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渔业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改革开放,使我省渔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发展格局的建立,以大队和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被彻底打破。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以后,我省加快了改革步伐,养殖业普遍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自留滩、责任滩”政策;海洋捕捞把集体所有的船网工具折价下放,实行“以船核算”;并取消了水产品统派统购制度,实行价格随行就市,放开经营的政策。同时,大力推行和完善渔业股份合作制,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股份合作,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使渔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股份合作制已成为我省渔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经营形式。
渔业股份合作制的推行有效地解决了渔业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对于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我省渔业生产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现代化渔业生产要求渔业必须迅速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向现代渔业转化;二是向市场渔业转化。而且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股份合作制,其主体依然是农(渔)户,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经营盲目性大,显然与实现上述两个转化不相适应。突出地表现为:
一、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农(渔)户在走向变化莫测又很不完善的市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势单力薄,经济实力脆弱,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而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二是组织无序的渔户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并对未来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在生产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同上同下、大起大落,产品生产难以有效地转为商品生产;三是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交易方式陈旧落后,以致流通费用高,往往是高价购进生产资料,低价卖出产品,利益大量流失,经济效益低。
二、经营规模小与实现渔业现代化的矛盾。渔业现代化最本质问题在于推进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按照自然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创建高产、优质、低耗的渔业生产体系和合理、高效的渔业生态系统。但是,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渔业生产协作程度低、渔业社会化服务手段弱、渔业生产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据统计,目前全省有渔船5.2 万艘,但20马力以下的渔船有近3.9万艘,占总船数的75%; 有海水养殖劳力30万人,养殖面积90万亩,劳均3亩, 我国及我省目前每年每个渔业劳动力生产的水产品只有2吨,而日本是20吨,挪威是近百吨, 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金都十分有限。这种“小型”的生产规模,既不利于推进机械化和渔业新技术,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机制的培育和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最终也就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总之,与渔业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渔业投入高、风险大与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的矛盾。渔业与种植业相比是高效益的产业,但它更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其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远洋渔业不仅要有先进的设备,而且生产场所和市场均在国外,投入高,自身可控制力小,风险性大。近海渔业由于资源的衰退及渔需物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渔业投入逐年增加,产业风险日益加大。然而渔业的生产效益同二、三产业相比,却难以有效的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渔业是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二是渔业生产的品种和设备更新换代慢;三是与农产品类似,水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大,很容易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引起市场波动;同时,水产品消费以鲜活为主,难储藏,一旦满足一定范围的需要后,就容易发生局部过剩。
上述矛盾,实质在于渔业产业体系缺乏完整性、产业化水平低、相关产业不配套或配套不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行业之间利益关系不紧密、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能力。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上述矛盾将会不断加剧。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突破渔业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的模式,大力推行养、捕、加、流通一体化,贸、工、渔综合经营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
有效地引导渔业生产全面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是当前渔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行养、捕、加、销一体化经营,贸、工、渔综合开发的方式,使渔业生产及其相关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相当规模的综合经营的实体,从而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主要途径有:
一、不断壮大股份合作经济实体,努力提高渔业经营水平。壮大渔业股份合作经济实体,提高渔业经营水平,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股份合作经济实体的大小,决定着规模经营的水平。因此,必须鼓励和引导奖金、技术和滩涂、水面等生产要素逐步向有经营能力的单位或个人集中,不断扩大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
