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思维特征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思维特征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思维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特征论文,思维论文,战略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的战略,以及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措施,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体系。纵观这一战略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求实性、未来性、辩证性和人民性的思维特征。

求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根本点

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问题,邓小平复出后抓的头一件事就是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纠正“左”的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按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概括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他还把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 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这就用辩证发展的观点阐释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保证了实事求是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的动态性的统一,从而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克服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坚持走自己的路,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

如实估量中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发展战略。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干扰、破坏,使我国经济落后,形成了“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这两个重要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5〕,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据此确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毅然率领会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社会主义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是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还亲自领导制订了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十六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发展的战略。它既避免了片面强调困难、消极悲观的右倾倾向,又纠正了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左”的急躁冒进的倾向。

未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着眼点

邓小平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着眼世界,着眼未来,着眼现代化,构建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想。

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邓小平坚信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他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设想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同实现共产主义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6〕这就为我们指明了长远的战略奋斗目标;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避免那种把理想当现实、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决策的错误。既要着眼未来,又要立足现实。

邓小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时,是以全球为参照系,瞄准世界现代化的最高水平,并注意到了这一水平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以此动态性的现代化高标准来衡量,他便看到了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我国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据此,他便提出了用较长时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构想,制定了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纠正了过去曾设想在很短时间内即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左”的倾向。同时,小平同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确定了“赶上时代”的战略目标。在谈到翻两番的意义时,他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7〕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一再强调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紧时机,发展自己,……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8〕

为了实现“赶上时代”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好三个关键性环节:一是全面推进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的科学论断。并反复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10〕不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1〕二是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等,以弥补我之不足,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强调指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一体化的时代,“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2〕。三是加速发展科技和教育。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第一位”。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3〕“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4〕“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5〕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的科学论断。并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7〕还亲自领导制订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高科技发展计划。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8〕。发展科技没有知识,没有人才不行。而要出人才就必须依靠发展教育。因此,“抓科技必须同一时抓教育。”〔19〕他还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的战略方针,指出:“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21〕

邓小平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都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具有卓越的预见性和严密的科学性。

辩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科学基石

邓小平在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所涉及的事物间关系问题时,始终坚持了辩证法则,因而它的科学性也就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从全局出发,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顾全大局,协调发展,全国一盘棋;搞改革,搞建设都不能单打一,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科技、教育必须一起抓,不可偏废,更不能顾此失彼;改革要全面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都要改革;开放要全面开放,不仅对内开放,而且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全方位开放,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照顾到战略全局的同时,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在全国的各项工作中,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经济建设,把它作为“一个中心”规定于党的基本路线之中,强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2〕“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23〕

从全局出发,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两手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战略方针,正确处理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他多次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24〕而且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当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他也明确区分了不同的重点,达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这是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证明了的正确的战略方针。

第二,将“两个基本点”并列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这两个基本点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依存的关系。小平同志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25〕这就为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依据。

第三,用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为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并不是、也不可能否定、抛弃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而是“扬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应采取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克服其消极、腐朽、丑恶的东西,保留其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优秀的东西。同时,依靠自己的能力,发明创造更先进、更高级的东西。这样,才能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更强的生产力。因此,小平同志从战略高度,一贯主张开放,反对封闭,主张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反对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一概否定的“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四,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正确解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为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很早就提出了必须正确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且率先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26〕,“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7〕1992年1 月他在南巡重要谈话中作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8〕的科学论断。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诊治了在市场和市场经济问题上常犯的“恐资症”,启发人们从资源配置这一基本经济观念出发,重新思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为我们党在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五,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实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实践中,一方面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经常讲稳定,包括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这就辩证地处理了变与不变、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消除了许多人的“惧变”心理,为我们党团结海内外一切力量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归结点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从其制定、实施到最后成果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人民利益,表现出强烈的人民性。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也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小平同志从人民利益着想,坚定地作出了回答: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29〕对于我们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小平同志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并把它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之奋斗的根本目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按照人民利益作出了最佳设计;为摆脱贫穷,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分三步走,实现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保证生产力的顺利发展,他还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9〕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特别是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并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作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与不变的根本标准。他认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邓小平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生产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综合标志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步骤和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这就纠正了过去只以生产水平,甚至只用几个产品产量为指标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目的性,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求实性、未来性、辩证性和人民性四个方面的思维特征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理论支柱,体现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深刻领会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无疑具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2〕〔3〕〔12〕〔14〕〔15〕〔19〕〔20〕〔2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09、133、149、140、45、83、38、37、214页。

〔4〕〔5〕〔6〕〔7〕〔8〕〔9〕〔10〕〔11〕〔13〕〔16〕〔17〕〔18〕〔21〕〔22〕〔24〕〔25〕〔26〕〔27〕〔28〕〔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225、171、89、377、375、370、237、 64 、377、274、279、35、121、99、154、248、203、148—149、373页。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思维特征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