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就是《观沧海》,乐府诗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也是后人加的,诗歌中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也是为了在配乐时便于歌唱所加上去的与诗文的内容并没有多大联系。《观沧海》是作者在207年北伐胜利后班师回朝经过碣石山是所创,在文章中作者借大海的磅礴气势来书法自己内心的远大志向,全文气势宏大、行文流畅,措辞华丽但是却不张扬,整篇诗文首尾不对仗,其余没两句间多对仗,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全诗中恢弘的气势。此外,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宏伟大志,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对景色的想象,而且诗文中意象丰富,作者在对意象加工的过程中也极富文采。而且《观沧海》这首诗的构思奇特,以“观”作为全诗的主线能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体验。通过对《观沧海》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通过研究能够掌握当时诗歌创作的特征,对于建安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曹操在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恢弘的气度与伟大的志向。
关键词:《观沧海》;恢弘气势;教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7-006-03
引言: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应当知道作者写作的时间以及写作的背景,从社会大背景下来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对诗歌中意象以及情感有一个清晰的掌握,《观沧海》这篇文章写于曹操在公元207年家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时,他挥军北伐以少胜多,在回来的途中,登上碣石山,看见壮阔的大海,而内心踌躇满志,随后便有了《观沧海》这首诗。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建安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以及曹操内心的伟大志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中意象的掌握程度。
一、文本解读
通过对《观沧海》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究能够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诗歌的背诵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教学状况,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启发不到位,文本解读中没有向学生详细的解释创作背景就开始进行新课的讲授,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观沧海》这篇诗歌的理解,通过研究找出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以新课程改革思想为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1)目前对本文的研究
当前对于文本的研究的数量不多,大多都是以《观沧海》为例子去研究建安文学的,对于《观沧海》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研究的较少,这也就为后续文献的查阅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对于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成果: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诗歌的教学,这类文章并没有对《观沧海》这篇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作为了一个举例进行阐述,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对《观沧海》自身的内涵挖掘的不够深刻,这也就造成了研究的不深刻性。
2、运用多媒体对《观沧海》进行教学,这类文章大多是讲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造的,也就是将目光放在了对诗文理解的效率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文章大都是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但是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每一个情境理解的都不够深入。
3、针对《观沧海》这篇诗歌进行课堂实录的,这类论文是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为基础的,在课堂上展示了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达到对诗歌的理解,并能够概括诗歌中心的,但是对于诗歌的内涵关注的不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不完善的,必须让学生学完一篇文本对其中的内涵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诗歌开头便交代了作者所《观沧海》的地点是碣石山,我们都知道,站的高看的远,所以作者将自己置于皆是禅之上,用“临”、“观”两个动词来写出作者在战争胜利归来后趾高气昂的精神风貌。在其中我们就要理解作者作为一代才子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尽情舒展时,内心的喜悦;接下来的水何澹澹一直到洪波涌起这几句诗歌中,既有景又有物,既有秋风又有洪波,又借助了虚写来写出了大海吞日月星辰的气概,何等的壮阔豪迈;最后两句也是乐府诗的格式附文,从中能够巧妙的突显作者内心大情怀,啊!是多么的高兴。行文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豪情壮志。二、教学设计研究
针对于《观沧海》这篇文章我们要对文本进行一个解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力求从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平年代、人物主要事迹出发,这样才能立体化的还原出作者的任务形象,而且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一定要注意作者所用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在教学设计研究的时候我们要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的研究,看一看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性与人文性的提升,是否能够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1)研究的主要成果
《观沧海》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研究的十分少,因为诗歌的研究难度较大,而且这篇文章的地位没有十分的高,这就造成了《观沧海》可参考的研究材料少,在对《观沧海》这篇诗歌进行教学的时,有许多教学设计设计,但是纵观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来看,这几种教学设计取得的效果很好:
1、多媒体情境塑造
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对意境的体会,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通过生效来模拟情境,这就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多媒体来塑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文章的内容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对于作者的情感也能更快的体会,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讲授法好的多。
2、以读为主,辅之以分析
