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进小学课堂的负面影响及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影响论文,计算器论文,对策论文,课堂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行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来看,计算器进入课堂教学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使用计算器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另一方面,借助计算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复杂的、更为现实的应用问题。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计算器的引入对减轻学生负担,缓解学生对计算的恐惧心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严格控制,合理安排,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大大下降,计算器的引入就会对学生计算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计算器进入小学课堂的负面影响
(一)提前使用计算器,计算法则掌握不牢固
在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历来都不是难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就会比较熟练。计算器的使用往往是安排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之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大都安排在第七册中。但由于计算器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常用运算工具,现在又成为一种学习工具,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已在教师教学前,就能正确操作,往往提前就把计算器带入课堂。目前,在二、三年级就有许多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笔算题目,教师又不能对学生计算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淡忘。小学六年级学生竟不能背诵乘法表,“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
(二)随时滥用计算器,导致计算能力下降
教材中已对计算器的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恰当的编排,并作适当限制。但个别教师并未认识到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忽视对学生笔算的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会操作计算器后,往往对要求笔算的题目,私下却偷偷用计算器来完成。这势必将阻碍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合理的计算心智得不到加强。由于计算器的滥用,学生口算能力下降,笔算速度减慢,也不能灵活、合理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算。大多数学生都随身携带着计算器,在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计算,他们都用计算器代劳了,学生的计算惰性越来越严重。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大多数学生的口算和估算除了在课堂上能练一练以外,平时根本得不到训练,又因考试时也允许使用计算器,就连试卷上的口算题学生们都是靠计算器操作完成的,谁还管算法多样化,谁还愿意去想怎样运算更简便。小学六年级部分学生几乎把整数四则、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忘得一干二净,一旦离开计算器,这部分学生的计算简直是寸步难行。大部分学生离开计算器后,口算、估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大打折扣。现在很多学生口算、心算、笔算的习惯和能力都很差,两位数以上的加、减法很少有不用计算器的。甚至有部分学生连“10÷0.1”之类答案一目了然的运算也习惯借助于计算器。这种惰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拓展,阻碍了其潜能的进一步开发。除了计算能力,其他如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抽象理解、空间想象等能力的拓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过于依赖计算器,影响学生演算习惯
计算器引入课堂教学后,发现学生计算习惯也多少受到影响。学生在笔算时,大多数算草写得乱七八糟,有的同学连正式的演算本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随便一张废纸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经常出错。
同时,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再加上教材上也淡化了对计算器的使用后产生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要求。更有甚者,知道自己无把握保证全部正确,就依赖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二、克服计算器负面影响的教学对策
由于计算器在教学中的出现,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已有所下降。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良反应,我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教学对策。
(一)适时引入,恰当选择使用时机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了不影响学生对笔算法则的掌握,教师必须选择好引入计算器的恰当时机。第二,教师不能因计算器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而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加大笔算、口算的训练力度,使其能熟练掌握计算法则的具体运用。第三,教师要严格控制。在未教学计算器的使用前,不应准许学生把计算器带入课堂;在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计算器由教师统一管理,严格按教材要求,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时发放,并随时监督学生作业过程,避免学生滥用。
(二)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分析,发现计算习惯、书写习惯不良所造成的错误占整个计算错误的80%以上周此,教师首先就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入手,注意近似数字“0”与“6”、“1”与“7”等的区别,小数点、分数线要书写明显,横式、竖式、梯等式格式要求规范。第二,抄题、读题要细心。第三,写算草要认真,计算时也应遵循计算法则,对齐数位,对学生使用的算草本也要定期进行评比。
(三)灵活变通,降低对计算的恐惧心理
学生往往因计算的单调,数字的繁琐,而对计算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萌生偷用计算器的念头。如果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就会消除恐惧,喜欢计算。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1)专项大数目计算器计算训练,让他们感受到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2)坚持口算、心算的常规训练,让他们感到基本计算中计算器操作慢。(3)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直觉,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4×25、8×125、2π至9π的值等。(4)加强简便运算训练,提高学生对运算的整体把握能力,促使其充分运用已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合理改变运算顺序,使运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正确,感受到人脑思维的灵活与快捷。
(四)教会验算,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这就需要教师培养他们的验算兴趣,教给他们一些简便的验算方法。如多位数乘法,可先检验积的尾数,再进一步根据被乘数与乘数的位数来确定积的位数。小数乘法可先看小数点的定位。不论是什么运算,都可采用粗略的估算加以验算。长期训练,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及时发现低级的错误。
在此,并非说我们要否定计算器在学习中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都习惯使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但对小学生而言,还是应强调必要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与数学的其他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器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掌握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的基本方法。实际上,学习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的意义远不只是计算本身。因此,使用计算器要有一定的度,会用、能用,在处理复杂的机械运算时使用即可,毕竟使用计算器也是机械的,无需过多的训练。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配备一些习题,不使用计算器加以训练。等到学生对概念、公式、法则能熟练应用,准确性有保障后,思维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时,再使用计算器。把计算器当作学习的辅助工具,从而把学生从运算中解放出来,减轻学生过多的机械性的计算负担,把精力投入到其他问题的学习中去。
通过以上教学对策的采用,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起定能正确计算的信心,行为上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只要正确把握计算器使用的时机,就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