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意象下的垂柳简介论文_付玲

基于传统文化意象下的垂柳简介论文_付玲

付玲 贵州省绥阳中学 贵州 绥阳 563300

摘要:在我国古典文学与书画作品里面,很多皆涉垂柳,这说明人们对柳树有着特殊的感情。本文介绍了垂柳的主要形态学特征,以及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关于垂柳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垂柳;特征;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典文学与书画作品里面,可谓处处皆涉垂柳,为何?因柳吐芽是春的象征意味着新的开始也代表着希望。其次,垂柳更与古人离别情感有关。第三垂柳本身的姿态轻盈优美。故人们对柳树有种特殊的感情,正因如此,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关于垂柳的传统文化。

1.垂柳的生物学特征

垂柳,乔木,高可达12-18米,树冠开展而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淡褐黄色、淡褐色或带紫色,无毛;芽线型,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或线披针形,长9-16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锲形两面无毛或微有毛,叶上面绿色,背面色较淡,锯齿缘;叶柄长5-10毫米,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斜披针形或卵圆形;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期3-4月,果期4-5月,蒴果长3-4毫米,带绿黄色。我国各地均能栽培,耐水、抗旱性很强,喜光不耐阴,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均有栽培。多用插条扦插繁殖,多栽培于河岸、湖边或道旁。

2.历史长河中的垂柳

2.1垂柳与神话

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后,不知从何时开始,柳树成为民间的吉祥物,从而赋予了柳枝神性,因此在神话人物观音菩萨的手中总是一手拿着柳枝,一手托住净水瓶,用柳枝蘸取净水为人间百姓遍洒甘露,祛病消灾。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更有“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可见古人迷信柳可驱鬼的观念之深。

2.2垂柳别称

垂柳别称杨柳,而在植物学上,杨柳同属杨柳科,可分杨属、柳属、钻天柳属三属,中国约有300来种,严格意义上讲,垂柳和杨柳是有区别的。为何垂柳又称之为杨柳呢?据说与隋炀帝有关,《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一可护堤;二可为沿岸遮荫;三可供羊食用。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下令在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柳树,御书赐柳树姓杨,从此垂柳树便有“杨柳”之称。

3.关于垂柳的传统文化。

3.1垂柳与诗歌

纵观古代诗歌,以柳树为题材的诗歌不胜枚举。

一方面是直接对柳树进行描写,表达作者对柳树的思想感情,比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感叹。该诗描写出了柳树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唐朝的白居易在《杨柳枝》中也有“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的记载。该诗也表达的诗人对柳树和春天的怜爱之意。韩愈在《早春》写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作者通过草色和小雨的早春景色描写,勾画出了初春景致别出心裁地歌颂初春。唐代的唐彦谦在《垂柳》诗中,这样写道“绊惹春风别友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

另一方面是借助于柳树,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情感。这一类的表达例子就很多。如李商隐在《柳》中写道,“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借助春柳的繁盛与秋柳憔悴零落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从青年时代高中进士时的胸怀远大抱负,到长期仕途不得志的现实感叹。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哀伤情绪。第三,借助柳树映衬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长途多借水上交通往来。因柳树自身易繁殖,生长快耐水性强等特点多种于交通要道旁。又因“柳”与“留”同音,故古人送别亲友,欲表达不舍,多借助于柳树或折取柳条相赠以表心意。这样的例子很多。最为有名的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在春天的早上,以柳树为背景,道出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此外,唐朝的施肩吾在《折杨柳》中也写到“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条攀折的怜惜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别离的场景再现。又如王之涣在《送别》中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的表述。通过御河旁边的柳条攀折不易、折柳相送的情景,抒发别离的心情。从侧面不难看出折柳送别习俗在当时之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垂柳与国画

