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作用及成因分析_流通加工论文

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作用及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构论文,区域论文,作用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9.9

1 产业同构的现状分析

区域间产业同构或产业结构趋同指的是区域之间产业结构构成比例,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配置表现为一致的结构特征。判断地区间产业同构的方法除可用霍夫曼工业系数,还可用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推荐的相关系数进行度量。

笔者利用199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9个工业行业占百分比和全国行业平均百分比相比较,计算相关系数,如表1。

表11996年全国各省相关系数(相似系数)①②

区域 相关系数 区域 相关系数 区域 相关系数

北京

0.871浙江

0.812海南0.834

天津

0.912安徽

0.827四川0.846

河北

0.901福建

0.817贵州0.850

山西

0.760江西

0.805云南0.824

内蒙古 0.812山东

0.826西藏0.821

辽宁

0.825河南

0.831陕西0.815

吉林

0.817湖北

0.824甘肃0.795

黑龙江 0.793湖南

0.845青海0.782

上海

0.802广东

0.820宁夏0.791

江苏

0.781广西

0.844新疆0.785

①数据来源:199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②相似系数

其中Xik为相比较两地区中i地区部门k的比重,Xjk为j地区部门k的比重;Sij=1表示两种结构完全一致,为0时表示完全不同,Sij大于0.5表示两区域结构趋同度大,Sij小于0.5时趋同度小。

从表1中可看出,全国平均相似系数高达0.818,最低的黑龙江为0.771,最高的河北达0.913,各省工业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用Gini 系数考查全国工业各行业集中程度,如表2 可知:工业总产值相对人口Gini系数为0.276,非常分散;除去行业代号6(其它矿采选业),没有一个行业Gini系数超过0.5,最大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456),然后金属制品业(0.437)、化学纤维制造业(0.434)。因此,行业投资分散,劳动生产率低下,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是我国地区间产业同构的一大重要原因。

2 区域间产业同构的作用

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由于过分强调各地区自给自足,于是各地区产业发展追求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忽视社会化大生产、区域分工要求的专业化、一体化的客观规律,造成各地生产规模小、分散投资、重复建设的布局格局,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例如,各地区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形成产业趋同,就会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投资相对不足,造成基础产业的“瓶颈作用”,进而反作用于加工工业,导致经济一时“过热”一时“过冷”的周期波动。加工工业迅速低度繁衍,又使各地区通过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对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争夺造成“条块”分割,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当然,产业同构有其积极影响。一些地方性产业,以及一些对市场嗅觉特别灵敏,随时间易变的产业,如饮料、家具、饲料、工艺用品、日用百货等制造业,其产业同构基本上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产业同构在一定程度利于竞争市场态势的形成。地域趋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物,它所造成市场上大量企业并存竞争,如果操作得法,使企业作为人格化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减少地方保护主义不必要的庇护,竞争是会有效果的;再一,从大区域范围来说,产业同构反映了经济战略梯度转移过程中所形成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转换时,产业趋同现象。

总体来说,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区域总体产生的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影响,尤其对工业初、中期阶段,急需形成专门协作、规模经济的区域更是如此。

3 区域间产业同构的原因

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机理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要素供应市场、商品需求市场、区域经济政策、流通领域、政府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框架如下附图。

表2 全国1996年工业及其39个行业的Gini系数①②

行业代号③ 12345

Gini

0.2720.4690.2240.2390.228

行业代号 11

12

13

14

15

Gini

0.2210.3750.3320.3180.171

行业代号 21

22

23

24

25

Gini

0.2620.2480.4240.2180.337

行业代号 31

32

33

34

35

Gini

0.3120.2930.3130.3450.392

行业代号③ 6789

10

Gini

0.6050.3140.2310.2800.291

行业代号 16

17

18

19

20

Gini

0.3540.2870.2960.3150.264

行业代号 26

27

28

29

30

Gini

0.2240.3150.2170.3960.282

行业代号 36

37

38

39

40

Gini

0.3290.1540.3190.3040.281

①以省为地域单元,作工业各行业总产值分布相对于行业人口分布的罗伦茨曲线,Gini系数就是曲线和正方形对角线所围面积与正方形一半之比,Gini系数越小,越接近差别最小分布。0≤Gini≤1,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i 省各行业人口占全国该行业人口百分数,Yi为i 省各行业产值占全国该行业产值百分数,Yj为i 省产值占全国该行业百分数的累计数。

