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杯”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研讨会论文,羊城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5月25至28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在广州联合召开了“羊城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中国商经学会和广东省、广州市商经学会领导,广州市委、市政府、市商委领导,以及大专院校专家教授等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应征论文131篇。 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选择问题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当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两种提法:一是建立“国家可调控的商品自由贸易流通体制”,二是建立“一主、多制、高效、畅通的商品流通体制”。有的认为,这些提法没有突破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市场机制能解决的,政府就不必代劳。因此,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概括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商品贸易自由流通”。有的论文提出“商品自由流通+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模式。认为这样表述简明扼要,既体现了商品本质的要求和流通当事人自主性;又体现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必要的政府干预,以及对流通过程中偏离宏观经济目标的校正。
(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的代表认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客体方面,要建立起批发与零售、现货与期货、内贸与外贸、有形与无形市场相互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畅通、信息灵敏、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二是在主体方面,建立起以国有大型商贸集团为主体,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公司化改造,多种所有制成份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流通主体;三是在调控方面,建立起商品流通法规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完善、真正实现政府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商品流通调控体系。有的论文认为,从我国改革的实践看,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商品购销体制、商业管理体制、市场组织体系、流通动力机制、宏观调控体系五个方面。有的代表认为,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流通体制必须进一步打破内外贸分割的板块结构,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好这两种资源。
(三)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和趋势。有的认为,下一个世纪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将是所有制形式、经营组织形式、经营业态重组和创新。有的认为,企业行为、产业发展、政府行为都要市场化。并指出,市场化是未来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的认为,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商品市场网络化、购物方式和经济业态多元化、流通结算电算化,以及直接垂直的经营方式和直接供货配送物流方式的迅速发展。我们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和挑战,实施科教兴商战略,加强对知识经济时代流通产业特征的研究,建立流通产业的创新体系;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流通领域高新技术的运用;鼓励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流通企业知识管理;培育商品服务品牌,发挥无形资产对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培养知识员工,开发人力资源。
(四)加快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会代表认为,出路在于改革。1、作为流通主体的国有商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真正转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上来;2、 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商业;3、加快有形和无形的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4、实现商品流通领域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和法规化管理;5、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和管理。
许多代表认为,加快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前提是重视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是先导行业,流通是主导经济。现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已越来越依赖于商业的发展,只有与流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关于商业批发和零售改革发展的趋势问题
(一)批发商业改革发展的趋势。有的论文作者认为,近20年来,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批发企业单一、流转环节固定的状况,出现了批发主体多元化和批发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专业批发商所占的比重下降。今后批发改革发展的趋势:(1)生产企业批发, 主要在价值高、售后服务性强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属生产资料类的产品;有垄断地位的特殊的或名牌的产品方面形成优势。(2 )经销代理制具有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开拓市场、稳定产销关系的优势,是工商双方都能接受的选择。(3)批发市场规模扩大、数量减少、档次提高、 结构与布局合理。未来批发市场以商品集散面广、容量大、功能全、交易规范的全国性和地方性骨干批发市场为主,一部分重复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将被淘汰。(4)零兼批企业不断扩大规模, 包括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兼营批发、大型连锁企业配送批发、仓储式批发商场。有的代表认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零售形式实现批发的仓储式商场,具有规模大、成本低、价格廉、品种多、选购方便的特点,将会成为我国批发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有的论文认为,国有工业品批发商业改革多年,虽有所进展,但仍机制不灵活、包袱沉重,未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今后改革的思路是:对大多数国有小型批发企业,加快转制、转型、转业;对大型批发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重塑把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紧密结合起来的新的国有批发企业架构。一方面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全国、区域建立网络的大型国有批发企业;另方面发展一批与分工专业化程度高的现代仓储业、批发运输业、配送业配套的国有批发企业。
