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论文_刘洋

广西南宁市 530022

摘要:学校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浓郁多元文化校园氛围;调整民族文化类专业设置,对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丰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加强民族文化类师资培养,提升民族文化传承能力以及建设民族文化类实训基地,夯实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这五条具体实施路径来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学校全体土建类教师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提高实操能力,与师傅一道共同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并逐步实现教师向师傅的转变,真正的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新教育;基地建设;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基地承载,同时,也需要各方协同去努力完善。鼓励职业院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教学成果进入市场,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想要真正的提升自身竞争力,真正的把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成集展示、参观、教学一体的多功能展示基地

2015年3月起,我校实施民族工艺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展示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包括民族建筑文化、掐丝工艺艺术、民族服装设计三大展馆,集中展示我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建设成果。民族工艺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展示基地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以绿色、节能、环保、科技为特色,由校外兼职教师、校内专任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建造。在建设过程中,是学生进行真枪实干的教学工地;建成后是建筑设备安装、建筑电气安装等10个实训项目的永久性教学工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展示馆。实训内容丰富、涵盖专业广泛,在国内建筑类院校中属首创。

民族工艺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展示基地民族建筑文化展示馆主要展示国内外代表性古建筑模型。展馆内建筑模型展品是我校民族木构造建筑技艺传承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其中两座2米多高的广西木构筑民族建筑实体模型,容县真武阁模型和三江侗族鼓楼模型是标志性藏品。这两座藏品是在古构筑技艺大师李乃固师傅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参与,耗时4个多月完成。

可拆卸真武阁模型 可拆卸三江鼓楼模型

二、建成民族建筑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已建成一个由系列构筑物组成的民族建筑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开放式实训基地。民族建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系列构筑物包括:民族文化形象墙、真武楼阁、八桂文化石立柱、三江侗族风情凉亭、现代壮乡风格雕塑铭牌等广西特色民族文化构筑物。

民族文化形象墙 真武楼阁水上平台

三、课程融合,聘请技艺大师、能工巧匠,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聘请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公司高管、广西区域技术总监林世迎先生到校为师生作木构造建筑专题讲座。同时,我校聘请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大师李乃固师傅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校民族文化传承课程教学。

李乃固师傅给学生讲解古建筑构造 学生参观三江侗族鼓楼凉亭

四、开设木工培训班,助力精准扶贫

2017年8月,依托本项目的建设成果,我校与大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在崇左市大新县雷平镇咘龙村对5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为期30天的精细木工工种培训。培训由我校骨干教师卢志豪主讲,培训内容包括民族建筑木构造建筑认知、结构连接方式等内容,通过培训学员掌握了木结构榫卯连接的方法,对木构筑技艺的传承启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共有48人最终通过考核,获得《精细木工》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推动了地方精准扶贫,使木构造建筑技艺在一定范围得到传承,此举得到大新县政府、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五、结束语

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实施过程中,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聘请技艺工艺大师,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融入相关民族文化技艺传承课程,如建筑专业融入木构造技艺传承课程融入广西民族文化元素设计课程等,真正让学生与民族文化“零距离” 接触,打破了职业教育只传授现代技术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的同时,也不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达到培养民族文化、工艺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士会,夏光祥.试论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增刊):4-6

【2】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

论文作者:刘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论文_刘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