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特征与思维教育创新研究_创造性思维论文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与思维教育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青少年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93/Z(2003)05-0106-06

人类知识创新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创新,其关键内容是理念重构。思维创新的孵化机制则深蕴于教育创新及其先导——学科创新与知识创新之中。深入研究思维创新的发生机制及青少年大脑心理发展之道,乃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创造性思维的大脑心理发展特点

人的知识增长可以是无止境的,但能力的发展则是有一定限度的。每个人的各种才能都有萌发期、“快速生长迸发”期及“高峰”阶段,还有大脑心理方面的阈值期及遗传规定性。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精神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赵红州发现,科学史上的重大成果,大多是科学家在25~45岁期间做出的,其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1](P223-225)有趣的是,这种峰值年龄以2~3岁/100年的速度与时俱增,这一方面反映了科学活动复杂程度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也表征了科学家完成职业准备(知识内化与素质强化)的周期进一步延长,说明创造力的孕育和释放均具有更高的阈值水平。这提示我们:开发培养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从其孕育积累阶段尽早实施,而不能在青少年进入“最佳创造年龄段”之后才去亡羊补牢、“雨后送伞”。

由表一可见,1000位杰出人才中,70%的人以直觉型意象思维方式为主;76%的人具有突出的想象力,坚毅顽强者接近80%,以思想探索为乐趣者占85%,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品格者占71%;在早期的经验定向和知识定位方面,81%的人拥有音乐艺术经验;58%的人具有哲学文化修养,具有自主探索(经验世界与知识天地)经历者占77%。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深切体会到:科学家在成年时期的思维水平,只能达到其青年时期所奠定的精神基础能够支撑的高度。[2](P4-5)这些统计结果提示:

(一)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善于在其青少年阶段的“文化敏感期”和大脑心理的“生长迸发期”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经验”与“知识结构”建设,从而为知性发展和理性创造奠定了深厚耐久和自愿自觉、自主自由的感性原动力 其中,由兴趣爱好产生好奇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乃是这种感性原动力的核心内容。这种感性原动力常常来自青少年对音乐、文学以及智力游戏的情景体验、移情想象和认知转换等过程。心理学上的“爱克森—多德斯定律”[3](P106-107)说明,在最佳区间,人的情感意向和旨趣动机越强烈,则所获得的知识成绩越显著。

表一 1000例杰出人才的心脑发展及思维特征(历史样本)调查统计

注:思维方式指解决重大问题或关键环节所体现的心理运作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动机转移,其重要条件包括家庭教育、审美经验、成就经验、知识素养和情趣性格意志品格等内外因素;[4](P75-78)其中,审美经验对于青少年从直接性、物质性兴趣向间接性、精神性兴趣过渡,使乐趣上升为情趣和志趣、使动机向内在需要和文化世界迁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定向功能。据刘玉华等调查,超常儿童及青少年在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和自我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5](P118-124)其中,62%的超常儿童与青少年喜欢音乐艺术。因此,音乐体验是孵化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情感认知之心理基础及感性原动力之一。

(二)兴趣广泛的认知建构,为自由想象、直觉灵感和哲理洞察力提供了鲜活丰厚的表象资源 深广丰富的表象资源和深厚浓烈的情趣意向,乃是催发自由想象、直觉灵感和哲理洞察力的决定性心理动力与精神基础。杰出人才多数具有哲理素养,这意味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拥有了更深广超前的理念坐标和时空平台。

青少年的概念发展能力大体分为定义性、关系性、表征性、机理性、意义性等五种形态,其演进特征依从体象动作性、形象感知性、具象模拟性、概象置换性和意象生成性等系列路线,由外在性、简单化向内在性、复杂化方向生长。其中,音乐体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经验性与逻辑性时间空间概念、自然与生命概念、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建构形成过程,发挥着深刻久远的模式化作用。因为,音乐世界蕴涵了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表象与心境以及超时空的形而上意义和物质运动的神妙法则。同时,音乐表象牵动了深广的体验和超时空的想象,遂使个体能够更深刻地建构和体验自我意识、宇宙意识、精神运动妙象和时空变化规律,从而对拓展人的概念世界及其判断能力、推理直觉水平具有更高的动力平台支撑作用。Bretherton等认为,儿童对心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认知与概念加工,源于早期的想象性游戏和艺术想象等活动;可以通过内心的表象转换过程来探索对象的意义、模拟对象的活动机制。[6](P225)

