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_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论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_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论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93(1999)01-0054-(06)

商品流通体制是商品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实现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也是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流通体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方面。尤其在当前买方市场形成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弱,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如何加快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在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来探讨流通体制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一、当前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流通体制市场化就是指:流通主体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来导向,其优劣、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的评价;流通客体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以决定其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流通范围不受行政条块的羁绊,完全由市场的需要来确定;流通渠道是多元的、竞争的,而不是单一的、垄断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流通体制市场化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当前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流通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总体来说就是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低,创新水平差,具体表现在:

1.流通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的流通体制所要求的流通主体是多元化和市场化的。但是在传统的流通体制下,流通体制是计划式和分配式的,这种流通体制的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下。经过20年的改革,流通主体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开始形成,市场机制一定程度上在各流通主体之间发挥了作用,但是现有流通主体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这主要表现在:(1 )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由于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机制未彻底转变以及消费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商业企业由过去面对的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这一转变不仅使消费者处于决定地位,而且使商业企业的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利润下降。据统计,全国大型商业企业1996年前三季度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2.6%,毛利下降1.7%,经营费用上升,实际利润比1995年同期下降16.1%,其中70%的企业为负增长,26家企业为净亏损。[1](P56)(2)流通主体的竞争深度、广度、激烈程度、 公平程度离市场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市场化的流通体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公平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开始形成了,为竞争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流通体制中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市场分割一直还是阻碍竞争充分展开的重要因素,有些部门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地限制以本部门的经营者为市场主体,使其他经营者无法公平竞争。国有商业企业享有特殊的行政保护,对非国有商业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政策歧视。非国有商业企业数量虽然迅速增长,但其规模与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激烈程度。(3)流通组织的集团化和集约化程度低。 从世界商品经济的历史来看,伴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流通也呈现出集约化,与此相适应流通组织也日益集团化,这是流通主体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但是从我国流通企业的现状来看,流通经营的集约化水平低,流通组织的集团化程度差,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例如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营业额仅有3亿多美元, 而美国最大的流通企业沃尔马特公司,有3000多个分店,1996年营业额达1050亿美元。[2]

2.流通体制的产业化水平低。流通体制的产业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流通体制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流通的社会化,而流通的社会化则要通过流通的产业化来实现,但是我国当前流通体制的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严重地制约了流通体制市场化的进程,这主要表现在:(1)流通的社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我们推崇“产供销”一体化,生产企业自办流通,各自建立着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这种状况不仅使流通的专业化作用难以发挥,而且导致了流通费用高,造成了周转不灵便,产销不稳定,形成了社会流通能力的极大浪费。对生产企业来说,这种状况使生产企业难以集中精力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不能专心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品种质量的改进。(2 )流通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小。流通体制的集团化是实现流通体制产业化的重要措施,而流通企业集团规模的大小则是流通产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近年来有关部门在流通体制的集团化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现有流通企业集团的规模仍然很小,发展步子依然不大。从世界流通业发展状况来看,优势企业都是通过集团化来实现其规模效益和超额利润的,目前日本9 大综合商社通过集团化在海外建立了500家商业企业; 在派驻海外人员中,每2人中就有一人是9大商社的。[3 ]因此组建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集团是当前流通产业化过程中最关键、最紧迫的任务。(3 )对流通产业化的认识不够。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长期“重农抑商,重生产而轻流通”,对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流通的产业地位未得到确立,流通企业没有当企业来办,没有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机制。

3.流通渠道不畅通。商品流通渠道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领域的逐步扩大,市场关系不断向纵深进展,不断扩展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的需要逐步形成的。流通渠道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通畅性是提高流通效率,增加市场机制在流通领域中资源配置效果的保证。但是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程度流通渠道不畅的状况,这主要表现在:(1)商业网点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不相称。 商业网点是商品流通渠道的基础设施,是商品流通的载体。目前商业网点不足,门类不全,使流通的通畅性受到影响。(2)集散贸易、 批发贸易不足,使得产供销活动脱节,增加了流通环节,增加了流通中的交易费用,使生产与消费不能有效联结。这种情况在农业部门中表现尤为突出,使农产品容易形成积压,经常出现“卖难”问题。(3 )流通的中介组织不健全,中介市场的发育还比较薄弱。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大流通,而大流通则需要功能完善的中介组织为之服务。但是现有市场的中介组织的健全程度、功能完善程度、交易规模的大小与整个流通发展不协调。一是中介组织的规模小,不适应流通发展的要求。二是现有中介组织的行政性太强,缺乏经济性和商品性原则,使其中介功能不能正常发挥。(4)流通中的基础设施落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的交通运输设施以及电子通讯网络等现代新科技在流通中被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流通中的商流量和物流量,使交易范围大大拓宽,流通渠道被大大开阔,但是从我国现实来看,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商品流通的范围和流通渠道的通畅性。从交通方面来看,我国目前的铁路营运里程只相当于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公路的通车里程只相当于日本的1/30。

