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后期日常能力自评与操作水平的横断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期论文,自评论文,成人论文,日常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02)-02-0023-05
1 引言
日常能力(everyday competence)指的是个体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有关成人后期日常能力的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1]。增进和维持成人后期个体的日常能力,对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以及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成人后期所要完成的日常活动纷繁多样,研究者不可能考察个体在每一种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而只能选取那些对其生存的重要程度相对较大或使用频次相对较多的活动项目作为探究的内容。Willis[2]认为,对成人后期个体生活意义较大的日常能力主要体现在做饭、吃药、理财、购物、交通、打电话和家务七项活动之上。这个观点被许多研究者所采纳。当然,研究者也会根据被试群体所处的时代或文化特点对个别活动项目进行调整[3]。例如,打电话能力对电话普及率很低的地区便没有多大的生活意义。
创制与改进评估成人后期日常能力的方法一直备受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年龄老化,成人后期个体在体能和精力上有很大局限,研究者不宜给他们提供完成时间长和难度过大的任务。鉴于此,采用简使快捷的自我报告法与纸笔操作法成为研究的主流[1,3]。自我报告法一般是对每一活动领域(如做饭、吃药)编制一个问题,要求被试直接回答其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或借他人帮助完成该领域的活动。然而,这种方法因无法避免被试的主观偏向以及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而经常招致非议[1]。以客观操作为基础的评估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纳[3]。考虑到成人后期个体的身体状况以及数据搜集的便捷,这类方法大多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该测验一般给被试呈现一些图形、表格或文字材料,如用品说明书、保险单等,编写一定数量的题目来考察被试对这些材料的内容能否准确理解与恰当运用。Willis和Marsiske[4]编制的日常问题测验(Everyday Problems Test)是直接指向成人后期日常能力的评价量表,也是最受该领域研究者推崇或借鉴的研究工具之一。然而,自我报告与纸笔操作两种方法究竟存在怎样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仍是有待探讨的问题[1]。
在研究表明[1,5,6],日常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轨迹随评估方法及活动任务的变化而不同,并且性别、生理、文化和生活条件等因素也会对发展模式带来影响。日常能力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文化特异性[2],虽则一部分中国研究者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成果[7~9],但关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成人后期日常能力评估方法及发展特点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力度仍相当薄弱与欠缺。因此,本研究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考察自我报告法与纸笔操作法在评估成人后期日常能力上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并分别依照两种评估法探究中国成人后期个体日常能力的发展特征。
2 方法
2.1 被试
来自北京与天津两地,年龄范围在55~74岁的被试参加了测查。共有233名,男109名,女124名。其中55~59岁组30名(男11,女19),60~64岁组87名(男35,女52),65~69岁组68名(男39,女29),70~74岁组48名(男24,女24)。
2.2 工具与评分方法
在参照日常问题测验[4]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编制出成人后期日常能力测验。经过小范围(30人)的反复试制,该测验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重测信度为0.89。测验共涉及到成人后期个体独立生活所需的七项工具性日常活动,即做饭、吃药、家务、购物、邮寄、理财和辨认方向。对每一项日常活动均从两个维度进行评估。
维度一:基于纸笔操作的日常能力(以下简称操作水平)。对各项日常活动安排若干个测试题,要求被试书面给出正确答案,如提供一张印有服用说明的药品标签作为刺激,请被试仔细阅读标签后,回答一盒药片最多可服用多少天等问题。每一项活动的操作能力得分范围为0~8分。将七项活动上的操作水平得分相加,作为操作水平总分。
维度二:自我报告的日常能力(以下简称自评水平)。要求被试在三点量表上对自己完成各项日常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如问“你能给自己做一顿饭吗”(A.能,不需要任何人帮助;B.在有人帮助的条件下能;C.完全不能)。选A记3分,B记2分,C记1分。将七项活动上的自评水平得分相加,作为自评水平总分。
运用背景问卷获得有关被试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一般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2.3 测试方式
运用团体测试方式。将被试分别集中在北京与天津两地学校的教室中,发放测验及问卷由被试作答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评水平与操作水平的相关及差异
将成人后期日常能力测验中各项活动上的操作水平得分与相应活动上的自评水平得分求相关,并将操作水平总分与自评水平总分求相关,结果见表1。
表1 操作水平与自评水平的相关分析
做饭
吃药 家务 购物 邮寄 理财 辨认方向 总分
0.168* 0.111 0.082 0.111 0.338*** 0.374*** 0.124 0.330***
注:*p<0.05,**p<0.01,***p<0.001。
从表1可见,在七个项目上,只有做饭、邮寄和理财三项上相关显著。操作水平总分与自评水平的总分也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两种评估方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然而,操作水平与自评水平的一致性只表现在总体趋向上,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显示,自我报告能够独立完成各项活动的人数比例与在客观操作中完成相应活动的人数比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前者均大于后者(见表2)。这说明相当多被试自我报告的能力与其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相符。结果还显示,随着活动项目的不同,自评水平与操作水平也会有较大的改变,如在自评完成的人数百分比中吃药项目最高,而操作完成的人数百分比中吃药项目居然最低。
表2 自评完成人数百分比与操作完成人数百分比
注:自评完成人数百分比指自我报告能够独立完成各项活动的人数百分比,操作完成人数百分比指操作测试中在各项活动上能够做对一半以上题目的人数百分比。这两种百分比的定义参照了Willis的研究[10]。
3.2 自评水平的年龄与性别效应
以自评水平总分为因变量,进行4(年龄)×2(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性别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3,175)=0.153,p>0.05],并且既没有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1,175)=0.005,p>0.05],也没有显著的年龄主效应[F(3,175)=1.472,p>0.05]。图1展示了自评水平随年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图1 自评水平的年龄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在自评水平上并不存在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各年龄组之间平均值的差异也不明显。四个年龄组自评能力总分的平均值都在20~21分之间,彼此间的差异还不到1分。因七项自评能力总分的满分为21,而各年龄组的平均分皆在20分以上,可见,自评水平存在很明显的天花板效应。
图2 不同年龄组在各项活动上的自评完成人数百分比
此外,以自我报告能够独立完成每项活动的人数百分比(自评完成人数百分比)为指标,考察在各个项目上自评能力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没有一个项目上的自评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值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见图2)。