笔者的有关调查和实验提示,[7](P168-170)对问题空间的情景表征、概象体验和想象性尝试搜索等系列素质,是促进青少年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基础之一,尤其是对非良好定义的问题之解决、建构问题空间和运动时间模型、探索问题解决途径、尝试整体性多元化策略等认知发展及其模式建构,具有早期的奠基性、动力性和定向性作用。因为它们实质上影响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资源、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节),而“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元认知系统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对儿童的认知策略起定向、调控、整合与修正的作用”[2](P343)。杰出人物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超常的问题建构、因果推理、时空类比推理、演绎推理与直觉推理(可逆转换、互补变形、互动分析)等能力。

我国的青少年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命名赋义和可能性推理等思维素质与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持续而普遍的薄弱倾向。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他们缺少对问题的情景表征、概象体验、时空想象和多元推理能质;这既涉及到元认知之知识结构,还涉及到元认知之调节能力和体验能力。这提醒我们: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不能局限于狭窄的知识、技能层面,而要向青少年的感性塑造、知性建构和理性意识的整合统摄等深广目标推进;特别要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认知体验、道德体验,以高效激发想象、活化知识、锐化心智,发展多元性、全息性、创新性的意象思维能质。

(三)心身专注、忘我投入、长期聚焦、顽强追击的意志品格与行为取向,亦是培养练达创造性思维品质所不可或缺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创造性活动需要过滤大量的无关信息,需要动员大脑身心的全体能量,集中情知意精神力量和资源,聚焦于锁定的有限目标上,才会用高能量和全息优化性资源催化出创造性的灵感妙思来——犹如凸透镜会聚阳光,从而引起燃烧那样。[8](P7-8)特别需要指出,青少年体现于学习、人生和事业中的坚定意志,应当建立于志趣体验、智性想象、价值世界虚拟发见和伴生美感诗意、爱心妙趣、灵感直觉与自由自在之精神基础之上——它是自觉自愿、自主自动的结果,不是违逆主体内在情趣、愿望动机的外部强加物和被动性痛苦性的行为取向。所以,更重要的是激发引导他们的情感动力和定向能力,使之建构起耐久深广和动力性的感性素质,由此推动知性和理性的层级性发展、整合练达情知意品格,从内在创造走向外在创造的新天地!

二 面向知识创新的思维教育创新内容

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都会激起国人内心复杂的感叹与深思。诺贝尔奖不但是对人类知识创新最高水平之认可,更是对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开化之功的教育事业顶级水平的最高评价。我们应当从杰出人才之情知意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建构方面,获得关于思维教育创新的丰富启示。

(一)知识创新的内功修炼

纵观百年诺贝尔奖提示我们:如果一个科学家缺少强劲的内功和深厚的积累,即便选择了时髦的热门领域与重大主题,也不可能有重大发现;即便获得了充足的经费、一流实验设施、完备的文献信息和先进的体制文化条件,也仍然无法弥补其羼弱的内功。笔者认为,我国的知识分子缺少下列关键性的内功(素质能力)修养:

1 三位一体的哲学、美学、科学思想个性体系 这是认知自我与世界、构建假说与理论、解释已知和预见未知等科学理性活动的精神意识元坐标。当代的知识工作者缺少个性化的认识论、审美坐标和实践论法则;很多人所学狭窄,成为知识的操作者或诠释者。尽管学历高、外语好、专业知识精深、实验技术先进,却无益于科学猜想或理论假说之孕生。

2 想象力水平 多数人对科学研究缺乏如痴如醉的爱趣,脑袋空空(提不出问题与假说),按书本或别人的模式来做研究、搞实验,从理论到技术鲜有独创或建树。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时期的审美教育或缺如、或扭曲为技能训练;哲学教育成为教条,思想轨道被古人、他人、名家所主宰。从而造成感性单薄、知识机械化、思想不自由、想象力之心鸟难以借力振翅高飞等情形。

