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U假设”与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差距_收入差距论文

“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说论文,转型期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是否存在着类似于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呢?本文分析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收入差距呈现总体扩大趋势,还看不到类似于“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本文对影响转型期收入差距的因素作了分类分析,通过对体制、发展、政策和开放四个方面影响因素的考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03)06-0043-07

一、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关于“倒U假说”的研究与争论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围绕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演变趋势的关系,经济学界进行了广泛研究和热烈争论。他们的研究和争论主要围绕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而展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他根据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1875年),处于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1950年)收入差距的统计资料,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注: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18)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库兹涅茨在解释倒U假说时,认为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逐步恶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储蓄和积累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而储蓄和积累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而在经济增长中必然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城市的居民收入比农村更加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恶化。他认为现实中有一些因素能够抵消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从而使收入不平等的状况由恶化向逐步缓和转变。这些因素是:(1)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如遗产税、累进所得税制和救济法的实施;(2)人口中富人的比重由于其比穷人更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导致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阶层中有收入相对较低的人口进入,从而使这一阶层的相对收入份额下降;(3)技术进步和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来源于旧行业的财产和收入的比重在总收入中逐步减少。

由于库兹涅茨占有资料和国别案例的不充分,他所提出的“倒U假说”是否有普遍性,一直在经济学界备受争议。有些经济学家赞同这一理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得出了与库兹涅茨一致的看法。(注: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刘易斯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两种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一是资本家阶级同劳动阶级之间收入相对份额的差距扩大,而且越来越大;二是在劳动阶级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即现代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继续发展,现代部门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工人的工资将逐步上升,劳动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可能缩小或不变,社会总收入差距可能停止上升,处于稳定时期。当经济发展进入较高级阶段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消失,劳动从无限供给变为稀缺要素,而资本要素则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这时,工资上升,劳动阶级的收益上升,而资本家阶级的收益则下降,整个社会总收入差距将下降。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倒U假说的反例。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它们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所改进而不是恶化,其中台湾省的情况特别突出。从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的经济迅速增长,人均GDP从1964年的500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000多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6%,而收入不平等现象却在不断改善,基尼系数从1953年的0.57下降到1972年的0.29。另外,日、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也没有象“倒U假说”所说的那样逐渐缩小,相反却出现了扩大趋势。(注:纪玉山.库兹涅茨倒U理论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7,(3).)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但在那长达30年的时期内,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据计算,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957年为0.16,1964年为0.18,1978年仍为0.16。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没有发生明显的扩大。这一变动情况表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也是倒U假说的反例。(注:何莉.库兹涅茨倒U假说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国外财经,2001,(4).)另外,世界银行198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利用剖面数据对58个国家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上收入国家以及市场经济工业国的基尼系数呈倒U型排列。而2000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对65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消费增长与基尼系数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基尼系数变化并没有系统的相关关系”,其研究结果也并不支持倒U假说的成立。

二、转型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有没有发生类似于“倒U曲线”的演变趋势呢?我们将通过分别考察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这四个方面的收入差距是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组成部分),来理解和分析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

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

改革以前的农村收入分配具有很浓的平均主义色彩,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资料,1978年的农村基尼系数被估计为0.21—0.22之间,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均等的区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表1的资料可以看出,198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4,1990年上升为0.31,1999年继续上升到0.34,收入差距扩大明显。中国社科院经研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两次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估计出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在1988年为0.34,1995年为0.42,收入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相对合理区间,已经演变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收入差距偏大的区间。

表1 中国各种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变动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a)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4).(b)潘胜文,欧阳国文.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程度的判断及其变动趋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c)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d)向书坚.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回归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1).(e)曾国安.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表1转引自林幼平、张澍、吴艳:《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

2.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16,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均等的区间。改革初期,一直到80年代中期,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几乎保持不变,1984年的基尼系数仍为0.16(见表1)。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如表1所示,198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9,1990年上升到0.23,1995年上升到0.28,1999年上升到0.295。而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估算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在1995年为0.33,显示90年代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高于8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比改革之初扩大了约1倍。

3.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为2.56,1984年这个比率缩小到1.84。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率经历了近10年的上升期,这个比率从1985年的1.86上升到1994年的2.59,尔后经历了3年的下降,到1997年下降为2.21,1998年以后又开始攀升,到2000年上升到2.46。总体上看,尽管改革之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

4.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85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率为1.15∶0.88∶1,到1995年这一比率扩大到1.42∶0.97∶1,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就城镇来看,1986—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5.9倍,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4.7倍,收入增长的差距是明显的。就农村来看,1985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88%和74.14%,这两个比率到1995年下降为57.02%和67.11%,到1999年又进一步下降为46.96%和63.60%,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综合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判断: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因而由这些差距构成的总体居民收入差距也将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表1的数据支持这一判断,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88,1984年为0.297.1990年为0.339,1995年为0.388,1998年为0.403,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很多机构和学者的研究也支持这一判断。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两次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出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1988年为0.382,1995年上升为0.452,同改革初期相比,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同时,该课题组计算的十等分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例,在1988年为13.5倍,1995年上升到17.7倍。(注:赵人伟,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1.)世界银行的研究也支持收入差距扩大的结论,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33,1988年为0.388,1995年为0.415,收入差距上升的趋势也很明显。(注:转引自赵人伟,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02.)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这一结论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同。因此我们可以说,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至少直到现在还不存在类似于“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