4.流通体制变革缺乏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当事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流通体制变革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公平竞争则是流通体制变革的外在压力。在传统的流通体制下,流通主体是按国家计划来组织流通的,再加上流通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竞争,因而流通体制既缺乏追求利润的内在驱动力,也没有竞争所带来的外在压力。经过20年的改革,随着流通体制市场化的深入,逐渐出现了追求利润的内在要求,外在竞争的压力也开始形成,但是有些因素的存在却妨碍了动力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从内在动力来看,流通主体虽然有了追求利润的要求,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加深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了流通指数倍增,但同时也引起了交易费用的增加,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此外由于流通体制缺乏一套有效的产权结构和合理的制度安排,严重影响了内在动力作用的发挥;从外在压力来看,竞争是流通体制变革的外在压力。但是当前的流通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竞争的展开,这些因素有:(1 )仍然存在着市场垄断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从而制约了竞争的公平性;(2)价格机制不健全, 价格信号失真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3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不正常竞争存在,严重影响了竞争的有序性。

二、加快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经过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其市场化与科学化程度还比较低,流通体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价格机制和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国有流通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商品流通还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限制,市场法规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这些情况表明,在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要以市场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建立新的流通体制模式,这种市场化的流通体制的模式是:(1)流通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流通主体在法律和法规的保障下,能自由而且平等地进入和退出流通领域,进行公平、合理、有序和有效的竞争。(2)价格形成市场化。 进入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其价格由市场的供求与竞争决定。(3)商品流通社会化。 进入流通的各种商品不受部门、地区和行业限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依据成本的有利性,自由而且通畅地流动。(4)流通体制的产业化。 流通体制的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逐渐成为直接参与生产、扶持生产、引导生产的手段。(5)流通关系的法制化。 通过健全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流通主体的行为,保障流通活动的有序性。(6)宏观管理间接化。 政府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与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通过各种经济杠杆来实行间接调控和管理。围绕这一目标模式,在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我们必须采取下列对策:

1.大力推进国有流通企业的资产重组。根据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我国国有商业企业实际,要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挥国有商业企业的流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深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就必须加快流通企业的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来实现流通体制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流通企业资产重组的目标应该是:以繁荣流通经济和实现商业资本运营为中心,盘活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存量,促进国有商业企业向集团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可采取下列几种途径:

(1)加快国有商业企业的公司化改造。按照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具备条件的国有流通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将经营关系国计民生商品的少数国有商业企业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将竞争性的国有商业企业依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将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流通企业改造成为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2)组建不同类型的商业企业集团, 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的竞争力和规模经济效益。当前可采取“强强联合”方式组建大型商业集团,使其成为经营多角化、组织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流通企业。(3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国有流通小企业。允许职工出资买断国有资产,实现国有产权的有效置换,将其改造成为职工当家做主的股份合作制,既盘活资产存量,又调动职工积极性。(4 )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有商业企业可依法破产,使其退出国有经济领域。

国有流通企业的资产重组不仅是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实现流通体制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我们要资产重组这一问题。目前一些地区已率先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例如,上海友谊公司与上海外联综合商业实现“强强联合”,重组的资产总额达33.8亿元,拥有22家子公司,1997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商品进出额达到3700多万美元。因此,我们必须借鉴这些成功的例子,通过资产重组寻求商业企业生存发展和流通体制进一步市场化的有效形式。

2.加快流通的产业化步伐。流通体制产业化与流通体制市场化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流通产业是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组织、调节和引导作用,对促进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未能足够重视流通,流通的产业地位未能得到确立,在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加快流通的产业化步伐。首先要促进流通的社会化。把流通当一个产业来办,把各个生产企业的流通职能分离出来,集中由专门的流通当事人来承担,进行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流通。一方面,发挥专业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提高流通领域中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节约资金,降低交易费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其次要建立流通企业的集团化。也就是要建立流通产业化的载体,通过流通企业的集团化,调整流通组织结构,提高流通领域中的规模经济效益、优势互补效益和机会效益。提高流通中的集中度、组织度和规模经济水平。最后建立流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流通产业很落后,在物质技术水平上还达不到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所以在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要建立产业化的流通体制的物质基础,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流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也就是说要通过流通的现代化来推动其产业化。