3 知识经验的深广贯通能力 不少人的知识经验结构单一,导致概念视域偏狭、表象结构窄促、思维状态单调滞化、推理时空局限、想象天地窄小。知识交叉与整合,已构成知识生长点、科学突破口之崭新动力源。所以,我国亟需培养知识经验深广贯通的通才并努力推进大素质教育。

4 人格行为的立体高远境界 不少人具有功利化倾向,诸如浮躁浅泛、剽窃做假、重理轻文、重智轻德、重应用轻基础……凡此种种,相当普遍。它们不但殆害社会,同时也殆误了主体自身的事业与人格发展,对知识进步与人类文明不啻是亵渎!

综上所述,知识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有机过程,需要各方孜孜孕育、诚敬恭行、扎实推进。为此,我们不能以功利性思想来亡羊补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总结百年诺奖零记录之深层原因,分别练好各方面的内功与外功,从源头上养足底气、修炼精舍、聚定心机,使复合性知识与经验支撑起发达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并升达至“哲学、美学、科学”三位一体的大境界——从内在的峰巅走向外在的峰巅!修炼上述四大内功,应当成为我国科技与教育创新的源头基础性工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

(二)学科创新——贯通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的思想阶梯

体现个性特色和知识资源整合优势的学科建设,不但成为学术创新的思想操作平台,而且是青少年新思维新人格的孵化器,又会成为教材更新、教法创新和知识进步的支撑架与生长点。所以,学科创新是大学教育与研究创新的核心内容,贯通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的思想阶梯。

1 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与目标

(1)体现当代知识发展趋势,紧扣前沿领域及其孕含突现的复杂性共扼性主题,坚持以基础性理论研究支撑和推动应用学科及教学实践,把交叉学科的新知识注入教师与学生的心田;

(2)选择国内外十分薄弱或尚未成形、正在孕育中的新兴学科,优化重构相应的科学与人文课程,打造科学与人文相通的知识教育平台及人才精神平台;

(3)以始创性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心,以突破现有知识、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同为学术目标,以知识创新带动教育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成长为应用目标。

2 知识与教育创新——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

在知识经济新时代,个人与国家的综合性创造力及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大脑。人的大脑心理及其潜能开发、文化提升和价值转化,又主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之。教育从而成为生产新知识、新观念、新人格、新能力和新行为的文化“母体”,成为知识经济生产力的高级“加工厂”。因而,建设一流大学已成为中国不少大学全力追求的世纪新目标。

然而,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大学的核心功能是锻造人的意象思维、塑造理性并整合高级感性(美感爱心、道德感良心、理智感平心和灵感慧心)、孵化启导创造性精神能质;它不同于中小学对青少年的感性知性塑造、表象概象思维建构、体验想象推理能力之滋育。笔者认为,大学的功能是创造新知识、新人格、新思维并使之社会化的系列价值产品,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即在于其学术标志:学科创新、知识创新、一流教授。由于学科框架既是专家学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思想操作平台,也是体现教育创新、传播新知、化育新思维的“知识脚手架”,因而学科创新是知识创新、产生一流教授和一流学生的时空坐标和心智动力平台。例如,密立根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创立实验物理学这门新兴交叉性前沿学科,打破了剑桥大学对该学科的独家垄断地位。他带领同事创建实验室、开展前沿领域的基本电荷与光电效应实验研究,并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他的学生中又有多人先后获得该奖。这样,使名不见经传的加州理工学院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培养出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以学科创新推动知识创新和一流人才问世的范例。惟有具备了学科创新、知识创新和一流教授这个前因,才会有一流学生问世这个后果。

返观国内的高校,学科老化、单一狭窄,缺少交叉和贯通整合的平台,从而制约了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囿于旧框架而不能自拔,又怎能实现新坐标方位上的知识创新呢?我们习惯于拿来主义,把别人、前人的学科框架直接搬用而不思变通!既然无法创造新知识,则其教授水平、教学内容和培养的学生便相应地“水落船低”了,更谈不到对一流人才和生源的吸引力、对社会的知识技术与思想库贡献了。

