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联系生活,引导体验
数学学习内容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处处存在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厘米和米”一课,学习“厘米”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尺子”,对于“厘米”单位的大小比较熟悉,教学时只要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可学“米”的长度时,由于生活中经验积累的很少,学习时遇到了困难,这时“体验”便成了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时,老师带领学生上操场分小组自己亲手利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跑道上量一量、走一走、跑一跑5米、10米、20米、100米的实际长度,测一测走几步大约是一米?开展谁是“火眼金睛”(目测五米、十米等后再用卷尺量,比比谁测得最准确)等活动。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二、实践操作,经历体验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个体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强调实践,这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例如在“千克的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大量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称一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亲自称出1千克重的盐、苹果、洗衣粉等物品,把抽象的重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1千克的重量观念。让学生“数一数”。在称出1千克苹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1千克苹果的个数,从同一物品一定重量的不同数量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重量单位的认识。让学生“掂一掂”。通过亲自动手掂1千克的苹果、盐等物品,用肌肉有意识的感觉体验1千克的实际重量,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重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同时为学生形成牢固的重量单位观念提供直观、具体的支柱。四是让学生“找一找”。感知1千克的重量之后,让学生从三个外型一样重量各异的盒子中,不用秤称,只用手掂,找出1千克的盒子。有了这些直接的体验,学生对千克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和牢固。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有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后,开展一个“寻找千克”的活动,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在校园或家中,在商店或菜场上,寻找哪些东西重约1千克,在下节课上交流,并说说寻找过程的感受。这样的实践,使学生既体验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各两个;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组为单位,共同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由于学生已学过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看哪个小组的推导方法最多。全班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投入到学习中。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每个小组都拿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展示的过程中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是为了人的活动。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论文作者:吕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重量论文; 自己的论文; 梯形论文; 单位论文; 生活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