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风险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我国是典型的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而国有银行通常无法按照资本最充分利用的方式配置资本(La Porta等,2002),这可能使得银行体系内往往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国有银行与政府这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虽可使其在商业化进程中转嫁金融风险,但却不能减少金融风险(王楚明,2006)。保障银行业安全对金融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障银行业安全的关键在于系统性风险的监控,这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反思。也正是因为2008年的这次危机,防范系统性风险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各国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维护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2009年,美国审计署(GAO)就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多份报告以及提供了多份证词,还就金融体系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提出了三方面的原因。欧盟审计院(ECA)对包括衍生品、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在内的资本市场的监管和风险的管理进行审计,就有关存款担保和资金需求方面提出建议。但尚无经验证据表明政府审计到底能否发挥监控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本文以我国16家A股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在回答政府审计能否监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政府审计功能作用发挥的路径。 二、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制度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促使全球金融监管规则不断改进,监管当局确立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新的金融监管模式(BCBS,2010)。由此,宏观审慎成为了各国监管的重点,而防范系统性风险被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的根本目的(Borio,2003)。我国在“十二五规划”、《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都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强调对银行资本、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等的审慎监管,增加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资本的额外要求,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见,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已然成为当前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重心。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政府审计应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而言,审计内容应涵盖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及审计调查,金融机构的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以及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促进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弥补制度缺陷,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还要从宏观或系统上揭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二)文献回顾 现有关于政府审计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政府审计发挥监控系统性风险功能作用的实现方式。刘志红(2011)提出,审计机关应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重新定位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在审计理念、监督视野、审计内容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蔡利等(2013)从审计方法创新的角度提出,应将连续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领域。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2015)则是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基于治理的视角探讨了政府审计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而现有研究仅是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政府审计能够监控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并且对于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作用路径缺乏相对一致的结论。 三、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政府审计的具体实践已然体现了监控系统性风险的功能。在GAO每隔两年就发布一次的“高风险领域清单”中,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一直被作为高风险项目。GAO曾就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金融市场的监管、系统性风险以及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监管情况等问题提出过重要措施或建议。GAO还从大型的和相互联系的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制度缺失、金融监管覆盖面以及金融监管适应性等方面分析了美国金融体系易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原因。GAO在系统性风险监控方面的经验为其他审计机关提供了借鉴。 我国审计机关对于银行体系的审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机构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关注的重点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和预算编报是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重点在于揭露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和管理漏洞以及薄弱环节;三是金融机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2014年,审计署对2名金融机构领导人员进行了审计,着重检查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防止权力的异化,滋生腐败;四是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2009年以来,政府审计连续开展重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跟踪审计,关注商业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和反映新增贷款信贷结构调整不到位、投放不均衡、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政府审计效能与系统性风险负相关,政府审计功能发挥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BIS,2008)对系统性风险监管强调的重点,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重点在于考察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效应。二是空间维度,重点在于监控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监管缺失,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维度之一(岳毅,2012)。