺子、打作若、挑作若等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而热闹欢乐。
2.2.3 喜庆时节类 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典活动,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作为一种文化传递起着重要作用。从节庆活动中透视出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反映出不同的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涵盖了一个民族全部文化活动的内涵,这类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圣纪节”,柯尔克孜族的“偌苏孜节”,锡伯族的“西迁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正月白节”,藏族的“晒佛节”、“香浪节”,土族、东乡、保安族的“花儿会”等等,届时举行一系列的麦西来甫,木卡姆演唱,阿肯弹唱,蒙语好来宝,达瓦孜,旋转式秋千,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以及斗狗、斗羊等音乐歌舞和民族体育活动。
2.2.4 大漠金沙类 沙漠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最博大的地貌景观。百米高的沙山悬若飞瀑,游人从沙山上滑下,犹如天降且身下的流沙经摩擦,会发出钟鸣般的声响,震颤田野,称之为“沙坡鸣钟”。骑乘沙漠之舟~骆驼,穿行在起伏如同海浪般的流动沙丘之间,会使人感到神秘、粗犷、奇异的特点。同时,灼热沙疗地是西北内陆沙漠地区人民利用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治病的一处创造,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等疾病,是一种集热疗、磁疗、按摩于一体的综合理疗法,具有极好的开发价值。
2.2.5 黄河风情类 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经过青海多道峡谷奔腾而下流入甘肃,经过玛曲、九曲十八弯与多数叉流汇合,百川汇聚,渐渐形成了黄河古有的风情,创造了西北仅有的牛、羊皮筏竞渡,游渡黄河,骑木划水,夹木过河,人牛泅渡等水上项目,反映出乡土气息的民族体育情怀。
2.2.6 远足登高类 西北地域集高山、大河、戈壁、沙漠、草原为一体,无不体现着强烈的民族风情,人文地理景观十分丰富。远足郊游、沙漠探险、登山、滑雪,探访引人遐想的长城、古道、城堡、烽燧,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文物,构成了特殊的民族体育资源。沿河西走廊段的古丝绸之路,可以进行莫高窟、榆林石窟、阳关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的远足郊游;新疆南、北、中几条古丝道上佛塔、石城、古堡、残断古城墙、烽燧遗址和墓葬等成为学者和丝路体育文化爱好者考古旅游的热点;西夏访古,处处可以寻觅到党项族建立西夏王朝的踪迹,贺兰山麓及其周围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古代岩画,其中放牧、射猎等岩画,则是古代游牧民族实际生活的缩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地域主体化、广布性分布的特点,并且具备了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族体育资源良好的配置结构,民族体育资源出现向经济性、娱乐性、探险性、健身性联动效应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2.3 目前开发与利用民族体育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民族体育资源所依存的区域社会经济薄弱,制约着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现民族体育产业化必须植根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与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协调。西北4省在推进民族体育产业化进程、培育民族体育市场主体、提高体育资产存量、优化项目结构、增加供给等方面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同时,由于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带有产生供给与创造需求的双重作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增加体育供给所需基础设施条件和资金保证,而且也决定民族体育产业市场开发的需求。1998年西北4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总量的2.94%,人均GDP是全国水平的69.10%,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3.0%,总消费仅为全国总消费的3.4%,这种经济状况制约着民族体育市场开发和体育消费的发展水平。
2.3.2 资源转换能力薄弱,培育民族体育市场所需的基本条件不足
西北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是在地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环境中进行,广大农村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开始时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工业进程要素,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性缺陷导致地区间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低。一方面财政收入普遍较低,财力不足,在财政支出中,尽管用于科、教、文、卫、体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基数相对较小,所以人均财政支出还是很低;另一方面,社会化的多元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源配置不全,致使投入不足,从而在培育民族体育市场和实现产业化进程中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不具备,成为制约民族体育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与西北民族地区资源转换能力薄弱直接相关的另一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下,甘、青、宁、新4省区的文盲、半文盲仍居17.9%,高于全国12.1%的平均水平,受教育总人口数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这是导致西北民族地区资源转换能力弱的另一重要原因。
2.3.3 产业结构初级化,市场发育程度低
1998年西北4省区第一、第二、第三产值分别为583.58亿元、995.16亿元和855.31亿元,分别占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总产值的3.92%、2.58%和2.92%,第二产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过大,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十分落后,尤其是农业发展的缓慢和工业存在的问题,导致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低,难以为民族地区的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舞台,致使远未建立一种新型的市场关系,即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分配关系,转变为构建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基础的交换关系,由此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市场的开发,联动的民族体育资源市场经营主体发育程度低,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不具备规模发展条件,既未形成规模要求,也没有达到规模供给的项目,缺少具有带动力并迅速形成规模的民族项目。
2.3.4 资金约束,使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举步维艰
西北民族地区所依附的西部将继续面临着资金约束。主要表现为,(1)西部固定资产相对较少,这主要受国家向东部倾斜投资政策的影响,1978年到1994年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881亿元,其中,东部和西部分别为60.5%和14.8%,西部地区资金供给能力不足以支撑其经济的超常发展。(2)西部地区资金的自身积累能力不够,1996年东部资金积累比西部高出3个百分点,受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水平的影响,低收入使储蓄水平低,资金短缺,难以支撑经济有较大发展。(3)信贷资金不足且流失严重,1996年全国银行贷款总额中,东部占53.37%,西部仅为14.49%,西部地区的人均占有贷款仅为东部地区的1/4略强,且西部信贷资金存在大量流失现象。(4)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和资金自筹能力远不如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的许多不利因素,投资环境较差,缺乏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也比较低。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面临资金约束,而且,现有的资金不愿涉足体育市场,致使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举步维艰。