二、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是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前景,对某一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因此,在水产养殖上重点扶持河鳗、甲鱼、鲍鱼、海水网箱、吊养牡蛎、中华绒螯蟹、鳜鱼、对虾等名特优品种养殖,形成生产与服务相配套的基地。海洋捕捞要在大幅度地拓宽新领域开发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加工、运输等配套体系建没,使外海和远洋渔业得到稳定发展。加工业要突出抓好名优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开发营养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加工产品,上述发展重点,要根据资源状况,按照区域化经营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
三、培植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的带动力。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对带动水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我们计划先期以福建省水产养殖公司为依托,利用联营的沿海地县水产养殖公司,联结全省苗种场、养殖场,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设10个水产养殖基地,到2000年产值达70亿元的福建省水产养殖集团。以福建省远洋渔业公司为龙头,组建福建省远洋渔业集团,联合全省现有9 家经国家批准具有远洋资格的企业,建设4个国内外远洋渔业基地,年产值达26亿元。 以马尾海马饲料厂为龙头,组建饲料工业集团,联合全省大型饲料企业,形成生产能力和饲料品种与发展优高品种养殖相适应的集团化企业,以马尾联合冷冻和厦门调理食品为龙头,组建水产品加工集团。
四、创办渔业协会,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内容,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效地把产、供、销、贸易等多环节联系在一起,形成经济共同体。当前渔业生产急需解决的社会化服务问题,有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等渔业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和苗种、资金、技术、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渔业社会化服务涉及面广、社会性强,解决的办法是要创办各种渔业协会,通过创办协会,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依靠渔民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行业的自律性运行机制,形成协调和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行业性组织,这不仅有利于行业的自我保护,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五、建立健全利益机制,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以经济效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动力。因此,要按照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加工,生产与销售以及生产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要推行“公司+渔户”的模式,把企业与渔业生产基地结成经济共同体。实行这种形式,基地成为企业的车间型经营单位。公司按照市场需求制订生产计划,通过合同的方式,把公司与基地之间的利益关系确定下来。二是要利用股份合作制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生产与服务环节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化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推行“集团化”的生产模式,形成专业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供、销、贸一体化经营的各环节利益紧密结合的经济整体。
(三)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重点扶持,循序渐进。从我省渔业的生产情况来看,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因势利导,择优发展。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更要立足于本地的发展优势,分析潜在优势,选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突破口,因势利导地扩大资源优势效应。为此, 我省可依据225万亩可开发的浅海滩涂,有100 多万亩的江河湖泊以及拥有相当实力的外海、远洋渔船和设备,择定发展鳗鲡、甲鱼、中华绔螯蟹、锯缘青蟹、对虾、吊养牡蛎、海淡水网箱养鱼等名特优产品养殖和开发外海、远洋渔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循序渐进,辐射发展。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应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典型示范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二个品种或作业,制定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奖励措施,促进其向规模经营推进,并带动其他品种或作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水产养殖业应在认真总结养虾、养鳗的适度规模经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甲鱼、海水网箱、中华绒螯蟹等养殖品种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捕捞业应在巩固近海作业的同时,突出抓好扩大外海、远洋渔业的生产规模和配套经营。
三、增加投入,扶持发展。资金投入的多少,决定着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效益。近年来,我省利用股份合作制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优高养殖品种的开发,远洋渔业的发展难度大、资金投入多,仅依靠群众的力量很难有大的突破,更难达到规模效益。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及金融部门,对可能形成规模的名特优品种及外海、远洋渔业项目增加导向资金的投入,尽快使其上规模、出效益。
四、减轻税赋,促进发展。新税制出台后,渔业生产不仅征税的品种增多,而且税赋也明显的加重。沉重的税赋使名特优水产养殖的发展受到遏制,使海洋渔业面临着滑坡。为了扶持外海、远洋渔业和名特优养殖品种的发展,我们建议对外海和远洋渔业实施减半征收农业特产税;对名特优养殖品种的苗种免征特产税,对养成的成品减半征收特产税。同时,对实行产供销、贸工渔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应对其中间环节减半征收特产税和产品税,以鼓励生产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
五、搞活产权,加快发展。加快淡水水面、浅海、滩涂等产权制度改革,是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因此,要建立灵活的产权流转制度,允许国有和集体的养殖场、加工厂、渔业码头等以固定资产作为生产资料入股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合资、合作经营,进行产业开发;其次,可允许滩涂依法出租、拍卖、转让使用权,逐步实现滩涂适度向个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