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病害防治技术_双孢菇论文

平菇病害防治技术_双孢菇论文

双孢菇病害防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技术论文,双孢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葡枝霉病

葡枝霉病也称软腐病、蛛网病、霜霉病。

一、症状表现 该病常发生在菇床表面。先在床面上长出灰白色霉斑,然后病斑迅速扩大并变为暗绿色,发病部位不再出菇。若子实体长出土层后被感染,其症状是先从基部发病,再向菌盖蔓延,初为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被网状菌丝覆盖而变软,稍触动便倒伏。

二、发病条件 病原随覆土、空气、水和昆虫传入菇房。在温度为25℃、培养料pH值为3~^4、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条件下易发生葡枝霉病。

三、防治方法 防治该病的常规方法是加强菇房通风,降低覆土和空气的湿度,将培养料和覆土的pH值调为6.5~7,如向菇床上喷2%的澄清石灰水等,可有效控制葡枝霉病的发生和蔓延。若菇床上出现葡枝霉病斑,应及时用石灰覆盖。

星孢寄生菇病

星孢寄生菇病是一种寄生性菇引起的病害。

一、症状表现 在菌盖上长出许多小“蘑菇”。

二、发病条件 这种寄生性蘑菇的孢子随空气进入菇房,当孢子落在双孢菇子实体上时,便在子实体上萌发生长,最终在菌盖上长成“小蘑菇”。

三、防治方法 搞好环境卫生,切断寄生性蘑菇孢子的传播途径,一旦出现病菇,立即将其摘除。

黄色单孢杆菌病

黄色单孢杆菌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一、症状表现 双孢菇感病后,先在菌盖上长出褐色斑块,随蘑菇子实体的生长,病斑也逐渐扩大,并深入菌肉内,使整个子实体变为褐色或深褐色,最后病菇萎缩死亡且腐烂。

二、发病条件 该病多发生在秋菇的后期,常通过喷水和采菇传播。在湿度大、温度为10℃以上、通风条件较差时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同锈斑病。

褶霉病

褶霉病又叫头孢霉病,是由头孢霉菌引起的病害。

一、症状表现 发病菇的菌褶黏合在一起,呈团状,颜色为斑状杂色。由于菌褶不能正常发育,子实体成畸形,菌盖上有深褐色斑点,但斑点不腐烂。

二、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同贝勒孢霉病。

轮枝霉病

轮枝霉病也叫干腐病,是真菌性病害。

一、症状表现 双孢菇感病后的症状随感病的时期不同而不同。菇蕾形成初期感病,菇蕾不能正常发育,形成团状斑块,病菇干缩但不腐烂。菌盖分化期感病,表现为菌盖不完整,病菇基部加粗并变为褐色,外层组织剥裂,菌盖小而薄且附着疣状物。子实体发育后期感病,常在菌盖顶部长痘疹状物或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中间凹陷,在潮湿条件下长出白色霉状物。轮枝霉病与疣孢霉病的主要区别是不分泌褐色液体,无恶臭味。

二、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同疣孢霉病。

丝枝霉病

丝枝霉病又叫褐斑病、凹斑病,是由丝枝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一、症状表现 菌盖上长出凹陷病斑,病斑形状和大小不一,中间呈灰白色,边缘色深。在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上长有灰白色霉层。

二、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同贝勒孢霉病。

贝勒孢霉病

一、症状表现 子实体染病后,菌盖和菌柄开始变色,最后变为褐色。菌柄表面开裂,在菌柄和菌褶上长有粗糙的灰白色丝状物,病菇不能正常发育,最后成畸形菇。若子实体在发育后期感病,菌柄稍变色,菌盖表面有褐斑,有时出现黄色圆圈。

二、防治方法 常规防治方法同疣孢霉病。若菇床上有贝勒孢霉病发生,要停止或减少喷水,摘除病菇并将其销毁,同时在菇床上喷波尔多液或0.2%的多菌灵溶液。

锈斑病

锈斑病又叫细菌斑点病、假单孢杆菌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一、症状表现 蘑菇感病后,菌盖上长出褐色斑点,病斑边缘整齐,中间凹陷,斑点干后,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子实体。菌柄感病后,形成纵向的凹斑。

二、发病条件 病原通过覆土、水、空气和昆虫传播。菇房温度在15℃以上、空气湿度在85%以上时,易发生锈斑病,尤其是菌盖表面长期积水,发病更为严重。

三、防治方法 防治锈斑病除采用常规的综合防治措施外,当发现菇床上有斑点时,要立即停止喷水,摘除病菇,并将其带至远离菇房处销毁。同时菇房要加强通风,使菇房内的空气湿度降为85%,并用漂白粉600倍液,或链霉素100~200PPm,或5%的石灰水喷洒床面及地面,防治效果较好。

病毒病

一、症状表现 病毒可以浸染菌丝、孢子及子实体。菌丝被病毒浸染后,表现为生长缓慢,菌丝稀疏,很少深入覆土层。菇床上不出菇或出菇很少,呈现无菇床面。子实体被病毒浸染后,形成各种畸形菇,如菌柄很长或弯曲的小盖菇,或膨大呈球形或烧瓶形,菌盖小且呈半球形,菌盖薄,开伞早,边缘呈波浪状,菌盖与菌柄上有明显水渍状条纹或条斑。

二、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毒病强的双孢菇品种。制备菌种时严防病毒感染,生产上严禁使用带病毒的菌种。菇房及所有用具,在使用前要彻底消毒。培养料要进行二次发酵。对已发生病毒病的菇房,应在双孢菇子实体成熟前将其采收干净,以免带病的孢子进一步传播。栽培周期结束后,要用甲醛或硫磺熏蒸菇房,以杀灭残留的带病孢子及菌丝。

疣孢霉病

疣孢霉病又叫水泡病、白腐病,是由疣孢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双孢菇的重要病害。

一、症状表现 该病只发生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但子实体在不同发育阶段感病所表现的症状不同。(一)菇蕾形成期感病,常在幼菇出土前,病菇便大量发生。(二)幼菇长出后感病,则幼菇不能正常发育或停止发育,菌柄膨大变形、变质,后期病菇内部变成中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随后变为褐色,并有褐色液体渗出,进而腐烂,并散发出恶臭味。(三)子实体发育中后期感病,可在菌盖上长出许多瘤状物,使子实体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是由孢子通过覆土传入菇房,其次是通过人、昆虫、喷水、气流及工具等携带进入菇房。在温度较高(17℃以上)、湿度较大、通气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此病。

三、防治方法 (一)菇房在使用前要严格消毒。旧菇房内用的床架及各种用具可用0.1%甲基托布津或5%甲醛喷洒消毒。也可用浓石灰水涂刷。门、窗及通气孔应安装纱窗,以防昆虫带菌传播。(二)疣孢霉孢子在52℃以上环境中,12小时便可被杀死。因此,培养料堆制发酵时堆温必须控制在60℃~70℃,且维持1~2天再翻堆。培养料发酵两次,可以彻底杀灭疣孢霉孢子。(三)覆土材料先暴晒3~5天,然后喷多菌灵1000倍液,喷药后覆上薄膜密封48小时。一般每100平方米用药液50公斤。消过毒后揭去薄膜,使药挥发两天后再使用。(四)若在菇床上发现疣孢霉病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使菇房温度降为15℃以下,并摘除病菇,扒去病菇处覆土,撒上石灰,再覆上消过毒的新土。菇房内及周围环境喷0.2%多菌灵溶液,每隔7~8天喷1次,连喷3~4次,可抑制病害蔓延。

联系电话:0371-5724565

标签:;  

平菇病害防治技术_双孢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