诗歌教学的时候我们力求学生对诗歌中要表达的内容全部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在学生内心的印象也是会变的,所以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在为学生讲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放手让学生去读,齐读、默读、品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己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新的提高。
(2)《观沧海》教学设计研究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确立
我们在具体教学目标的时候,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因为当时曹操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能够在挥师北上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也说明了他具有超人之处,可以说曹操是一代枭雄。每一个人心中都曾有梦想,曹操也不例外,他想一统天下,统一全国,所以在诗歌中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这种理想与报复,这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当时实在的背景下,了解诗人的心态,以及在诗歌中所要传达的情怀,最后再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了解诗人的气度,这样对诗歌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也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观沧海》这篇诗歌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的确立是从文本的本身出发,分析其所具有的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对于诗歌教学过程中,重点则是对诗歌中意义把握,看一看,作者想通过诗歌中的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教学的难点往往都是对诗歌内涵的挖掘,也就是说体现的是人文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掌握诗歌中的主要内容,来深挖作者内心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步骤。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于诗歌这类文体的教学,我们往往采用的是朗诵教学法,再多次朗诵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中内容的理解,而且诗歌的翻译也不像文言文要求那样必须翻译的非常准确,如果我们将诗歌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像翻译课文那样一板一眼的翻译就打破了诗歌的意境。在诵读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着属于他们的认识,然后在进行交流讨论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具的选择
对于《观沧海》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挂图法或者是多媒体教学法,分别给学生用挂图展示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让学生来理解当时作者放眼望去所看到的一切景物;或者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vr全景技术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的感受到当时曹操站到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景色,采用这种这些手段将更加直观的对景物在作者内心激起的情感进行了解。
4、导入新课的研究
《观沧海》这篇文章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和多媒体直观导入两种形式,教师可以用语言直观来进行导入,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毛主席来到秦皇岛,曾亲手写下,往事越千年,威武挥鞭”。这首诗有人们千古难忘,那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学,曹操笔下的《观沧海》看一看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曹操多次征战的视频,可以给学生放一段三国演义曹操挥师北上的片段,这样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5、讲授新课的研究
开宗明义,直面主题:
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怀胸襟的诗句是什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什么样的胸怀?(包容万物,胸怀宏大)由于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熟读,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直接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解题速度。
条分缕析,渐入主题:
那么诗人在此之前描写了什么景物来衬托这一胸怀呢?请大家读诗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归纳一下内容并思考这些描写与诗人宏大胸怀之间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回答,总结)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现实中是什么景象?“《观沧海》”这一题目在诗人如何点明?诗人脚下的碣石山什么样?
“东临……竦峙”交代观海的地点及环境。
提示:①在这几句诗中,有哪些词语的含义相关?(临,登上。竦峙,耸立。均能感受到观海的地点之高。)
创作背景1:
走向人生巅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后,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率师北征,一战告捷。
总结: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统一了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北方,正处于自己人生的巅峰之中,他的内心是自豪的,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心中的壮志都在这一瞬间得到了抒发。
②曹操眼前的大海什么样?(“水何澹澹”,起伏不定)为什么曹操不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描绘大海的广阔或平静,而是描写这样的景象呢?结合背景来看。
补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战争经历了整整七年时间,虽然官渡一战获胜,但战胜袁绍及其家族还是极其艰险的。特别是在北方进军的过程,曹操甚至开挖了两条运河来运送物资。为此,他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来记载这次艰苦的行军过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登上高耸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艰险难行!羊肠小路弯曲盘旋,车轮颠跛屡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风哀号催人心碎!)
那么,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的内心有什么关联?
总结:大海波涛起伏没有平静的时候,也表现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内心,对于统一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树木……涌起”描写眼前的景物
提示:①从中你了解了什么内容?(季节,海岛的环境)
②什么季节?(秋天刚到,草木还很茂盛)
③但秋风吹来,从“萧瑟”一词中,你可以发现,眼前郁郁葱葱的一切很快会发生什么变化?(凋零)“洪波涌起”,说明此刻风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刚才还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会在转瞬间涌起巨浪吗?(这是曹操内心的反应)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涛呢?
