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对青年文化和青年精神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对策论文,精神论文,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化的扩大,使“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生产与消费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经济行为”。人们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而青年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理性的缺失,情感的冲动,对新事物缺少理性的批判,多了些盲目的追随,其特有的青年文化和固有的积极精神难免不受影响和冲击。今日之青年是明日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这些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这类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索其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因势利导,使青年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应做的工作。
美国心理学,社会学家帕卡森斯最先提出和使用“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把青年文化定位于一种放纵性的亚文化。其实,放纵性只是青年文化的表面现象,青年文化的本质特征却是反叛性。其原因有生理上的,也有社会性的。但从总的来看,在理论上,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想活跃,对事物有新鲜感,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无疑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更多地则是对传统的背叛,常以夸张的形式显露出其与社会格格不入,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偏离。这种偏离就是背叛。当社会处于严重困难或严密禁锢时,偏离是激进的,具有反文化色彩,这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兆。
青年文化的反叛性充分体现在其先锋性和情绪性上。没有先锋性和情绪性也就无从谈起青年文化的反叛性,而青年的吃、穿、住、行是文化先锋性和情绪性的外在表现。
青年文化具有先锋性和情绪性,相应地其言行也就表现出“赶潮”与“渲泄”两种消费时尚。而对需求和欲望的开发与满足是商品经济的特长和嗜好;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而且是很慷慨的消费群体,商业对于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绝不会视而不见。它必定会不断地制造出“时尚”和“流行”等产品以满足青年的消费心理,这既是对青年文化的利用,也必然会对青年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商业对青年市场的占领得益于它对青年文化的把握与诱导上,利用青年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商业运作,主要是炒作,从而刺激消费,获取丰厚利润。
首先看一下流行音乐的情况。鉴于青年喜新厌旧,标新立异,非理性的消费特点,商家投其所好,制造、包装流行歌手,评出“流行歌曲排行榜”,塑造“天王巨星”的形象,吸引青年的注意。他们先是按市场预测出可能具有轰动效应的预选明星,然后抛出数额惊人和包装费,利用各种媒体翻“炒”预选者,当歌星被炒得家喻户晓时,才开始卖音乐带,高价出租歌星去演片,拍片,录像等,随即便有歌友会,歌迷会制造追星族、发烧友,从而大幅度刺激消费。
谈到流行音乐,不能不谈摇滚乐。摇滚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叛性”。一位美国学者认为青年文化就是流行乐,就是摇滚乐。一语道破了摇滚与青年文化的关系。中国的摇滚乐是从崔健开始的。崔健的歌声代表了他那一代青年的心声和心态。一位摇滚歌手曾说,崔健敢于将自己的臭大粪揭出来。崔健唱《一无所有》时是用他的心在唱,与台下的青年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他们是平凡,困惑和迷惘的一代。那不含商业味的纯情摇滚,喧嚣,噪杂,振撼着众人的心,是那一代青年真情的外露,受压抑情感的渲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与其崔健是漫不经心的歌唱,不如说他在顺口溜地渲泄一种现实青年的一种情感。现代摇滚又以它那动荡不安的情绪,强烈的节奏,迷离梦幻的空旷使青年人一下感受到它的全部意念。”然而崔健在唱完《红旗下的蛋》后,有人断言:“他老了”崔健已不再用心唱了,而是用武装了到牙齿的嘴在哼。从《解决》再到《红旗下的蛋》,满身都有是浓浓的商业味。崔健变倦了,符合了更多人,不仅仅是青年的口味。摇滚乐虽还有青年的专利,但已成为大众传唱,更多的人接受了它。青年喜欢摇滚乐,喜欢摇滚歌星,但摇滚歌星成为经商家遴选过的,能给他们带利润的人,他们已不是青年的歌者,而是商人的摇钱树。摇滚乐的原生本真丧失了。
