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1996:改革与发展比翼齐飞的五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翼齐飞论文,五年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显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对外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善宏观调控,成功实现“软着陆”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新的飞跃,辉煌的5年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勃勃生机。
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显著,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国有企业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企业改革由一般的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转向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模式。积极稳妥地推动国有企业资产流动与重组,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对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抓大放小”、重点突破和整体配套推进措施。与此同时,强调抓企业内部管理,使改革与提高并进。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市场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在商品市场上,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已初步形成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也不断加快,注意对资金、产权、土地使用权和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规范。
新的财税体制运行正常。本着“简化税种,统一税率,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了税制改革,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实现了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时,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并实行了复式预算管理制度。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地位。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已初步形成,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步伐加快。同业拆借业务、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实施及发展,使整个金融调控正在从以控制借贷规模为主的直接计划调控逐步向以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控制准备金率等间接市场调控过渡。汇率顺利并轨,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国家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家计划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基础,改进现行计划指标体系。调控方式也在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计划的重点正在由短期向中长期计划过渡,突出了计划目标的宏观性、政策性和预测性。
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地纵深扩展,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在外贸管理体制上,取消了出口补贴,提高了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发放的透明度。按照国际贸易准则,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进口关税税率,加快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稳定增长的勃勃生机:
1.综合国力明显增强。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77.1%,年均增长12.1%,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在世界经济中也独领风骚(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约2%,其中发达国家1.8%,发展中国家5.4%)。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前5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测算资料,1996年我国GDP在世界各国中的排位已由1991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
目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其中谷物、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棉布、煤、钢、水泥产量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化肥、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位。大豆、甘蔗居世界第三位,原油居世界第五位。
2.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第一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明显升级。1996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5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25.8%。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第二、三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96年,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0%,比1991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40.3%上升为49.5%。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生产能力。1992—1996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187亿元,年均递增32.6%。5年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项目29.9万个、更新改造项目21.8万个。基本建设新增煤炭开采能力1.2亿吨,石油开采能力9412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8454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3145万吨,汽车制造能力32万辆,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6914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000公里,长途电缆63716皮长公里。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和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厂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无核电的历史。京九、南昆铁路的全线贯通增强了铁路干网的运输能力,沪宁、太旧、广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缓解了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
工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年产量大幅度增加。我国粮食年产量1995、1996连续两年大丰收,供给有余,充分显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潜力。畜牧业、渔业连年增产,肉类、奶类、水产品产量,以及牲畜存栏头数、水果、蔬菜产量连续五年刷新历史记录。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比1991年增长了3成。原煤产量达到13.8亿吨,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小时,均比5年前有较大幅度增长。小轿车、高质量家用电器、计算机、现代通讯等大量新兴工业迅速发展。
我国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1996年末,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985.6万人,比1991年增加268.8万人。1992-1996年,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项目累计为15.85万个;国家科技进步奖2790个。主要科技成果有:622兆比特同步数字系列光纤通信系统、国际通信卫星测控天线、话音卫星通信系统、全天候实时航空遥感系统、籼型杂交水稻、高产多抗性玉米杂交技术、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等等,这些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技术等领域的科技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1992-1996年共培养大学本科以上人员361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092万人,数千万在职职工参加各种技术业务学习。
3.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增长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1年增长了41.6%,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1年增长了28.8%,年均增长5.2%。伴随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状况进一步改善。1992-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83665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1%。五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9410亿元,到1996年末余额已达到38520亿元。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由18.5平方米提高到21.7平方米,城镇居民由6.9平方米提高到8.4平方米。全民9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在城镇实行五天工作制,以及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的平均健康状况、营养水平、预期寿命、受初等教育的程度等生活质量和公民素质等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安居乐业,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对外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国际局势不断变化,旧的世界格局瓦解,多级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对外经济交流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1992-1996年,我国的对外开放领域明显扩大,地区上由沿海向内地拓展,产业上由农业、加工工业为主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延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迅速扩大。199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99亿美元,比1991年扩大1.1倍,年均增幅为16.4%,其中进口达到1388亿美元,年均增长15.7%,出口总额1511亿美元,年均增长16.9%,累计贸易顺差265亿美元。出口结构有所改善,1996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4.5%,比1991年下降了7.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7.5%上升到1996年的85.5%。
利用外资增长迅速。5年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43亿美元,是前13年利用外资总和的6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15亿美元,年均增长57.1%。利用外资项目的规模由小变大,利用外资的质量也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改善。
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1996年与我国签订合同的国家和地区数达180个。5年累计签订合同金额413.18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278.49亿美元,二者较1992年以前均有大幅度增加。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到1996年末已达到1050亿美元,相当于1991年末的5倍左右。
改善宏观调控,成功实现“软着陆”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处于新旧体制加快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但尚不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行政手段约束明显削弱,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说来是平稳的,但在1993年初,一度出现一些经济过热现象和金融秩序混乱的状况。1993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经过短短几个月,经济生活中一些无序现象基本得到制止,“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开始降温消肿。以后几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滑行,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92年的14.2%稳步回落到9.7%,各年增长率与五年平均水平上下不超过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涨幅,由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6年的6.1%,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奇迹。这些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很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驾驭宏观经济的技巧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回顾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进行“两个转变”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伟大实践,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加上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一系列矛盾,在前进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运行一度出现过热,市场物价涨幅过高。
2.经济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进展慢。
3.企业改革以及配套改革推进不快,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生产经营困难。
4.金融风险增大,财政与金融均面临挑战。
5.就业问题逐渐突出。
此外,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腐败问题,均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挑战。
展望新世纪,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充满了挑战。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化建设构筑必要的体制基础,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握机遇、开拓进取,锲而不舍、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战胜前进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再次创造出让世人叹服的“中国奇迹”,以崭新的姿态生机勃勃地跨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