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技术产业论文,地位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突出表现为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当前,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正在突习猛进地发展,必将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新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快,技术分工作为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确立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改善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不仅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以发展国防高科技工业为主;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为产业起步阶段,经过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殊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技工贸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框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总体运行效益也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
——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加大。以半导体工业为例,我国晶圆生产的工艺还刚刚开始进入8英寸水平,而1998年全球已经投产的8英寸晶圆企业已达68家,其中台湾有7家。同年,国际DRAM生产的技术水平为0.25微米,韩国企业正在进入0.22微米,而我国的先进水平仅为0.5微米,相差几代。据预测,在未来10年里,中国集成电路的需求将会以10倍的速度递增,国内的半导体工业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要,必须依赖进口。
——传统工业层次较低,高技术产业化缺乏完善的配套技术,高技术产业对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贡献度不明显。
——跨国公司的进入虽然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但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基本上都是本国即将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对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水平的贡献有限。
——我国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费用比较低。1997年,上海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倍,但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3/5左右。
——科研人员的数量、素质远低于发达国家。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数为59.8万,每1万人中研究与开发人员仅有5名,而1991年美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为96.05万,但美国人口仅为我国的1/6。
——目前,我国发展高技术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远离生产的各类科研部门,这种格局,造成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技术产品市场基本上都被外国产品占领。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状况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都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局面。其突出表现是出口商品结构相对落后,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地区分布不均匀及贸易条件恶化。在出口商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占主导地位,但却是以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这些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不高,以计算机、光缆、传真机、精密机床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比重极小。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北美、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生产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中西部则主要出口一些农副产品及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这种贸易格局造成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加上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低迷不振,我国的贸易条件日益恶化,使出口产品乃至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和冲击。与我国相反,西方发达国家低技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从最高时的30~50%下降为20%,而高技术产业上升为60~70%。发达国家通过控制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交换中获得超额利润甚至垄断利润。正如1998年度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纲要中指出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掌握高技术这一新财富,就会落后于他人,以至丧失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低的优势。由此可见,通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结构,改善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已迫在眉睫。
三、高技术产业对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意义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行业优势就是国家优势,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一方面,随着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中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初级产品及低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同时,由于进口替代作用,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将下降,从而使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得到改善,提高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减少我国出口商品由于国际经济波动而受到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强大辐射效应,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会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而且会提高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工艺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在国际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
2.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目前,我国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下,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严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改变。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50~60%,比日本、德国低30~40%:就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第二产业为49.2%,第三产业为32.1%。我国的产业结构与我国下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不相称,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不能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并通过高技术的扩散,实现对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那么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就得不到改善。因此,要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对第一、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实现我国经济从二元结构到多元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利、健康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高技术创新能够实现国际贸易方向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跳跃性、不连续性等特点,根据波斯纳(Posner)的模仿差距贸易理论,高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及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目前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而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技术产品以进口为主。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加,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将持续增加,但是如果我国能够迅速掌握进口产品的生产技术,实现技术突破,生产替代产品或者性能更优良的产品,那么我国就能在进口高技术产品的初期阻止其进口,甚至变进口为出口,向外国反销该产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在这里起着决定外国产品进口最大小、产品流向的作用,如果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能持续不断的发展,那么我国完全能够扭转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中的劣势,确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由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给高技术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高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发展教育,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优势是高技术产业的根本竞争优势。产业结构向信息、通讯等高技术产业转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吸收外来技术的效果,而且可以提高科技开发的能力和质量。我国是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力资源素质较差,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不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企业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全国7000万35岁以下的青工中,达到高级工的仅占3%。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根本不能适应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一国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的不同是导致人力资源国别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教育投入,在加强高等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行业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者素质跟上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加快科技型企业的改革,建立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开发新产品,高技术行业尤其如此。科技企业,尤其是产品外销的外向型科技企业的运行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据报道,1986年成立的深圳高技术企业安科公司由于采取技术入股等合理的分配机制及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3年该公司靠初始投入的2800万元资本,当年销售额就达到1.5亿元,产品远销日、美等发达国家。因此,要加快我国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与出口产品关联度高的科技企业的改革,建立起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股份制,采取技术入股等企业激励机制;转变企业观念,加大科研投入,主动与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增强营销观念,把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尽快推向国内外市场;把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技术输出结合起来;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捕捉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作出反应,等等。
3.健全法律制度,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耗资巨大,有很大的风险;高技术产业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溢出性,创新成果容易被其他厂商获取。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会影响企业开发的积极性,跨国公司也就不愿在我国进行投资或者不会把比较先进的技术转移到我国来生产。这样就会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削弱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能否建立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严格执法,切实保障技术开发者的应得利益,是关系到科技开发者能否有积极性、科技水平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4.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长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一般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但高技术企业本身的发展却不适应银行贷款的方式,由此造成的资金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相比,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创业投资体系,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在1994年增长最快的100家美国高技术公司中,就有85家受益于美国的高技术风险企业股票上市系统——NASDAQ。因此,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融资体系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政府要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提供贷款担保、直接采取等措施,创造鼓励风险投资的动力机制。其次,要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来源,包括国家利用部分资金启动风险投资、建立高技术风险企业股票交易系统(SDAQ)、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私募市场、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等等。另外,要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包括相对完善的技术市场、股票市场、产权市场等市场环境;从管理体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加强对风险企业的培育,形成健康的投资接收实体;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为风险投资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等。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尤其是外向型高技术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满足其创立期和扩充期巨大的资金需求,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5.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我国原有外贸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与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总趋势极不适应。因此,要深化改革,为我国高技术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一方面,要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把科技进步型出口增长作为今后发展出口贸易的既定方针;另一方面,要深化国有专业外贸企业的改革,实施战略重组,实现规模经营,加强外贸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合,充分利用外贸企业对外联系广、信息灵、对国际市场熟悉、经验丰富等优势,为国内高技术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动态和需求状况,协助高技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良好的进出口服务体系,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推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6.加强政府职能,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与其他行业间关联程度很高,是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同时高技术产品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政府,应该尽快把计算机、通信、生物工程等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未来的支柱产业,并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政府投入、补贴、税收、信贷等产业优惠政策扶植这些产业。对于大型的基础科学工程,政府应该组织成立国家级的研究机构,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在出口结构中,应根据国际市场商品结构总的变化趋势,将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作为重点发展目标,通过出口退税、补贴、出口信贷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企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