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_银行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状况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深化,并对中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面对空前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增大,但总体风险状况良好。

一、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

自2004年中国银监会公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来,资本监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根据相关法律及监管标准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达到4%。近几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通过公开上市、股票增发以及发行次级债等多种方式积极补充资本金,以增强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2008年,我国共有204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比2007年多43家;达标资产占比达到了99.9%,比2007年提高了20.9%。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4家上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4%,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在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2007年增长了2.81个百分点,自2003年以来首次达到了监管标准;除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10%以外,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高于11%(见表1)。

2008年,多数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较上年有所下降或基本与上年持平。这主要是因为各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基本达到监管标准,多数银行都依靠自身积累实现资本金的增长,未大规模采用公开募集资金的方式补充资本金(见表2)。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仅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定向增发等方式对外募集资金。招商银行于2008年9月发行了300亿元的长期次级债券,用以补充附属资本。华夏银行于2008年10月定向增发了7.9亿股(A股),募集资金115.58亿元,用于补充核心资本。深圳发展银行完成“深发SFC2”认股权证行权,增加资本核心18亿元,同时发行次级债80亿元,用以补充附属资本73.5亿元②。

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筹集资金补充资本金只是实现资本管理的手段之一,通过对加权风险资产规模的控制也能够实现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目标。由于加权风险资产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风险状况,加权风险资产的增幅往往能表现出商业银行在业务增长中潜在风险。2008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宁波银行(43.28%)、南京银行(42.71%)和浦发银行(36.50%)的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幅最大。通过对各家银行总资产增幅与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幅的对比(见图1),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幅超过总资产增幅的银行共有7家(2007年为3家)。因此,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快速业务增长的同时,潜在风险有所增加。

二、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但控制压力有所增加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602.5亿元,比2007年减少7081.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42%,比上年减少3.75个百分点。国有控股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减少了6941.27亿元,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减少了6847.86亿元;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均有下降;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07年增加,但不良贷款率有小幅下降;境内外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2007年有所上升。

相对而言,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高于同业水平。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他各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商业银行的总体不良率(见表3);除宁波银行外,其他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各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均高于100%,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超过220%。拨备覆盖率的提高,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冲击。

从15家商业银行2008年的不良贷款结构看(见图2),次级类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3家银行依次是深圳发展银行(100%)、农业银行(64.97%)和宁波银行(62.04%),可疑类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3家银行分别是中信银行(76.81%)、工商银行(53.25%)和华夏银行(50.26),损失类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3家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53.77%)、招商银行(40.33%)和华夏银行(19.51%)。

从关注类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来看,15家商业银行中,多数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均较上年下降,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等6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较2007年有所上升。

由于贷款五级分类指标仅能反映商业银行贷款在某一时点的情况,难以对贷款的变化、迁徙趋势进行判断。2008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为了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的监控,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其中首次要求商业银行披露贷款迁徙率这一风险迁徙类动态指标③。

2008年,12家商业银行④中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最高的3家银行依次是南京银行(8.80%)、北京银行(7.71%)和华夏银行(5.92%),除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外,其他各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较2007年有所上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最高的是浦发银行(22.23%)、民生银行(16.47%)和华夏银行(14.41%),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0.82%、2.16%和9.33%。从不良贷款迁徙率来看,华夏银行(62.61%)、北京银行(58.04%)和兴业银行(46.26%)的次级类贷款迁徙率相对较高,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的次级类贷款迁徙率较上年上升;宁波银行(68.83%)、华夏银行(41.08%)和民生银行(39.22%)的可疑类贷款迁徙率相对较高,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较上年有所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控制压力相对上年有所增加。

2008年,中国楼市开始呈现低迷态势,多个城市的房地产销售量价齐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回笼造成了较大影响,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及建筑行业的信用风险受到极大关注。从15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及建筑业的贷款集中度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建筑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均较2007年有所下降或基本持平,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贷款占比有所上升。房地产及建筑业贷款集中度最高的银行依次是兴业银行(23.81%)、民生银行(21%)和北京银行(19.16%)。

三、投资及汇兑收益增加,汇率风险情况有所好转

2007年,部分商业银行因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了一定的投资损失。2008年,各家商业银行均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做出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并对自身的投资策略及资产负债币种结构进行了调整。从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变化情况来看,多数银行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汇兑收益均较2007年有所增加(见表4)。上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总额由2007年的173.67亿元升至414.46亿元,投资收益总额增长了240.79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从2007年的-8.11亿元上升至34.78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长了42.88亿元;汇兑收益总额从2007年的-414.63亿元升至-200.65亿元,汇兑收益增长了213.98亿元。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延续了2007年的升值态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7.2996升至6.8346,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6.88%。为了应对外币(尤其是美元)贬值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对资产负债表外币头寸的管理。在14家商业银行⑤中,除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外,其他各家银行的美元头寸均较上年有所下降(见表5)。2008年末,15家银行的美元头寸总额由2007年的13845.68亿元降至8333.11亿元,减少了5512.57亿元;外币头寸合计总额由2007年的14123.07亿元降至10588.18亿元,减少了3534.9亿元。