国际上采用的监控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监管工具之一就是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如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充足率等(张晓朴,2010)。这种“系统重要性”体现为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Tarashev等,2009)。政府审计对这8家银行的审计,从经营管理的改善、风险监控的完善、治理结构的健全等,促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运行,就成为政府审计作用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着力点之一。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政府审计效能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程度正相关,政府审计功能发挥能够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 H3: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性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政府审计功能发挥能够通过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来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7~2014年A股上市银行为样本,最终得到有效观测值122个。政府审计相关信息来源于审计署网站“公告及解读”及“报告及解读”,即上市银行2008~2015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和2007~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银行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缺失数据则通过手工查阅上市银行年度报告进行补充完善。 系统重要性的评估应包括规模、可替代性和相互联系三个维度(IMF,BIS和FSB,2009),我国监管当局也通过“规模、关联度、不可替代性以及复杂性”四个指标来衡量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被审计的8家上市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信息披露银行包括这8家银行。我们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三家银行作为参照,以资产、负债规模作为“规模”的衡量指标,以存放同业款项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作为“关联度”的衡量指标,以员工数量作为“复杂性”的衡量指标,来考察其他5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各项指标中三家银行的最小值作为计算基准,从“规模”指标来看,以中国银行为标杆,总资产和总负债在5家银行中最低比例为18%,接近20%;从“关联度”指标来看,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标杆,最低比例接近10%;从“复杂性”指标来看,以中国银行为标杆,最低比例为11%。基于合理推断,这8家上市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影响力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因此,本文将其视作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代表。 2.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1)系统性风险的衡量 本文采用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来度量系统性风险。现主要衡量指标有边际期望损失(MES)和条件在险价值(CoVaR)两种。Acharya等(2010)基于期望损失(ES)模型率先提出了边际期望损失(MES)和系统期望损失(SES)两种方法;Adrian和Brunnermeier(2011)创造性地将条件在险价值(CoVaR)引入系统性风险研究。而对于我国市场,这两种方法都被广泛使用。范小云等(2011)比较了MES和CoVaR的差异,指出MES克服了CoVaR存在的问题,度量了门限值以外的所有损失,更能体现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因此,本文采用MES来衡量单个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 对MES的计算,首先要计算条件期望损失(ES),即由Acharya等(2010)的定义给出: 即,在市场收益率低于临界值C的条件下市场的期望收益率。在此基础上,又定义金融机构i的边际期望损失(MES)为机构i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边际贡献度,即对系统ES关于机构i的市场份额i求偏导数。所以: (2)金融稳健性的衡量 Sundararajan等(2002)从核心指标层(Core Set)和推荐指标层(Encouraged Set)构建了估计系统性风险的指标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这套包括“核心指标层”和“推荐指标层”的金融稳健指标(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被收录在“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里(IMF,2006),并成为IMF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IMF(2009)借鉴这套指标,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杠杆率、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场表现六个方面对监管银行和被监管银行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借鉴金融稳健指标的核心层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合成金融稳健指数(FSI),以此作为金融机构稳健程度的代理变量。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先对逆指标采取倒数形式进行正向化,并通过标准化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取特征根大于1为判断标准选取主成分因子,最后以得到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来衡量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综合得分越高说明稳健程度越高。各项指标定义如表1所示。 (3)政府审计效能的衡量 本文采用0或1的虚拟变量作为政府审计效能的代理变量。若上市银行接受了政府审计,则将审计实施介入的年度赋值为1,否则为0。如2015年公布的交通银行2013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其审计实施介入年度为2014年,审计结果公告年度为2015年。按此定义,将2014年赋值为1。因此本文的基本模型主要考察审计实施介入年度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滞后一期LGAU则指的是审计结果公告年度,政府审计功能作用对银行业系统风险的影响。 (4)模型设定 为检验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健性的影响,分别通过模型(1)和(2)来实现。 检验中介变量金融稳健性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通过模型(3)来实现。最后则是检验政府审计的直接作用,即检验金融稳健性发挥的是完全抑或部分中介效应。模型(3)和(4)中均观察1是否显著。 其中,假设3是通过模型(3)和(4)结合模型(1)分步回归来实现。各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性I_bank,等于(同业存放-存放同业)/总资产;国内经济金融环境Infla,按GDP平减指数衡量的年通货膨胀率;外资依赖度Cabgdp,等于经常账户余额/GDP;市场回报率Cmarr,采用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法下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综合年市场回报率;经营管理状况Operation,等于成本收入比;信贷风险Loan10,为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流动性Liquid,为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边际期望损失MES①的均值为0.034,最小值为0.007,最大值为0.073。