2.4 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2.4.1 开发原则
2.4.1.1 创建品位项目 可按产业培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的目标来制定6大类不同品位的拳头项目来实施各个时期的发展步骤,将分散化的民族项目经过筛选、改造、包装、重组、逐步集中起来进行市场化的营销,并能使其满意的管理和经营,发掘其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潜在价值或扩大其现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效益,使各类、各项目之间有机构成大型民族体育产业集团组织,创建适合于广大民众的健身活动。
2.4.1.2 置于地域综合体 地域综合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民族体育所依存的地域组织,包括专门经营的职能部门和其协作配合的辅助部门,它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国民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思想。由于民族体育活动需要社会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分工协作,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合理的民族体育资源的产业结构。为此,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规划中,既要考虑资源地域类型和相应的地域分工的空间布局,又要从资源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的角度,考虑区域民族体育资源发展的规划。
2.4.1.3 资源、产业、效益相统一 把民族体育资源引入到产业优势,最终发展为效益优势,表征了其资源价值运动的几个阶段,其运行过程中资源优势是条件,效益优势是目标,产业优势则是从资源优势到效益优势转化的桥梁。要使民族体育资源在经济社会中显现,形成地区间经济优势,就必须使区际间分工协作结合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取得尽可能的资源优势,进而在娱、健、游、购、宿几个产业结构及产业优势方面,体现出资源、产业、效益的统一性。
2.4.1.4 坚持可持续发展 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依据资源结构的特点和区位,划分出相应的保护项目和确定保护级别、类型,在地理地势、气候、潜在资源、经济发展、人口、民族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所存在的差异,共同处理好利益协作关系,在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提高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协调好民族体育文化建设与农牧民的治穷致富,调整民族体育产业结构以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使民族体育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
2.4.1.5 尊重民族信仰突出特色 尊重民族信仰是保障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更好认识民族体育资源品位和特色、地域组合与分布状况、历史文化价值和开发利用条件,依据民族体育资源的差异性和异域性,通过民族体育资源的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创造特色民族体育。
2.4.2 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2.4.2.1 转变观念,开源与优化并进,确立民族体育资源产业的独立地位
要实现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伴随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要增加民族体育资源的产业地位,明确各类体育资源产业与相关的传统资源开发业区分开来,“开源”与“优化”并进,可再生的项目亟待挖掘与恢复,不可再生的资源亟须勘查,增加民族体育资源储量,真正确立民族体育资源产业的独立地位。
2.4.2.2 形成民族体育资源的价值机制,制定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
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资源存量,就其开发对象的经济实体而言,不论现存的经济实体是属于国有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必然存在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或资源集体所有权与开发企业使用权相互分离的问题,但这种所有权的转让、租赁等交易是不可避免的。应根据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市场的形成的规律,积极建立和发展民族体育资源市场,制定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实现价值机制的形成。
2.4.2.3 实现区域推进,造就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
由于西北地域辽阔,不同的民族又相对聚居在一个区域,使得整个西部文化又显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如黄土高原文化以粗旷雄浑著称;青藏高原文化既有世界屋脊气势磅礴的高原色彩,又带有显著的喇嘛教文化特点;草原游牧文化则兼有空旷辽阔和剽悍奔放的色彩。为此,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高,人口集中,体育社会程度相对较高,体育资源相对密集,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先行政策,通过优化发展,形成区域性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并以此辐射、渗透和推动整个区域民族体育的发展。
2.4.2.4 大力推进民族体育社会化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民族体育资源的社会化来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加速民族体育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和融通,根据本地区优势及特点,选定突破口,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下大力气搞好,以取得经验,使民族体育供给对象社会化,民族体育事业管理社会化,民族体育设施建设社会化,民族体育资金积累社会化。
2.4.2.5 适应市场需要,建立民族体育中介组织
为加速推进民族体育资源尽快进入市场,应尽快建立民族体育专职管理职能部门,推进体育资源公司的建立与重组,构建职能部门领导下的中介机构组织,专门从事民族体育竞赛、表演联系,组织、管理、运作及无形体育资产的开发和经营。
2.4.2.6 坚持以国有为主体,走集体、个人联办的共同发展道路
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借助多元动力为主要开发对策,特别是在农牧民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强化对民族体育资源功能的认识,加强州、县自治区体委联动意识的培养,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民族体育资源开发,抛弃不公正待遇,实现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使各种所有制成分都能在统一的法规框架下参与开发。
2.4.2.7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培育民族体育市场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既取决于优势的利用,又取决于劣势的改造,要注意把握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复杂的关系,面对现实,立足本区,坚持分类指导,化解不利因素,加强潜在资源转化,因地制宜开发民族体育市场。
2.4.2.8 制定适应的民族体育文化政策,利用文化的具体形式激励各民族的创造力发展
制定适宜的体育文化政策,必将推动其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其经济的繁荣又必然促进地区文化的复兴。在现阶段,(1)要制定适宜的文化政策,刺激、激励、促进、创造民族地区新文化价值的扩展,唤醒人民对新文化价值的需求;(2)要彻底转换观念,弘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3)要逐步改变传统文化下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树立和增强商品经营、竞争意识,变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文化价值观念,加强民族地区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提高民族地区文化的开放度,加速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收稿日期:200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