由于近年来市场不确定性逐步增加,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始采用多种市场风险分析工具,以加强自身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敏感度分析现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商业银行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手段。敏感度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或商品价格等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从2008年11家上市商业银行⑥的汇率敏感度情况来看(见表6),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利润,受汇率影响变动的幅度较2007年减小,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利润,受汇率影响变动幅度较上年加大。总体来看,各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形势较2007年有所好转。

四、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状况有所缓解

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逐步放缓,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央行的货币政策由年初的从紧逐步转向宽松。9月至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1月27日的下调幅度甚至达到了1.08%,是往常基准利率调整幅度的四倍。利率调整之后,基准利率的存贷款利差由年初的3.33%缩减至2.25%。这无疑对商业银行形成严峻挑战,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尽力减轻降息对其利润增长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应对利率风险。

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陷入低迷,加之下半年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增强,使得2007年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大幅增加的趋势出现了逆转。从15家商业银行三个月以内期限的资产负债缺口情况来看(见表7),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负债敏感型缺口(负缺口)均较2007年有所下降,仅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负债敏感型缺口比上年上升。15家商业银行的五年以上期限的资产负债缺口均为正,其中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资产敏感型缺口(正缺口)较2007年有所上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资产敏感型缺口较上年下降。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整体特征仍然存在。

从15家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度情况来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或利润额)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绝对值比2007年减少,建设银行较上年略有上升,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或利润额)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绝对值比上年有所增加。总体来看,15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较2007年有所下降。

2008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同样出现了逆转(见图3)。自年初至6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17.5%,其后又4次大幅下调准备金率至与年初基本持平的水平。

2008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逐步调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情况较2007年有了明显改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流动性比例为50.07%,比2007年上升了9.9%。在15家商业银行中,除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外,各家银行的人民币(或本外币合计)流动性比率均较2007年提高。同时,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人民币(或本外币合计)存贷比均较2007年下降,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的人民币(或本外币合计)存贷比较上年有小幅(不超过0.6%)上升,仅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和南京银行的人民币(或本外币合计)存贷比较2007年出现明显上升。虽然2008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情况有所好转,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在逐步增加。

五、操作风险管理逐步强化,金融创新风险值得关注

根据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5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而且极易与其他风险类型尤其是信用风险伴生,因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进而加大了操作风险的防范难度。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正逐步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总体看来,各家商业银行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首先,从政策、制度和流程方面实现专业与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权限及报告路径,各个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各司其职,有效避免重复管理或是管理真空现象。在全行范围内实施统一的标准业务流程,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实施规范化的操作风险管理。其次,加强操作风险数据统计工作,为操作风险的准确计量提供基础。根据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收集风险损失数据,建立相关数据库等,准确度量操作风险并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目前,多家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起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统计制度,损失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均有所提高,工商银行还率先启动了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项目。第三,以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强化内部控制。为了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建立或完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借助IT系统对业务操作环节进行刚性控制。第四,大力培育风险文化、强化操作风险和内控合规意识。操作风险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和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是确保操作风险管理手段有效发挥作用的最根本保障。为此,各家商业银行都对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培育风险合规文化。

2008年,中国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结果显示(见表8),查处违规金额较上年有所增加,处罚违规机构数和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人数较2007年下降。从操作风险中最极端的案件发生情况来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均较2007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见表9)。

2008年,金融创新风险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型风险类型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首次向人们展示出了金融创新风险的巨大破坏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跌暴露出了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存在的产品定价不合理、收益计算方式不透明及风险提示不足等问题,部分理财产品还因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而引发了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为此,多家商业银行都强化了对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析和研究,部分银行还建立起专门针对新产品的风险评估及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深化和信息科技的提高,商业银行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类型,这也为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注释:

①包括14家上市商业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其中农业银行未公布2007年数据。

②受资本净额的限制,80亿元次级债中有6.5亿元未被计入附属资本。

③风险迁徙类指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正常贷款迁徙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

④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未在年报中披露该数据。

⑤民生银行未在年报中披露该数据。14家商业银行为除民生银行外的13家上市商业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

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未在年报中披露该数据。

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其他银行为全部外币对人民币汇事变动幅度。

⑧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南京银行为税前利润;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为净利润。深圳发展银行2008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不可比。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