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索急诊时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大型医院急诊内科近两年内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组个33人,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一组组为实验组,然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该组患者进行护理与抢救;观察组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方法对其患者进行护理与抢救,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抢救情况与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各项相关时间数据,如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采血时间等都要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复发率和再次治疗率分别为5.8%和8.7%,对照组分别为23.4%和29.3%,且差异符合统计学P<0.05的要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并且减少复发,值得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应用
急诊内科是医院当中的重要科室,在该科室工作的医护人员常常要与时间赛跑,挽救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急性心肌梗死是该科室最常见的一种重症急症,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迅速、致死率高的几大特点,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发生急性阻塞,然后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部分心肌坏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对闭塞的血管进行及时的疏通,恢复其心脏供血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手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用的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濒死的心肌恢复功能,越能使病人康复后避免病情的再次复发。而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与治疗中,除了主治医生要有高超的技术之外。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抢救与治疗的工作中应用全程优化护理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急诊内科2年内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②发病至入院时间间隔不超过12h;③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④所有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3,年龄40-75岁,平均(59.6±10.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间隔0.5-10h,平均(3.3±1.5)h;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3,年龄40-78岁,平均(57.9±10.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间隔0.6-9h,平均(3.2±1.4)h,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均采取急诊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医生对其迅速评估病情,护士对其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术前准备并将患者送入手术室。
1.2.2全程优化护理
(1)接诊及病情评估的优化护理。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制度,120急救车护送患者来院后要直接送至抢救室,对于通过急诊就诊患者,则要在急诊评估后立即送入抢救室,护理人员接诊患者后要一边询问、一边评估,并做好分诊。告知患者绝对卧床,禁止活动,尽快安排床位,做好心电监护、吸氧、抢救仪器等准备。
(2)抢救流程的优化护理。患者进入抢救室后2min内给予吸氧、3min内给予血压、血氧监测,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给予血常规、心肌酶、凝血功能等检查。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及时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初步识别,汇报给医生,如需采取介入手术治疗,则在医生初步诊断后立刻电话通知介入科会诊,并迅速启动导管室系统。
(3)心理干预优化护理。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让其了解自身疾病情况,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4)转运交接的优化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严格遵守转运交接制度,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做出下一步治疗方案,需要行介入手术者,护理人员立即与介入科联系,相关人员5min内到达抢救室进行会诊,做好术前谈话,护理人员则要完善术前准备,认真填写转运交接单。
1.3观察指标
(1)急救效率。统计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完成时间、急救总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2)满意度。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统计两组患者院内复发及再次介入治疗情况。
1.4数据处理方法
用(χ-±s)表示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表示满意度、复发率等计数资料,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救效率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度73.5%,观察组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复发及再次介入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5.9%,再次介入治疗发生率8.8%,对照组分别为23.5%和29.4%,观察组的复发率和再次介入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具有很强的突然性,并且病情发展十分迅速,致死率大,如果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在发病不到6小时的时间内患者就会因心肌细胞的大量死亡而失去生命。及时疏通患者阻塞的血管,使其心肌供血恢复正常,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数量是抢救此类病人的关键。因此在病人发病的6小时内是最佳的治疗时期,在这段时间内采取有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治疗可以大大的提高抢救与治疗的成功率,增大病人的生存几率。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与抢救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在最短的时间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并用最快的速度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往往听从医生安排与指导参与到抢救的各个环节,是处于被动式的工作方式,因此浪费了不少抢救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容易错过病人的最佳救治时期,不能及时的进行抢救。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医疗护理管理方式,通过该种模式的应用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护理工作更加的规范与细致,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明确分工,能够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大大节约了抢救前各环节所用的时间,是患者能够快速、顺利的进入到急救阶段,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全程优化护理模式还更加注重一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展开人性化关怀,在身体与心理全面面对病人进行护理,建立了和谐的医护关系。根据数据分析可知相比与常规的护理手段患者不仅复发率和再次治疗率大大降低,患者的满意程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所以该护理模式值得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欢,晁晶,齐翌婷,et al.浅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138-140.
[2]陈红娟,刘兰.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31):77-78.
[3]张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09):104-105.
论文作者:陈春玲, 申雨鑫 张忠杰,王淑艳,许传斌,孙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时间论文; 急诊论文; 全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肌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