②数据来源:1996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③表2的行业代号分别为:1.煤炭采选业 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非金属矿采选业 6. 其它矿采选业 7.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8.食品加工业 9.食品制造业 10.饮料制造业 11.烟草加工业 12.纺织业 13.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14.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5.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16.家具制造业 17.造纸及纸制品业 18.印刷业、 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1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2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2.医药制造业

23.化学纤维制造业 24.橡胶制品业 25.塑料制品业 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9.金属制品业 30.普通机械制造业 31.专用设备制造业 3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6.其他制造业 37.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8.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39.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整个工业累计

3.1 地方政府行为

中央下放权利,中央部门管理经济权力的弱化,使地方权力得以加强,特别是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后,出现了利益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由于条块分割体制的作用,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增加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往往不赞成资金、资源、技术外流,也不欢迎外来势力占领本地市场而对本地行业构成威胁,除非地方能增加财政。又由于经济政策中政治目标的作用,加剧了地方追求地方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的动机,地方企业的市场准垄断地位和地方行政垄断地位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低度竞争行为。在这种行为方式下,各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资源富有区发展加工工业,加工实力强的地方苦于原材料的紧张而发展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各地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产业,特别是那些迎合市场需求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和办公用品;不管地方经济技术实力如何,高新技术产业一哄而上,开发区变成低门槛、技术水平低,甚至耗水、耗能、污染大的企业的拥塞区。因此,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宏观经济效益遭受损失。

附图 产业同构原因及作用简图

3.2 商品需求市场

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动力源泉,它最终完成了生产行为,并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保障。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偏好、市场容量等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随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非食品支出逐渐上升;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提高;和物资消费相比,劳务消费比重提高;消费对各类消费品的选择性将趋向高质量、多样化;人们消费水平差距增大,消费结构层次将增多。这对产业结构提出更复杂的要求,不仅要求产业部门生产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品,而且要求生产质量高、品种多,在结构方面满足的消费品,这需要各地区各尽其能,分工协作完成。消费结构的变动是对既存产业结构变动的诱导,是产业结构增量和存量调整的重要依据。单一的消费结构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趋同,中国比较平均化的收入分配政策导致的消费结构趋同,带来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另外,消费行为的示范效应,可能使消费超前发展,诱使地区产业结构过分“同构化”、“轻型化”发展。

3.3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运用国家干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诸如:确定发展重点,加快不发达地区发展,减少地区差别;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解决就业问题、社会福利问题;保护环境等。

区域经济政策配套不合理是产生产业同构的一大重要原因:(1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向间接调控的实施过程中,中央向地方政府分权,由于政策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中央无力再通过计划物资分配、重点项目来有效引导地方;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对地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造成条块分割;(2)各区域政策各自为政,互不配套。 财政包干制、分税制提高地方积极性,但价格双轨制扭曲了区域经济利益,使价格这个市场信号失灵,资金、劳动等流向“虚假”高利润企业、产业,生产要素能进不能出及地方庇护使无竞争力的企业低度繁衍,效益低下;(3)国家在制定某些产业政策时,没有考虑地方差别, 结果地方各自为政,制定一套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产业政策。

3.4 流通领域

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深入,人们以交换各自的商品来满足双方各种需要,当这种交换冲破地域的界限后,各地就会在本地资源优势下,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交换后,最大化的满足各自的需要。商品交换的载体就是流通工具,健全的商品流通网络是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流通领域的不成熟,使得生产要素、商品的流动受到阻碍,各地成为各自封闭的小区域系统,不能实现各自以比较优势的产品分工协作,区域间产业同构。