从图2可看出,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且均未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以自评完成人数百分比为指标,考察各个项目上自评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只有做饭一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x[2]=14.15,p<0.001],女性自评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其他项目上性别差异均不明显。
3.3 操作水平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以操作水平总分为因变量,进行4(年龄)×2(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性别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3,222)=1.367,p>0.05],也没有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1,222)=0.704,p>0.05],而只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F(3,222)=3.775,p<0.05]。进一步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法对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70~74岁组的平均分显著低于55~59岁组和60~64岁组,其他年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分别以每项活动上的得分为因变量,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做饭、家务、邮寄和辨认方向四项活动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在其他三项活动上则未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
在做饭活动上,F(3,228)=2.911,p<0.05,采用SNK法(下同)进行多重比较显示,70~74岁组显著低于60~64岁组,其余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家务活动上,F(3,228)=3.905,p<0.05,多重比较显示,70~74岁组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组,其余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邮寄活动上,F(3,228)=3.157,p<0.05,多重比较显示,70~74岁组显著低于55~59岁组,其余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辨认方向上,F(3,228)=2.776,p<0.05,多重比较显示,70~74岁组显著低于55~59岁组,其余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图3 各项活动操作水平得分的年龄特征
图3显示,在大部分活动上表现出操作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尤其在70岁后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但在少数项目上(如吃药)并未出现这种趋势。
以每项活动上的得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在家务和购物两项活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家务上,女性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男性[t(228)=2.171,p<0.05];在购物上,女性的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男性[t(228)=2.194,p<0.05]。
4 讨论
操作水平与自评水平的相关分析显示,在两项能力的总分上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纸笔操作法与自我报告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被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依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表现的能力作出适宜的评价。国外研究[1,5]发现被试自我报告的日常能力与临床测定的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但是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接近。当然,两种评估方法的差异性也同样明显。相当多被试自我报告的能力与其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相等。Willis[10]发现,被试自我报告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的人数比例与在客观操作中完成相应任务的人数比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吃药、打电话和理财三项上的差距最大。与此相仿,本研究同样发现这种人数比例的差距在各项活动上均有体现,尤其在吃药项目上的差距最为悬殊。在各项活动上,都是自评能够独立完成的人数比例大幅度超过操作完成的人数比例。此种高估自己日常能力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研究中[1]。
关于两种方法在能力评估上的差异,本文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学家与普通人对日常能力具有不同的理解造成的。例如,在吃药项目上之所以自评能够独立完成的人数百分比最大(98.2%),在于被试认为吃药只是将药片直接放入口中吞下去这样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操作完成的人数百分比之所以反而最小(40.1%),在于心理学家[10]认为吃药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如理解药物说明(理解)、整合关于多种药品的信息(工作记忆)、长时期保持有关药物的信息(长时记忆)以及对剂量和服用时间进行计算(算术)等。被试高估自己日常能力的倾向,也是其维护自尊、追求社会赞许的动机导致的结果。
采用不同评估方法获得的工具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年龄特征模式存在很大的反差,操作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自评能力则既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也无显著的年龄差异。这一年龄特征模式的不一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种评估方法的差异性。
操作水平从70岁起才出现显著下降,而有研究[11]发现成人在传统智力测验上表现出的能力水平从40或者60岁便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成人后期个体在日常能力上减退缓慢的现象,说明了后天的日常生活经验对能力衰退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1,7]。
Fillenbaum[5]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表明,在七项活动任务中,总体上有20%至30%的老年人报告自己至少在一项任务上难以独立完成。本研究自我报告的结果与之非常接近,有79.9%的有效被试(在自我报告的题目上没有缺失值的被试)报告自己能独立完成所有任务,也就是说报告自己至少在一项任务上难以独立完成的人数比例为20.1%。
不同活动领域的日常能力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如在做饭、家务、邮寄和辨认方向上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在购物、理财和吃药上年龄差异并不明显。在其他研究[5,6]中也出现类似结果。这种差别一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项目所包含的认知成分存在差异,如购物、理财和吃药对算术能力的要求(如计算钱币的支出和赢余,服药的剂量或时间)相对其他各项更高一些;二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项目对个体独立生活的重要程度大小不一。
本研究也考察了性别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现自我报告的能力中只在做饭一项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自评水平高于男性;在操作水平中则在家务和购物两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是女性高于男性。相比而言,中国的女性比中国的男性承担着更多的做饭任务,做饭经验更丰富的女性自然容易比做饭经验少的男性认为自己的能力强。纸笔操作表明,不同性别的个体之间在做饭上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做饭经验少的男性实际能力并不太低。虽然中国女性做家务的时间要多于男性,但是她们并不认为自己做家务的能力会比男性强。有女性被试在调查中指出“男人不是不会做家务,而是不愿做家务”。纸笔操作的结果却表明,其实做家务时间多也会提高做家务的能力。中国成人后期女性购物的频次和精细程度均高于男性,在购物项目上表现出较高的操作水平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标签:项目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