3 大中小学的学科创新

大中小学应当强化或创设下列学科,以学科与教材的知识更新来传播更具前沿性、交叉性、深广性和生命力的新知识新文化,以此来激发青少年的新体验、新思维,建构他们的新人格新行为,借此打造青少年之源头基础性创造素质。

(1)小学课程注重感性塑造与表象建构内容,添加诸如《体验》《观察》与《想象》等综合性新学科,以审美情境激发好奇心,同情心,观察力和想象力,减少超前的机械式知识灌输与刻板的技能训练,在其纯真的内心及时播下美感爱心和情趣诗意之种。

(2)中学学科侧重知性塑造与概象建构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有机添加《思维教育》新学科内容,诸如《科学思维故事》与《审美思维故事》等,在《语文》《音乐》《科学》课程中穿插有关科学知识与人文体验互动互补的事例,培养中学生情知交融的概象思维素质和想象推理能力,促进其联络皮层的深广扩展与功能完善。

(3)大学课程强化理性塑造与意象建构内容,创设《科学审美心理》《人文理性之科学原理》《情感逻辑》《心身科学》《心理哲学》,更新优化《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课程,借助哲学(指向理性思维)、艺术(指向情感体验)和科学(指向规律逻辑认知)的同步革新与优化匹配,来促进大学生的感觉皮层、联络皮层和前额叶新皮层之结构互联扩展和功能完善成熟。人的个性心理在30岁左右才进入成熟阶段,因此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意象体验和理性思维素质,它们是个性主体形成新人格、新思维、新观念与新行为的心理基础与内在动力。

(三)教育创新——打造思维心理的三大素质平台

知识创新和学科创新,是教育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与培育优秀人才的核心内容。在此,笔者拟以青少年思维心理发展的三大素质平台为中心,探讨如何借助表象概象意象世界之三级建构,来打造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教育创新问题。

1 意象思维的概念及其意义 学术界一直把概念与表象作为人类思维之心理表征形式,忽略了对表象与初级概念的耦合性加工产物——概象之界定与把握,更未在一级抽象基础上将思维的二级抽象产物(意象形式)加以洞悉与揭示,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目标滞留于纯表象(形象思维)或纯概念(抽象思维)的两极天地,缺少对二者的互动整合及其机制意义分析,常常使两者处于对立状态。概要说来,意象既是对感性表象、知性概象的完形重整形式,也是对思维主体的情知意等心境动机与价值理念的全息融合结果,从而产生对主客观本质力量的全新表征图式与超时空的内部世界模型,体现了人类对表象世界、经验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质性把握与创造性认识水平。

2 概象加工与意象生成的心理学本质及其大脑活动特征 从大脑的纵向结构功能轴系观之,枕颞顶叶的初级皮层负责表象加工,联合皮层则负责对相关表象及其属性名称等概念符号进行匹配性加工(即属于初级抽象的概象加工),前额叶统合主体理念、客体表象和主客体概象,做出战略性、前瞻性和超越性的意象化时空图示。因此,概象加工发生于感觉中枢的联络皮层,实质上既是对视觉、听觉、体感觉和运动觉的多元表象之整合完形过程,又是使整体表象同相应概念符号发生链接、形成初级抽象认识的融通活化方式;这种方式对人的文化体验、智性想象和高阶抽象推理等创造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动力价值。意象思维以前额叶为核心中枢,发出双向性互动性投射,构成与感性世界、知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全息贯通及能动调控的格局。在此,美感爱心、道德感良心、灵感慧心和理智感“平心”等高级感性力量,经意象整合与时空转换之后,融通嬗变为相应的审美意识、伦理意识、创造意识和哲理意识。