政府审计效能GAU的均值为0.352,说明样本中有35.2%的观测值经过审计机关的审计。金融稳健指数FSI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891,说明各个银行间的异质性较强。资本充足率的均值为12.6%,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均值为9.837%,且标准差较大,说明其因为银行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不良贷款率的均值为0.012,贷款损失准备的均值为0.023,杠杆率的均值为17.47,存贷比的均值为0.700。 表2报告了分组检验结果。从表2可知,未审组的MES显著高于被审计组(P-Value<0.01),初步支持了我们的H1。我们未发现FSI在未审组和被审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滞后期来看,未审组的MES显著高于被审组,再次支持了H1;未审组的FSI显著低于被审组,为H2提供了初步证据。 (二)多元回归结果 1.政府审计功能发挥与系统性风险 从表3可知,GAU与MES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Value<0.01),说明政府审计功能发挥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H1得到验证。从滞后一期来看,LGAU与MES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Value<0.01),说明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具有滞后效应。以上结果表明,政府审计在介入实施年度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延伸至审计结果公告年度。政府审计的作用还表现在审计结果的落实与整改,因此功能发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银行间的传染性风险(I_bank)越高,银行系统性风险越大;外资依赖度(Cabgdp)与系统性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银行的成本收入比(Operation)与系统性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政府审计功能发挥与金融稳健性 从表4 Panel A可知,GAU与金融稳健指数FSI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H2未得到验证。从金融稳健指数的各项原始指标来看,GAU与资本充足率CAR、贷款损失准备LIP、贷款比例LOAS、总资产报酬率ROA、净利息收入比NITI以及每股收益EPS存在显著关系,说明政府审计已然关注到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场业绩等方面。从滞后一期来看,LGAU与FSI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Value<0.05)。说明政府审计对促进金融稳健运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滞后期,即审计结果公告年度。金融稳健指数的衡量主要是通过财务数据估计,财务指标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而政府审计的这种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滞后期。 3.金融稳健性与系统性风险 从表4的Panel B可知,金融稳健指数FSI与MES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Value<0.01),说明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金融稳健指数的各项原始指标来看,资本充足率CAR、核心资本充足率COCAR与MES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资本充足性对系统性风险有较好的预测性。贷款损失准备LLP、杠杆率LEV、存贷比LODE、每股收益EPS与MES存在显著关系,说明其对系统性风险有一定的预测力。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一致。 4.政府审计效能、金融稳健性与系统性风险 表5中模型(4)的回归结果表明,GAU与MES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Value<0.01),FSI与MES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Value<0.01),说明金融稳健性发挥的是部分中介效应。从滞后一期来看,LGAU、FSI均与MES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Value<0.01),再次证明了金融稳健性的中介变量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是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的一条有效路径。 从FSI的各项原始指标来看,这种中介变量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存贷比、贷款损失准备等方面。对于资本充足性等硬性监管指标,政府审计的作用发挥是有限的;而贷款损失准备LLP反映的资产质量的改善,这是现阶段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一项主要内容。 (三)稳健性检验 采用条件在险价值(CoVaR)来衡量系统性风险,对模型重新进行检验。研究结果与主模型一致,政府审计功能发挥有助于监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并且主要通过促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运行来实现的。 金融监管模式的变化,更加强调银行治理体系的完善。2010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强化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通过分组检验发现,该指引出台后,系统性风险显著降低,但并未发现金融机构稳健指数在指引出台前后的显著差异。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商业银行治理变量(董事会规模、独董比例、高管持股、高管薪酬),研究发现,GAU与系统性风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金融稳健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再次支持了研究假设。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银行业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作用路径。本文基于BIS(2008)提出的系统性风险监控的空间维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考察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是否是政府审计作用系统性风险监控的有效路径。本文在论述被审计的8家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的“系统重要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①政府审计功能发挥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且政府审计的这种功能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②政府审计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滞后期,即审计结果公告年度,并且,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资产质量和提升流动性来实现的;③促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是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的作用路径之一。现阶段,政府审计的功能作用则主要通过资产质量的改善来实现的。本文从经验研究的角度首次探讨了政府审计在监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中的作用,既为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也为政府审计功能发挥从微观传导到宏观寻找到了有效路径,这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①限于篇幅,未列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②本表报告格式是简化后的模型结果,每一行数据代表一个模型回归结果。 ③本表仅报告了自变量政府审计功能发挥GAU和金融稳健指数FSI的回归结果。X分别代表金融稳健指数和各项原始指标,每一行数据代表一个模型回归结果。标签:银行论文; 系统性风险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金融监管改革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