(二)零售商业特别是大型百货零售商业发展趋势。一种看法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直接面向最终消费的零售业在市场中将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将是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大规模取代传统的零售业态。虽然不是完全取代,但将大大缩小传统零售业态的市场份额。另一种意见,不赞同大型零售商店已走向衰亡的看法。认为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的时期内它仍然是流通的主力、零售的翘楚、市场的主导。它们目前的一些困难,应作具体分析,其中有许多是受外部因素或暂时的因素影响。从整体上看,大型百货零售商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零售业的格局已发生变化,目前和未来的趋势将受到地域层次、消费层次、市场定位、价格成本竞争的影响,形成以设在城市中心面向富人阶层的大型百货商店,在新居民区面向一般群众的中型百货商店,设在城市中心和富人聚居区的名品专卖店,设在边缘区的超级市场,分散在居民小区内的便民店,以及超市、便民店向连锁方向发展。许多代表认为,虽然传统的大型百货零售商店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业态的发展变化上看,超市式、仓储式、量贩式、连锁式和集购物、娱乐、饮食、休闲等购物中心式新的大型零售商业的业态和经营组织形式将不断兴起,传统的百货零售业态的经营份额被分流,发展受到制约,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连锁经营发展的战略选择。不少代表认为,发展连锁经营,对于推动流通产业的改革发展,促进零售商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连锁经营主要是正规连锁,今后要特别重视发展特许经营(加盟连锁),作为流通改革的突破点和发展连锁经营的重点。特许连锁的特点是,所有加盟店都以独立所有者的身份加入特许经营系统,保持企业人事、财务的自主权,而经营管理和供货配送则实行统一。这样做,有利于打破条块、地域、不同所有制、不同系统和行业的限制,有利于优势的连锁公司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商业、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特许连锁经营,首要的条件是培养和发展有一定实力的连锁经营公司母体,否则就难以吸引众多的、不同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的小商业企业加盟连锁,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快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有的代表认为,中心城市,要十分重视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包括面向全国、区域性的国家级批发市场,有较强辐射能力、大批量集散农副产品的综合或专业市场,经营大宗生产资料、民用生产资料和建材商品的批发市场,繁荣市场、搞活流通、满足消费、服务群众的工业品、日用品、家电、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以及旧货、租赁、闲置商品市场、跳蚤市场和具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等。在批发市场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整体规划、适度超前、配套发展、合理布局、实际可行和分步原则,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另方面要给予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外民间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加快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三、关于国有商、粮和供销社的改革问题
(一)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理好国有商业资本投入和退出。一种意见认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矛盾。比如国有企业资本不能实现人格化,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多重企业目标,不符合市场经济单一目标的要求;难以实施强有力的财产内在约束和市场对企业硬性预算约束;由于产权制度缺陷难以按市场经济要求维护企业自身权益;企业成为“特殊国民”,难以在市场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等。认为国有资本应从小商业退出,也可以从大商业退出。
另一种意见认为,国有商业企业还是有希望的,不能垮,也垮不得,不能把流通领域全部交给民营、私营。因为第一,有些国有商业经营还是比较好的;第二,一些行业和领域需要国有资本控制;第三,保持社会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代表赞成逐步退出,但又认为,应慎提国有资本的退出。因为,资本的投入与退出,包括调整和重组都是资本运作的方式之一,都应当从实际出发,从县级以下的国有商业来看,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县以下商业放开,国有资本不再投入;二是采取多种改制形式,大胆引进社会资本,实行企业资本多元化,改革国有商业对资本的占有形式;三是在更大范围内集中国有商业资本,改投更需要的领域。
(二)推进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要面对难点和矛盾,处理好各种关系。大家列举了国有商业企业仍然存在的历史留下来的积弊,认为要着重研究解决好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所有者的改革问题。企业内部的一些改革是重要的,但国有商业国有投入资金少,主要靠借贷经营,各种负担重,资本缺乏人格化等都与所有者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不到位有极大关系。二是政企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目前都难以做到,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就更难,导致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流于形式。三是改革成本问题。企业改革必须支付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必然会涉及钱从哪里出,人往哪里走的问题。四是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外部条件完善的问题,虽然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了很多办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代表认为,目前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面对多因素的难点,只能因地制宜,务实推进。还有的代表提出,在改革中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实现改革总体目标与一企一策的关系;转换产权与转换机制的关系;国有资产转让退出与保值增值的关系;坚持改革转制与搞好下岗职工安置的关系;企业内部改革与宏观管理改革、完善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把企业改革与加强科学管理、培育和发展商业企业集团的关系等。
(三)供销、粮食商业企业改革发展。如何深化供销商业改革?有的代表提出,一要解放思想,实现观念上的跨越,破除社有“改制”即“改姓”,“流动”即“流失”的观念;二要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成份的跨越,探索公有实现形式,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三要拓展市场,实现增长方式的跨越,优化联合,实施集约、连锁、品牌、横向联合战略;四要调整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跨越,调整布局、业态、经营结构,强化服务功能;五要强化管理,实现运行质量的跨越,使企业管理从“人治”转向“法治”,“静态”转向“动态”,“传统”转向“科学”。有的代表提出,要发挥供销商业联合的优势,加强系统内联合;加强与农民为主体的生产者、消费者联合;加强与系统外有利于供销商业发展的实体联合。
去年5 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有关政策,明确提出了“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供了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有的代表认为,粮食企业自身的改革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要继续“抓大放小”,实行战略性改组;拓宽经营渠道,培植新的增长点;采取不同的改制形式,增强企业的活力。有的代表还认为,关键是把从事粮油储备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的企业分开,组建粮油储备有限责任公司,使粮油储备资金实现封闭运行。同时强化粮食企业独立自主经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