3 青少年大脑心理发展特征与打造思维心理三大素质平台 从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生物学特点来看,10岁左右枕颞叶的皮层神经元基本完成了髓鞘化;11~17岁阶段完成了大脑联络皮层的神经髓鞘化,18~26岁完成大脑前额叶新皮质的神经髓鞘化。笔者将10岁段(少年初期)人的认知方式概括为表象加工、书面语言内化、概象语言初生、抽象性记忆及时空概念逐步强化等系列内容。总之,这是建立概象思维并贯通表象思维的一个关键阶段。17岁处于少年成熟期及青年初期阶段,其前额叶的生理性发育成熟,心理性发育趋于丰富、敏感和活跃,是操用概象思维、整合逻辑性加工与想象性加工内容和建构初级意象世界的一个关键阶段;24岁则是青年中期和创造性最佳年龄段始发期,其思维特征是建构了初步完整的意象世界,形成了初步协调的美感、道德感、灵感、理智感及其价值意识系统,在不断深化经验、扩展知识和完善个性的过程中开始孕生深广的爱心、神妙的灵感和理智性道德性理想境界,化合释放创造性思维意识流。

因此,青少年的创造性教育工作要以他们的大脑心理发展演进特征及内容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和人文情怀来打造他们的思维心理之三大素质平台:

(1)观念(意象)发射平台。“观念是精神原子弹”,因为观念是思想的网结、理论的坐标和意识活动的经纬,是理性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便成为思想创新的第一平台;具核心影响力的意象即是观念。那么,新观念又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是有感而发、厚积薄发的内在结果和高级意识加工的必然产物:即在四位一体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灵感”之统觉通感状态下奔涌突现的新理识、新判断、新视角。于是,这四位一体的高级统觉与文化通感状态便成了观念的“发射平台”;其文化内容主要由审美鉴识、哲学理识和伦理宗教性悟识构成。

对于青少年而言,打造观念与意象之发射平台,乃是他们建构表象平台和概象平台的最终结果,也是从小学、中学步入大学之后所应承担的精神建构之顶级内容。在这方面,既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学科与课程改革,也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面进行哲学文化之教育创新,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意识强化与学习创新。

(2)概象生成平台。概象活动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平台和上下行联系的桥梁。概象的生成方式以想象和推理为主。其中,想象是体验、认知与思维活动的“火箭推进器”,推理活动则是“内宇宙轨道”和动力控制台。

然而,“我们的教育几乎都是以演绎的面孔出现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无不如此。……而突破性、开拓性和原创性的创造不可能诞生于逻辑的襁褓中。”[9]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来说,培养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同样重要,还要加强想象性的类比与关系推理、直觉加工之能力训练;教师要创设情境,拓展思维时空,激发青少年自由灵动的丰富想象,并使之与逻辑思维有机互动互补,形成情理交融的概象思维品质。

(3)表象化合平台。思想创新不但需要观念刷新和概象更新,还需要表象活化与组构革新。为什么?因为知识本质上是一种陌生的异己力量,惟有与经验化合后才能成为个性主体鲜活丰厚的有机力量;否则,缺少情趣投入和全身心体验的知识,只会成为思想的桎梏、情知意的“分离剂”。

尤其对于初入文化世界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感性皮质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作为知性载体的联络皮质和作为理性载体的前额叶新皮质尚未成熟。因此,他们对过多的知识及理性内容缺乏理解力和内化同构能力。如果执意跳过感性平台而直入知识平台与理性平台,则会造成机械学习、知识奴性、情知意分家、人格行为解离等众多消极结果,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个性行为成熟水平。因此,以审美体验来深广激发与定向引导青少年的情感活动,建构丰富的表象天地,这对于他们形成爱好、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及建立以情趣美感为坐标的个人情感行为调节动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源头基础性定向作用和动力价值。我们千万不能在青少年的心灵起飞时用“黄金”(知识)绳系束缚了他们自由遨翔的生机活力!

思维创新是事关个人、群体、民族和国家未来命运的核心因素。只要我们以知识创新,学科创新和教学创新来为青少年的大脑心理发展提供人文化、科学化和哲理化的强劲动力,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必然会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标签:;  ;  ;  ;  ;  ;  ;  ;  ;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特征与思维教育创新研究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