在服饰上,商家不断制造时尚,一会儿是蝙蝠衫那样异常宽松的上衣,紧绷在腿上的牛仔裤;一会儿又是晃悠悠的老板裤,短到露出肚脐的小上衣;一会儿是男士衣服女性化;一会儿又是女士的外衣内衣化。商家不断推出新的款式和色调,青年迫潮逐流紧跟其后;款式色调的日新月异,青年们则朝三暮四,重品牌轻衫,重感情轻理性,形成了流行服饰不断变换,各种时尚层出不穷的局面。
青年中的各种时尚都与消费有关,商家看中的是其背后的利润。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制造时尚,青年以其敏锐的嗅觉跟随其后,非理性的购买冲动给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
商业为青年制造时尚的同时,也从青年求新求异的文化消费中尝到了甜头。青年在商业的动作中也体会到了味道,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求新求异是这么的容易,于是他们变本加厉,时尚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商业的运作特别是青年的带头作用,影响到大众文化,刺激了大众消费。
比如,80年代初的牛仔裤为中年人、老年人鄙夷,而90年代他们也套上牛仔裤;OK厅和迪吧开始时并不为大众所接受,认为是不三不四的青年常去的场所,到了90年代老年迪斯科却风靡一时;唱流行歌曲在以前被看作是“享歌丧志”,现在晚会上也会发现中年人、老年人哼几曲流行小调与青年人同乐等等。
同时,文化上的反哺,给商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益,更刺激了商家在青年身上的投资,以制造出满足青年一时之需要,同时产生新的更高更多的需要,从而导致青年欲求的膨胀超过了他的经济承受力;或者使青年只为了满足欲求而拼命赚钱,赚钱之后又拼命花钱,最终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沦落进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泥淖,失去了生机勃勃的向上的生活追求,因此必然对青年精神造成严重的冲击。
为什么商业对青年文化的利用和影响必然会对青年精神造成冲击,甚而至于引起青年精神的溃败呢?这主要由青年文化与青年精神的密切关系决定的。从哲学意义上讲,文化是精神的体现和发挥,而精神则是文化的核心与实质意义上的灵魂。因此,青年精神是青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青年文化则是青年精神的体现;不同的文化体现不同的精神,因为青年文化发生变化,其青年精神必然深受影响和冲击。商业越是发达,商业对青年的欲求就越过度的开发与满足,这实际上是对青年的反叛性行为的放纵和鼓动,进而导致青年文化的沦丧,而作为青年文化体现出来的青年精神则相应地受到冲击,甚至引起青年精神的溃败。
然而,什么是青年精神呢?在笔者看来,青年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远大的理想,自主意识与创造力,强烈的个性、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健全的文化人格。
随着商业的发达,如果对青年的反叛性过分纵容,对其欲求的过分开发而满足不加控制,青年精神就有整体性溃败的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理想的失落。青年期是人生最富理想的时期。然而,在商业高度发达,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为广大青年所推崇并反映在青年文化中的今天,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再难沉浸在对理想的执着中,而是日益选择了现实,他们更企望能维持一种物质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他人的生活水平。因此,择业要选择收入较好,地位较高的职业;经济收入主要不是用于对未来发展的投入,而是用于生活消费,认为“能挣会花”才是现代生活风格;某一生活目的(标)一旦实现,无法很快确定新目标,以至于感到目标的无聊、无动力。同样地,由于只关心消费,追赶时髦,青年对社会的关心可能日益减少,怎能奢谈社会理想呢?这样的结果我们当然不能看到,因为一个时代的人如果无法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终会被社会所压垮,所抛弃。
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匮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重消费轻生产的,好逸恶劳是其同义语,尽管消费会刺激人们不断追求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等方面的进步,但它更乐意于接受,让人丧失自主意识。他们俯首听命于生产指挥者,也听命于传媒推介的消费倾向,这当然与创造力是相违背的。没有创造力,就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丧失生机和活力。
个性的丧失。人具有从众心理,再加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与标准化,青年的生活同质性很强。他们吃着同样的营养食品,看着同样的休闲活动,台球,保龄球,旅游,迪斯高,卡拉OK等都会成为全社会的时尚,长此以往,人们将不得不按照同一模式过着貌似丰富多彩且井然有序,实则毫无新异感的索然寡味的生活。在工作中,青年们只关心消费这一目的能否实现,无法找到工作的意义;而这种无性个化的千篇一律的生活天长日久同样会让人丧失生活的意义。那不是很值得悲哀的事情么?