垂柳生命力顽强,发芽早、落叶晚,柳条如丝,妩媚动人,最宜栽种在水边,如桥头、池畔、河流,湖泊等水系沿岸处。还可与桃花间植可形成桃红柳绿之景,是江南园林春景的特色培植方式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成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之物,更是丹青名家们的笔下钟爱。究竟有多少画家留下关于柳树题材的墨宝恐怕很难统计。其中有影响的就有很多,比如北宋张择端所绘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4]中,画面中的柳树就占了大多数。无论堂前屋后,还是路旁水边总少不了曼妙柳姿。北宋画家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以湖边柳岸幽居为背景,绘制出了一出景色宜人,清幽静谧的美丽画卷。还如李迪的《风雨归牧图》、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卷》、梁楷的《秋柳双鸦》,此外元朝朱叔重的《春塘柳色轴》、清朝王文治的《柳燕图》等也是国画中的上品。近代齐白石大师的《牧牛图》中。画面虽仅一头牛、一株柳,但其余空格好像蕴藏着无尽的春意,让人回味无穷。而李可染大师的《双童牧牛图》中描绘了二牧童,一俯一坐牛背上,相与攀谈,旁边垂柳数枝,随风摇曳,让人感受到了无限惬然景象。

3.3垂柳与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生活的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在我国历史长河里,形成与柳相关的特定成语据汉辞网《汉语大辞典》收录大概有107个,每一成语都有其特定的出处,大家较为熟悉的有“柳暗花明”,该词比喻人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最早出自于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之“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的说法;后在宋.陆游的《游西山村》中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记载为大众熟悉。“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或颜色鲜艳纷繁,该成语出自五代.蜀.魏承班《生查子》。“柳絮才高”多指女子具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该词又源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颜筋柳骨”指不同个体的书法风格不同,但都非常上乘,该词源于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其中述到“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此外其余与柳有关的成语更多的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如:残花败柳、路柳墙花、寻花问柳等。

3.4垂柳与中西方文化交融

我国因垂柳形成的传统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较为明显的案例当属西方国家瓷器面上的“柳树图案”,柳树图案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画面中央是一颗柳树,右边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楼阁式建筑,其左边是一座小型建筑,旁边种满各种树木。前景通常是一道弯弯曲曲的篱笆墙。柳树下方一座拱桥,桥上三人正赶往亭子。前边的柳树摇曳生姿,桥下的湖面还有一只中国式小船,远处是宝塔或庙宇,桥的上方通常有两只鸽子在空中翱翔。该图案取材创新地将我国外销瓷中的各种元素重新组合,形成展示英国人心中的浪漫中国风景画。该图案1849年出现在英国杂志《家庭朋友》上,后被广泛西方国家的瓷器烧制,可以说“柳树图案”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交融的典型案例之一。

3.5垂柳与城市

垂柳因其是中国的原生树种,并且是被记述人工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植物之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独特的柳树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据说广西的柳州与柳树就有很大的渊源,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就在柳江边种过柳树,留下了“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佳话。在柳州大力打造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景观工程中,大力栽种柳树,形成独特的沿江风景名片。后被推举为柳州的市树。因柳根深扎于土并伸向八方,生长快,萌发力强等特点,因而具有务实、厚积薄发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不仅是柳州,济南、西宁、芜湖、咸阳、营口、漯河、扬州等城市皆推选柳树为市树。由此柳树被人们的钟爱可见一斑。

4.结语

垂柳作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较大的一种木本植物,对人们的习俗、情感、审美和生活影响都较为深远,正因为如此,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意象作品。但因其寿命较短、落叶、花粉易使人产生过敏等性质,现代城市一般不喜作为行道树栽培,更多培植于园林春景。

参考文献:

[1]古月.杨柳的由来[J].内蒙古林业,1982,8:41.

[2]赵铮.“柳”与辟邪文化[J].黑河学刊,2012,9:15.

[3]郑红峰.唐诗.宋词.元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8.

[4]马俊坚.论《清明上河图》中的植物[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0.

[5]朱练平,欧飞兵.“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民间传说与跨文化叙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3:100-101.

作者简介:付玲,男,汉族,1981年2月生,贵州省绥阳县绥阳中学生物一级教师。

论文作者:付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基于传统文化意象下的垂柳简介论文_付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