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跨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_陶莎

探索跨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_陶莎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 400000)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家之间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更加密切,中国正在以开放发展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同时也以兼收并蓄的气魄包容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探索跨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引导学生正常看待中西文化差异,通过文化渗透、英语新闻以及其它课外资源的引入进一步优化大学英语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创新

英语是大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养和跨语言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关系到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交流观,是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汲取多元文化思想的出发点。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去体现,通过英语教学引入更多的西方文化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做到去芜存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更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养,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语言与文化并重,两者相得益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记录、传播和表达,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如果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或者对语言规则、建构模式缺乏了解,那么就无法真正使用这门语言。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同样要注重语言和文化并重,才能使学生理解英语的丰富内涵。例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翻译成中文的“多此一举”,这是因为Newcastle这个城市煤矿储量丰富,向Newcastle这个城市运送煤炭当然是多此一举。将英语词汇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中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项目,从而开展跨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材是传递语文和文化知识的载体,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都应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内容,从而建立起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则需要增加跨文化方面的习题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将英语和西方文化相结合,有语言为媒介对西方文化进行演绎,从而解决跨文化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丰富学生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和英语新闻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更新较慢、内容滞后,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而英语新闻则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而且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广泛传播,英语新闻的优势在于内容新颖、语法规范、播音标准,是补充大学英语教材的好途径。尤其是英语新闻都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学生更乐于通过新闻的形式了解国际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实现课内外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将这些英语新闻以音频、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制作成英语教学课件,通过新闻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深入全面的了解国际社会,缩短英语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对比中西文化,求异存同兼收并蓄

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现实,积极应对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教学困扰,通过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并接受这些文化差异,从而建立起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求同存异的学习格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天人合一、和谐顺遂”,注重社会伦理和自我道德约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汉语归纳性和意合性特点更明显。而西方国家更多的崇尚“信念、征服和超越”,个人主义色彩浓厚,具有直线思维的特点,因此英语更侧重于演绎,具有形合性特点。同样是“red”,中国人对红色的理解是热情、正义、吉祥、幸运,是代表节日和喜庆的颜色;但是在西方国家,“red”则代表暴力、躁动、邪恶、危险等,只有认清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在应用的过程中准确、生动、不会触动跨文化的雷区,从而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先导意识。

四、开展跨文化实践,创设良好氛围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不现实的,因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凸显其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跨文化交流氛围,在日常教学中丰富教学形式,通过角色扮演(role play)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场景下的文化差异。基于此,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要更多的引入生活实例,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有所理解。例如同样是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中西方在文化表达上就有很大差异。教师可以将这种差异通过“小剧场”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让学生亲自表演,从而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朋友相逢之后,一般会用握手表示友好和问候,问候语多是“你(您)好,好久不见”这些含蓄的语言;而西方国家老友重逢,一般会行拥抱礼或者贴面礼,问候语也更直接,如“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I miss you very much.”通过口语、肢体语言、演绎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认识到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际友人沟通交流,这一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益处,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不断内化。

五、引入文化测试,形成教学常规

跨文化测试你评价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学内应用较多是“Flett test”模式,即“弗莱特测试”。“Flett test”涵盖了社交礼仪、文化认知、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价值观四项内容。通过配对他、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讨论题形式了解学生对西方历史、地域名称、民俗风情、社交礼仪、语言风格、时区差、时刻表、情感价值观、交往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学前进行筛选应用,并形成规划化、规范化的评测流程。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模式要突出其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伦理,对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英语教材、辅助教学资源、跨文化实践活动等,在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中西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融会贯通,密切结合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实现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形式、多内容、多平台的英语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兴松.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需求分析[J].外语界.2016(06)

[2]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6(03)

[3]伊蕊.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思辨能力——“中西文明比较”课堂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2015(03).

作者简介:陶莎(1981.5——),女,汉,重庆市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 学历:学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论文作者:陶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探索跨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_陶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