批判精神的泯灭。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精神是青年的专利。青年人如此,一个年轻的社会也是如此。青年的固有观念少,多不受固有观念的限制,因此批判精神尤为突出。尽管其批判可能有失偏颇甚至于偏激;尽管批判多于建设,但无论如何,批判精神不能没有。然而,消费主义使青年丧失了应有的个性,青年也便于原则地认同传媒推介,久而久之,批判精神必会泯灭,而其结果是不再有不同的声音,不再有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面的刺激,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过程恐怕也会因此趋缓。
文化人格的病态。消费主义把文化发展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而娱乐、消遣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是非理性的文化享受,这无疑会导致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这样的社会心理堂而皇之地流行起来就一个例证。“玩文学”、“玩艺术”甚至“玩语言”与“玩股票”一样成了时尚。严肃的精神劳作变成了玩世不恭的游戏,文化生产的意义变成了排遣自我情绪,获得感官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理性的迷失。而且,一旦把文字降到了闲谈甚至游戏的地步,人自身的退化也就开始了:反应敏捷但内容平乏,聪明机智但意境浅溥,表达欲强但无话可说,幽默风趣,但虚假苍白。最后,人们不再是有生命力的人,而是终日沉浸在消费之中,文化人格的堕落势必发生。正因为此,清醒的人们提出了严重警告: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人文精神的丧失。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业得到空前繁荣和发达;在商业对人们的需要进行不断开发与满足中,人们的生活由生存发展到享受,由温饱发展到追求享乐。物质的过分追求,必然导致精神的失落,导致物质对人的异化。而青年作为“新人类”或“新新人类”,在其制造的青年文化上表现出反叛性,但在消费上表现出“领潮”与“渲泄”的非理性消费。这种行为容易导致把本已消极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推向极端,即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从而在物欲的满足中钝化了青年精神的锐性,对青年精神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并有可能导致青年精神的溃败,这一点,上文已从五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拯救青年精神便成为思想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青年精神是青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青年文化是其体现和现象。现实中的青年往往追求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把消费奉为生活的目的,享乐当成生命的本真,在欲求的追逐与满足中,青年文化必定沉沦,相应地青年精神也因推动载体而溃败。
但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实为青年素质的竞争,而青年精神的状况如何,将决定未来国家的国民精神和主流精神的积极因素。因此,关心祖国未来,必须关心青年的精神,相应地,要振兴中华,富民强国,拯救青年精神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和途径。因为没有青年精神,就没有真正的青年,我们对未来的信念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根基。
那么,如何拯救青年精神呢?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青年文化的沦落和青年精神和溃败在于青年消费的偏激,从而过着一种过分享乐的生活。因此,本着治病治根的原则,拯求青年精神宜从引导消费入手。可以这样说,指导青年的消费,就是拯救未来。
为了使青年摆脱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带来的享乐思想,也许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做出种种合理构想让当代青年接受,但这毕竟是不明智的,也不科学的。消费主义已被人们接受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生活又有着明显的惯性,用新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引导消费,必然会遇到一个能否接受的问题。在一个开放性社会中进行生活方式的选择,人居于相当主动的地位,如不从根本上改变其消费观念,他就很难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青年则更是如此。因此指导消费应由改变消费观念开始,从观念上引导生活,使生活方式进入理性化时代,从而拯救青年精神。
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当是,仅将维持人的生命继而为人的发展——以人格健全和精神完美为核心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日益优越的条件作为消费的意义。以消费行为标志人的地位、身份、财富等等只能是一种奢望,并使人走入消费主义的误区,进而沦陷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青年的消费要真正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而较少受感情的驱使。这样,才可以拒绝传媒的蛊惑,可以准确地认识我们的国情和自己的消费能力,才可以使消费由情绪型转向效益型、发展型,在食物、住房、衣物、学习费用、文化娱乐,家庭耐用品,人际往来,赡养支出等方面比例适当,规划合理,使消费结构趋于有序化,科学化。青年尤其应当注意消费中的智力投资,这方能保证青年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运用智慧与判断力去规划日常生活,其关键在于学会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欲求。青年的欲求的增长既迅速又无序,主次难分,真伪莫辨,对之必须加强监督,否则,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人欲求,最终会毁灭文明的人类。
对青年的消费指导,可以通过教师、工会,党团组织等组织实施。但媒体对此负有更重大的责任。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有理由相信青年的生活方式会更加科学、合理、文明、多彩,他们也将日益充分展现青年精神的魅力和巨大作用,从而推动时代向新的高度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