三、影响转型期收入差距演变的因素分析

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和主导着转型期的收入差距变动呢?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解释转型期收入差距的演变,需要牢牢地把握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这两个因素(这也是转型的主要涵义);同时政府政策对收入差距具有非常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另外,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对外开放的因素(如对外贸易、外资流入等因素)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日渐显著,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和对外开放是影响和主导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动的四个主要因素,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

1.影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

(1)体制因素。体制变革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是导致改革前农村收入分配高度均等的最主要因素,而改革以来农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则可以通过承包制变革来解释。承包制中的分配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户的收入取决于“剩余”的多少,而“剩余”的多少又取决于农户的努力程度、生产条件以及经营能力等等。由于农户之间在努力程度、生产条件以及经营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承包制的背景下必然出现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2)发展因素。转型期农村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从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经济转变。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产值比重迅速超过了农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由于农民在技能、知识、资金以及其他条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他们参与非农产业的机会存在较大差异,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必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农村收入差距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在资金、技能等方面的积累出现分化,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

(3)政策因素。政府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政策通常是按照人头或土地面积来进行分摊,这种税费政策具有收入分配的“累退效应”,即富人和穷人都交纳大致相同的税费,对富人而言,税率是相对较低的,对穷人而言,税率则是较高的,因此,这种具有“累退效应”的税费政策实际上扩大了农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

(4)开放因素。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开放因素并没有对农村收入差距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贸易,分享到国际分工的好处,收入增长明显要快一些。同时,外资流入较多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机会也要多一些。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农村的收入差距。

2.影响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

(1)体制因素。体制改革是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以国有企业为例,放权让利的改革把越来越多的分配决策权交给了企业内部人,企业内部人主导的收入分配,其分配差距通常大于由国家统一进行的“计划分配”。随着奖金制度、岗位津贴制度、企业年薪制度、分红制度等多样化分配制度的推出,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收入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

(2)发展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的国有、集体经济之外,个体、私营、外资以及混合经济迅速崛起。这些“体制外经济”以市场化的分配机制为主导,分配形式复杂多样,其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积累的资金、财产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从而导致城镇居民在资产性收入方面的差距明显扩大。

(3)政策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扩大收入差距的政策,也有能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具体而言,为打破传统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实行的很多政策,比如给单位以更大的分配决策权、实行浮动工资等,大多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近年来实行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下岗人员再就业政策等,则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4)开放因素。这方面因素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很难判断,需要做很多的实证研究。比如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加入WTO等对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很难一概而论。

3.影响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

(1)体制因素。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体制性分割,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近年来,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体制性分割状态有所缓解,上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带有明显的身份歧视性,它只为城镇居民而不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种制度显然具有扩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的效应。

(2)发展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因为城乡居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起点存在巨大差距,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资金、财产、知识、技能等等,这是一场起点不同的赛跑,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经济发展中资金、财产、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马太效应”会日渐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似乎又具有一些缩小城乡差距的效应。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会不断地流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镇中的资本、技术、信息向农村扩散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3)政策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税收政策导致了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负担的税率较低,而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负担的税率却较高。1995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而仅税款一项他们支付的人均额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如果加上农民承担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农民负担的税费相当于城镇居民的近30倍,税收政策无疑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注: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2):398)政府的价格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明显,如改革之初大幅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影响是短期的。另外,改革以来政府给城镇居民很多补贴,但给农民的补贴却很少,补贴政策具有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

(4)开放因素。这方面因素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但就具体因素而言,有些方面具有扩大城乡差距的效应。比如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农产品价格有走低的趋势,这将影响农民收入,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影响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

(1)体制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当局在配置资源时通常会照顾地区发展平衡,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比重不断下降,内地的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量流向收益率较高的沿海地区,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另外,沿海地区是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试验”的先行者,较早地获得了体制改革的好处。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沿海地区的制度“先发优势”日益明显,市场制度比内地更为完善,这些都有利于沿海地区更快地发展,从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

(2)发展因素。首先,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力、技术等要素禀赋优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快于内地,从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中的“极化效应”,内地生产要素受到沿海经济增长极的吸引,必然自发地流向沿海地区,从而惯性扩大地区差距。另外,从长远来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升级和结构调整,一部分产业会逐渐往内地转移,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会逐步发挥作用,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3)政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行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给了特区和沿海地区很多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优惠政策是扩大地区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在世纪之交,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这种缩小的趋势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4)开放因素。沿海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加之经济基础、人力、技术等要素禀赋优于内地,他们更多地获得了对外开放的好处。迄今为止,流入中国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份额也由沿海省份提供,内地在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因此,对外开放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

四、结束语

1.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倒U假说”以来,相关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从世界各地发展的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出现了与“倒U假说”相一致的情况,有的地方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使争论更为激化。现在看来,出现这些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库兹涅茨把影响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仅仅归结为经济增长,这显然过于简单,过于脱离实际。这种单一因素决定的假设很难有效地解释收入差距变动的复杂趋势。

2.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能够显著影响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显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时,概括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即体制、发展、政策和开放因素。这种多因素决定的假设比单一因素决定的假设更符合我国实际,从而能够为转型期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提供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

3.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因素入手,对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往往是双向的,有时能扩大收入差距,有时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比如经济发展因素既有扩大收入差距的效应,也有缩小收入差距的效应,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需要辨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4.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未来趋势将如何演变?会出现“倒U”趋向还是反“倒U”趋向?对此我们还很难作准确的判断,因为在未来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体制、发展、政策、开放等方面的因素,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的“组合”是不同的,而且会不断演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上述四因素在未来阶段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的“组合”及其可能的演变,来探寻我国未来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  ;  ;  ;  ;  ;  ;  ;  ;  ;  

“倒U假设”与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差距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