流通领域对产业结构影响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生产要素的流通机制和状况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二是生产要素、商品流通的载体诸如交通运输系统、通讯完善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流通领域的滞后发展,成为要素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障碍,表现为:(1 )流通产业主体……企业自身建设问题。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以及长期的计划体制存在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2 )物资计划和价格双轨制妨碍市场机制对流通的调节;(3 )物资流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和布局合理化程度低;(4)运力不足,结构不合理, 流通载体远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5)行政藩篱导致流通领域的地区条块分割。因此, 流通领域的不完善是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是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

3.5 生产要素供给市场

广义上说,生产要素指从事生产投入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企业才能等,可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存在差异,因此,一地区必然进口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出口其丰有要素的产品。当区域各成封闭系统时,稀缺要素投入的那些产业将以高成本、低规模进行生产,当区域系统开放后,那些稀缺要素投入的产业有可能移植区外优势区域进行生产,然后,各自区域以比较优势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商品交换后,区域总产品增加。这些商品流动等于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另外,由于一种商品生产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因此,多种生产要素占优势而少量生产要素占劣势的区域有可能引进稀缺性生产要素,出口丰有生产要素。商品流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交织在一起,各地区产业、产品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发展,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异。总之,要素区际差异为区域产业异构形成提供可能性,而要素区际流动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同时,各产业利润趋于平均化,要素价格差异逐渐消除。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大,如我国煤炭资源绝大部分在北方,尤其是华北和西北;铁矿52%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有色金属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水利以西南、西北、中南优越;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素质、资本、技术、劳动者素质等“后天获得性”要素禀赋差异来说,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优越。资源禀赋地区差异客观上要求各地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然后通过商品、要素的交换使整个区域利益最大。要素流动受价格、信息、流通、经济体制、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时,商品相对价格就不再反应要素的稀缺性,要素的流动将会逆向而行,一些行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这样诱导各地区产业向这些行业发展,形成产业同构。

最后,生产要素的可分割性也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一些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大型机械设备等,由于要素投入、技术门槛高、不可分割性,因此,往往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而象日用百货、饮料业等单位产品生产要素数量组合要求低,要素可分割性强,常常具有地方性,地区间产业趋同是合理的。

4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4.1 建立合理的宏观经济布局政策

在促证效率的基础上,缩小地区差别,切忌实行平均主义的投资政策;各地区客观上存在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还需国家、地方利用产业政策,统筹规划,在发挥各地相对优势,提高整体效益原则下,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健全宏观经济分级、分区调控体系。中央在以分权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又要通过约束化的外部机制合理界定中央、地方、企业责权范围,促进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真正做到政府利用税率、利率等手段,对各地产业发展给予刺激和限制,而地方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促进地方基础建设、产业布局合理化。同时,对各级经济区、类型区如开发区、贫困区、边境区因地制宜,分区调控,以实现区域间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建立完善的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企业协作、兼并、破产,形成大型化、集团化企业组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制定有限的反垄断政策以提高竞争。

4.2 加强流通领域的改革

推行流通产业主体……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深化物资计划和价格体制的改革。消除行政障碍,促进物货流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和布局合理化程度;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各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套,切实搞好交通、邮电通讯的重点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以实现物畅其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现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4.3 提高收入水平

保证消费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多样化;通过多层次高质的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切忌地区平均化倾向导致的消费结构趋同;规范、引导消费行为,以免由于消费行为的示范作用导致的消费超前、消费趋同,或是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消费萎缩,因为,这最终将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4.4 促进技术进步

先进的技术水平、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三者之间在一段时期往往趋于一致。技术进步使消耗弹性下降,可替代资源增加,产业分工加深,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而改变地区竞争格局,使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4.5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制定合理的要素价格。对一些行业来说,产业同构在一定程度是合理的,而对大部分产业来说,集约化、规模化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区别对待。

收稿日期:1997—06—10

标签:;  ;  ;  ;  

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作用及成因分析_流通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