3.建立通畅的网络化的流通渠道。流通渠道是联结生产与流通的纽带,流通渠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流通体制的活力。在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我们必须首先疏通流通渠道,建立通畅的网络化的流通渠道。

(1)构建大型批发组织体制。以省或市批发企业为核心, 在充分利用传统批发渠道的基础上,挖掘和营造新的批发系统,建立多层次的产供销结合、内外贸一体化、多功能服务的批发组织体系,逐步形成经营上高效率、低成本、大批量、多方位和大跨度的商品流通网络,发挥其规模经济优势和大流通的服务功能。

(2)以零售带动批发,使零售渠道与批发渠道相结合。 随着经济增长,家庭收入和个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倾向也由温饱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变,消费倾向的变化使零售业的作用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开辟批发业,更要壮大零售业,通过零售业开拓新的流通渠道。以零售兼批发,实行以零带批,批零结合。从当前来看,在零售业方面重点应积极鼓励私营和个体商业的兴起,发挥他们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来开辟广阔的流通渠道,同时,对于零售商业还应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适应消费的发展,办连锁店、超级市场、超级商场、购物中心、商城、方便店、开架售物等。从批发商业来看,首先要营造包含多种经济成份和突破部门行业界限的批发机构以及探索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批发机构,在建立好比较稳定的资源基地、收购网络体系、销售网络渠道和销售市场体系的基础上,营造多层次的批发渠道。最后要大力发展新批发,如送货批发、自选自送批发、邮购批发等方式。

(3)发展连锁化经营。 连锁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流通形式,是把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到了商品流通领域,具有协调运作能力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是大流通最具代表的流通经营形式。在开辟流通渠道的过程中,可以以批发企业为龙头,连结一批零售企业共同构建连锁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进货、统一商店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价格、统一经营范围、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连锁实体的整体规模。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商品供应量日益丰富,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已经具备了连锁经营的条件。连锁经营的推广,可以发挥国营商业企业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为疏通流通渠道、开拓市场、引导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4)建立经营多业化、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渠道。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拓宽发展思路,扩大流通经营领域,由商品分工、部门分工、内外贸分工,走向经济重组的多角化流通经营。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进出口业务,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渠道。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流通的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从疏通渠道方面来看,流通硬件设施的建设当前应着眼于建立起现代化高水平的存贮、运输、通讯和购销等基础设施体系。

4.进行流通体制的技术、组织与制度创新。商品流通体制是一个组织与协调商品资源的有机系统。交易技术系统、交易组织系统、交易制度系统是其三大组成部分,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依赖这三个组成部分来实现的,所以在商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提高这三大组成部分的创新水平。

首先,交易技术的创新。这是流通体制变革的重要标志。交易技术的创新是通过交易媒介、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创新来实现的。交易媒介的创新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交易方式的创新可以增大交易机会,满足不同的交易偏好。交易手段的创新可以扩大流通的商流量与物流量,从而提高流通效率。所以,在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要重视交易技术的创新。一是要积极鼓励与引导交易技术的创新,通过政策性引导和典型示范来带动技术创新。二是要加强流通领域中的科技投入,搞好流通的科技攻关,推动交易技术的创新。三是要健全流通体制的信息网络系统,推广流通业务电算化、标准化管理。

其次,交易组织的创新。交易组织的创新,在时间上能把不定期交易转变为定期交易,在空间上可以扩展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为了进行交易组织创新,在培育完善的流通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培育各类市场,建立统一、开放、高效、通畅的市场体系,并与此相适应建立起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服务和监督系统。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封锁和地区分割,按社会化大生产和大流通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将流通企业建立成“四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发展流通的中介组织,包括各种经纪公司、代理商、拍卖行和典当行。

最后,交易制度的创新。在当前流通体制中,流通秩序混乱,交易费用高,流通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外在的制度约束不够而造成的。为了加强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流通效率必须进行流通体制中的交易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交易行为。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种交易制度和规则。通过交易制度创新,保证流通主体的活跃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和交易水平。

收稿日期:1998—07—10

标签:;  ;  ;  ;  

论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_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