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在思品主题探究活动中的运用论文_刘松梅

心理学效应在思品主题探究活动中的运用论文_刘松梅

山东省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 266700

主题探究活动是《思想品德》新课改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学生的消极疲软,具体表现为:分配任务时推三阻四,搭组协作时争先恐后,交流成果时避之不及……

一、笔者对本校五、六年级学生展开访谈调查,对存在问题一一归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并付诸实施

1.原因一:失望出于老师。“五年级时我参与的热情是相当高的,可是后来我发现老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连设立的奖项也特别适合那些出类拔萃的同学,对我们这些各方面都不咋样的同学却视而不见。”六(1)陈某某。

小学高年级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自尊心比较强,易敏感,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当他们发现老师提出的任务目标,比较适合那些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积极性降到极点时选择了放弃。

2.原因二:疏离源于同伴。“五年级时老师一直以前后四桌为一组,一开始大家积极性挺高的,但是与其他组相比,我们的活动效果不突出。我想可能是我们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彼此不合作,结果出来后则互相埋怨”。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间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但如果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长了解不深,随意搭组,组间的水平差异较大,这样的合作根本谈不上在小组内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原因三:自卑产于自身。主题探究活动对我而言简直是高不可攀:因为不善演讲,辩论会时我永远是一名忠实的听众;由于绘画水平很差,制作板报等活动我只能给别人当助手……于是便觉得自己特差劲,样样不如别人,后来也就不敢尝试了。 六年级(2)班李某。

主题探究活动更多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部分学生在历次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表现平平,虽经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感觉自己技不如人。

4.原因四:寡助来自于父母。我回家说要上网查资料,爸爸妈妈便认为我是借口打游戏,甚至训我,与考试学业无关的活动不让我参加。

新课改实施好几年了,但“一考定终身”制度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大部分家长传统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本知识,这种探究活动任务就是挤占课余时间,“不务正业”,不能在中考中“长分”,更兼有些学生确实容易迷恋“网游”,很多家长“谈网色变”。

二、笔者认为运用心理学中的几大效应,引导学生参与主题探究能起到一定的成效,具体如下

1.策略一:门槛效应——激发动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里斯在1966年通过实验提出: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在潜意识里,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对老师而言,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实际水平,给每个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门槛,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学生们乐于无休止地奋发向上。

2.策略二:鲶鱼效应——增强活力。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有一位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鲶鱼。鲶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增强了自身的活力。教师在对每一位学生特点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原先合作不和谐的组别中,加入1-2人活泼有激情或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组长,围绕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等主题以小品剧形式展现。在这一过程中,因为1—2位“鲶鱼”式人物的加盟,使得整组“活力迸发”。

3.策略三:亨利效应——挖掘潜力。人的心理深层总有一种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需要鼓励、需要赏识、需要唤醒、需要点燃。成就动机一旦被激发,人就获得了一种伟大的冲动和不可遏制的激情。教师应积极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逐渐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逐渐认识自身的优点,促进学生潜能的自我实现。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怎样做诚信的人”开始时,笔者有意识地针对这部分学生,布置辩论任务“老实人是否吃亏”,抓“重点对象”在一个月的单元教学间隙进行演练,到单元结束时先进行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那几位学生的灵感不断喷发,平时少言寡语的他们,因为事先的准备,在情急之下也少了平时的那种腼腆。当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下一轮辩论辩手资格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成功感油然而生。

4.策略四:近因效应——形成合力。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尽管这种结果并非完全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决定着父母对子女学习过程中的支持程度。家长的不支持主要源于,对主题探究活动这一新生事物,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认识不够。如果我们能搭建一些平台,让家长们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分分分,是命根”的传统观念一定会有所改变。

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心理学效应,为学生引路铺桥,激发动力,挖掘潜力,定使学生在期间充满生机活力,让思想品德新课改的大手笔——主题探究活动大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论文作者:刘松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心理学效应在思品主题探究活动中的运用论文_刘松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