创作背景2:此刻曹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他获胜之后,他最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年仅37岁。在官渡之战前,由于势力相差悬殊,曹操也曾经犹豫过,是郭嘉帮他分析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优劣之势,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在进军北方的时刻,面对艰难的道路他也曾迟疑过,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给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机,最终使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极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此前他虽然也失败过但都能东山再起赢得胜利,可此战失利后,他也曾几次进兵南下但都无功而返,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失去。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认为如果郭嘉还在自己不会有如此之惨败。
总结:眼前的景物让曹操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在飞逝的时光中,曾经茂盛繁华的一切转瞬间都会凋零、消失。
4、延伸阅读,深究主题:
如果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不对课堂进行拓展延伸,那么学生对文本就不可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拓展性的训练,面对变幻无常的生命,曹操又拿出了什么态度?请大家看《步出夏门行》的另一章《龟虽寿》:(学生朗读,并依据注释理解诗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烈士:有节气有壮志的人。盈缩:指寿命。养怡:谓保持身心和乐。)
曹操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无常的生命,飞逝的时间?(乐观积极的心态)
为什么他会拿出这样的心态?(统一天下的重任还未完成,他还要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们再来看结尾的几句诗,“日月之行”,还可代表什么?(飞逝的时间)“星汉灿烂”还可代表什么?(浩翰无垠的星空)曹操胸怀博大,他还包容了什么?(时间与万物)他不在意时间的流逝,而带着包容万物的胸襟试图去建立更大的功业。
5、总结回顾
《观沧海》这守时在曹操北伐生理后背创作,所以说,在总结的时候没有注重对曹操内心情绪变化的关注,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再回顾的过程中多看一看文章描写曹操心怀大志的句子,而且诗歌作为作者内心情感的反应,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曹操势在必得做天下霸主的决心。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有什么关联?(是他心态的表现)岛上的景物让他联想起了什么?(时间的飞逝,生命的脆弱)面对这一切,曹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包容时间万物,建立伟业的期望)
我们知道,在第二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但曹操亲历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亲眼目睹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因此把重整山河,再现盛世作为自己的责任。尽管在写作《观沧海》时曹操已经步入暮年(曹操时年52岁,终年65岁),但依然是昂扬的精神试图书写生命的新篇章,这才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6、教学取得的的成效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和老师都要有相对应的收获,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来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作为学生,只要通过这一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长,所以在学校一节课之后,教学取得的成效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的诗歌与他本人的政治、军事生涯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了解曹操,对于理解诗歌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曹操的诗歌的风格大体是统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关内容的诗歌,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朗读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朗读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将朗读的高低起伏与诗歌中诗人心情的起伏对应,以此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平时,要求在早读时也要注意朗读有语调的变化,坚持下去,学生是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魅力。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这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分析水平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而且借助于多媒体创造的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束语:
诗歌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建安文学时期诗歌得到大肆的发展,建安文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对于《观沧海》这篇诗歌的研究内容却不是特别多,没有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的,这也为查阅文献资料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观沧海》的研究大多数以其为例进行的研究,没有专门针对它进行深入,对其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教学。所以,我们要向提高论文的实用性必须要重视这部分论文,并注重在实践中的效果。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观沧海》这篇课文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宽阔的胸怀以及远大的志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因为在初中时期理想的确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当它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的迈进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矫正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燕利,王康华,贾璐涵.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新课程改革后《观沧海》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渤海大学学报(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版),2018(02):16-17.
[2]温广哲,付启成,吴明月.从《观沧海》的教学设计浅谈古诗歌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7(12):135-137.
[3]张丽娜,韩光明,王玉树.面对浩渺大海抒发壮美情怀——《观沧海》中情境意象的解读与设计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研究版),2017(15):100-101.
[4]范明宇,贾明明,崔连顺.从《观沧海》的教学设计浅谈古诗歌教学——以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指导下的诗歌教学[J].辽宁大学学报(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版),2017,(12):117-118+121.
[5]王明丽,乔可欣,张玉磊.信息技术发展下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多媒体有效使用——以《观沧海》一课的教学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研究版),2018(20):135-137.
[6]蔡凤玉,贾桂明,刘东江.系统功能视阈下乐府诗《观沧海》英译本的语法隐喻分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10):135-137.
[7]王风波. 曹操《观沧海》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启示[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00 (012):P.44-44.
[8] 骆玉明. 沧海洪波 英雄襟怀-谈曹操《观沧海》诗[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6,36-37.
[9] 顾志鹏. 歌以咏志景语皆情——《观沧海》浅析[J]. 考试周刊,2007,(48):30-31.
[10] 佚名. 观《沧海》战天下,重塑后金庸时代武侠传奇-武侠网游《沧海》评测[J].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2,(003 ):115-116.
论文作者:美合日古丽·吾拉木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诗歌论文; 观沧海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安论文; 作者论文; 内心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