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涉,及海绵城市的内容较为繁杂,包括道路排水系统、人行道板铺设、城市道路建设等内容。如何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的低影响开发建设工作不但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夯实基础,更是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速度。
【关键词】市政设施;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载体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净水、渗水、吸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是国家在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方面的一个目标。发展海绵城市,不但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而且能够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减少对城市地貌、水系、绿化植被等因素进行过分的干预、破坏,以“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市政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系统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海绵系统的,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中排水系统、制度规划、建设的是否科学、合理,是能否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我们不但要全面理解、掌握海绵城市的建设主旨,更应该从思想认识提升、工艺创新升级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建设海绵城市保驾护航。
1、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决策、规划、设计等前端环节,为实现海绵城市目标夯实意识形态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地貌的影响及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将80%左右的大气降水“留住”,并有效利用。
发展海绵城市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环保、交通、园林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在这一体系中,城市经营决策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决策者需要能够审时度势、放低姿态,系统全面地了解、掌握海绵城市的实质内涵,勇于承担、与时俱进,为具体工作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城市规划部门要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原则贯穿与整个规划系统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思路,将市政设施领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做细、做真、做全。
2、建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科学理解、全面掌握“低影响开发”的主旨
海绵城市的主旨是低影响开发,这不但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原有地貌、蓄水系统、排水体制的低影响破坏,更重要的是在海绵城市系统建成运行过程中如何做好对原有环境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满足于采用了具有渗透性的路面、人行道板,“绿色排水系统”替代了 “灰色排水管道”,使用了具有蓄水功能的池塘、凹坑等。另外,由于这些新工艺、新产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都进行了“隐蔽施工”——工程建成后,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如何做好“海绵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是发展海绵城市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难点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将“低影响开发、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等理念科学、合理的体现于每一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所以,组建一个业务素质高、社会责任心强的建设管理团队是真正实现市政基础设施低影响建设的重要基础。
3、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循序渐进、未雨绸缪”的原则
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初为寻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找到了导致问题发生的直接原因,但整个社会仍然处于“快速、高效”的亢奋状态,资金投入后就希望能将过去发展经济欠下的旧账还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目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海绵城市的正常发展。
我们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保护、发展、修复环境的自然规律,杜绝“人定胜天”的幼稚幻想,在每一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决策出台之前,我们尤其是决策者务必从多方面考虑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而不是一味地渲染、夸大其正面效应,因为没有负面作用的决策是不存在的。
4、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调研和论证。没有经过调研、论证就实施的新技术、新工艺,虽然一定时期内会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没有系统的论证这种构件(做法)的整个生命过程,不但会对环境造成了二次破坏,同时也浪费了财政支出。这种短暂的“海绵”作用,其实只是赚了个噱头。比如,透水沥青、透水面砖、渗透性沟渠等具有渗水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做法、构件陆续推出,虽然能保证近期的降水能够渗入地下、达到蓄水的目的,但却忽视了对水质的净化和水中夹杂的微小颗粒对构件渗水性的破坏。
二是要打破地域限制,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建设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区域。据统计,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的投资约为1亿~1.5亿元,这样的投入强度严重地制约了海绵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假海绵”现象。城市建设部门在合理利用政府投资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更要适时为具有经济实力的建设主体提供具有地理优势的区域,并从政策等相关方面对其倾斜,确保建设一片、达标一片。同时,政府部门对已建成的、相对独立的具有海绵功能的区域要组织做好衔接和并网工作。
三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要惧怕出现“城市看海”现象。随着城市建设管理标准的不断提高,一个城市汛期是否出现城区积水现象逐渐成为评价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严重地制约了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不断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更换超大管径的排水管道,目的是为了让所有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城区。
一套按5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标准设计的城市水系统,如有遇到了超过50年一遇的强度的降雨,那么发生积水、甚至内涝现象都是正常的,这并不是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失职。如何在降雨停止后及时排涝、泄洪才是考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而如何在洪涝发生时还能继续纳洪、消洪也是衡量这个城市“海绵”能力重要指标。
四是积极探索、科学发展,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推广实施时间短、理论体系不成熟、考核指标单一等都是我国在推行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套集源头水源净化、城市基础设施渗滤、城市功能载体蓄纳、功能区域合理利用为一体的成熟体系,以此指导各地的具体实施。笔者认为,低影响开发、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应该是这套理论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结束语
我们不需要千篇一律的海绵城市,更不需要“地上海绵、地下通海(江、河)”式的海绵城市,如何结合本地条件科学、可行、持久的建设好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也将是今后很长一个阶段城市建设工作的重心,城市决策、规划、建设部门任重道远。
论文作者:席俊秀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市政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目标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8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