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一场新的社会经济革命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变革。职业教育在这场变革中所处的位置、作用以及如何调适,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当知识作为资本纳入经济运行后,知识存量会以三种方式体现为资本形式:一是蕴含在生产工具中,如数控设备、电脑、机器人等;二是经过教育、培训而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三是并未密不可分地体现在特定的载体的知识。这三种情况无一不以人为主体,也就构成了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是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
一、知识经济社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特征
在知识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事信息处理而不是有形的物质生产,劳动者既需要正规的基础教育,也需要有获取和运用新的理论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他们会越来越因数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技能,而不是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报酬。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增长的对更高技能的工人的需求为特征的。对高文化水平的管理人员和具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同时,支付给他们的工资也在不断上升。受过较高教育和掌握较高技能的工人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激增。这是由于:
1.生产力性质发生了变化。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工业化时代生产工具的特征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用机器控制机器。机器已不仅是人的体力的延伸,也是人的脑力的延伸。其次,在生产力要素结构方面,知识、科技、管理已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因素,而且处于主导地位。再次,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发达国家,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到总成本的80%左右,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上升到绝大多数,知识工人将是未来社会的重心。
2.知识经济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并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知识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取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计算机与软件、信息、无形资产(专利、商标等)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传统产业中的知识含量与日俱增,即由加入知识而被“软化”。
3.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增长为主转为内涵增长为主。技术人化后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物化后带来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变革。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投资和就业,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在经合组织国家,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平均失业率是10.5%,而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平均失业率仅为3.8%。统计数字显示,美国的“白领”阶层已占劳动力的59%,“蓝领”阶层仅占29%。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型的脑力劳动者已成为就业的主流。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与知识经济的需求矛盾
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重新界定,教育和培训作为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形式也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因此要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随之进行改革和调整。
1.我国现行教育学制设置。我国现行教育学制是金字塔形的,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重心在义务教育阶段。(见图1)
2.职业教育学制及覆盖。现行职业教育一般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进行,分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二类。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也有二年的。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虽然都设基础课教学,但其主要为职业技能教育。各类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1或4∶1。北京市1995年职业教育为74.3%;1996年为73.8%;1997年为71.4%。1997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学录取新生15.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4.32万人,占28.6%;由此可见,各类职业教育已覆盖当期受教育群体的70%左右。
3.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原来计划招生的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俗称小中专—如卫校、幼师、银行会计学校等;二是由劳动部门组织招生的原来依附于国营大企业的技工学校和由产业部门创办的技工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三是教育改革中学分流后开办的各类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办学条件的限制,主要培养第三产业工人,如服装剪裁、制作、厨师、机电修理等。
4.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年龄分析。我国现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一般7岁入小学,15岁初中毕业。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年龄一般为15岁,17-18岁毕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与知识经济的需求矛盾将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层次过低,跟不上知识经济的步伐。知识经济是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事的是信息处理工作而不是有形的物质生产,市场需求的是大量的具有处理数码知识技能的劳动力,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以美国与中国相比较: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人数占20-24岁人口的75%;而同期我国中学入学人数只占12-17岁人口的46%;到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人数仅占18-21岁人口的8%。
二是专业设置落后,现行职业教育已不适应市场需要。据《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换代,特别是信息,电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职业类高中的毕业生在竞争中乏力。这是由于当前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一般的操作技能教育、同时又削弱了基础教育所致。
三、教育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到来,它对教育的冲击和需求决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况且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教育的整个体制出发。
1.加强全民基础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国民素质必须全面提高,知识经济不是由少数科学家研究和掌握的学问,而是全部社会成员的生存环境。我国现行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应提高到高中阶段,即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再接受职业教育,其接受能力、适应性、竞争力等都比初中毕业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强。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普通劳动力都要求达到普通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如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以及苏南等地区。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后进行职业教育,也是延缓劳动力成熟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的最有效、最科学的途径。
2.打破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线。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制一直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分开,一入职业教育之门,则无缘登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这使多少莘莘学子望门生叹,又使多少渴求知识和教育的后生心灰意懒,致使中考大战从小学一入学就拉开帷幕,泯灭了多少儿童天真的稚趣。这种教育体制不仅残酷和落后,而且与知识经济需求相悖。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和扩散知识处于相同的地位。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取数码知识已经变得比较容易和费用低廉,而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就变得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处理和运用数码化知识能力形式表现出来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比以往更为重要。另一方面,隐含经验类知识会由于数码化知识的普及和发展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有价值。如计算机所不具备的人脑的创新能力。这两类教育的交叉,将会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改变应试教育,培养、发掘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个人的创新能力上,创新人才已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知识存量的急剧变动,因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是创新能力。知识是一种公共信息,而创新能力则是一种私人信息,二者有极大的相关性,知识拥有者并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拥有知识,其知识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因此,在教育中,应特别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根除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从启蒙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大量的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而应试教育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禁锢在考试上,禁锢在分数上,长此下去,扼杀了一个民族创新思维的萌生,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应试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4.适应知识经济的学制构想。
①小学学制应恢复到六年。笔者认为,文化大革命前的学制继承了我国近代教育成果,有其相当的合理性,比如小学教育设置六年,一方面是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不应承受过多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这个阶段是儿童开始接受信息和接触社会生活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应努力发掘儿童的思维能力,注重品德、能力、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不应把儿童的精力完全集中在接受知识的教育上。
②中学教育应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压力,取消初高中分段。中学是人生接受知识最集中的阶段,应进行全面教育而不应只注重数理化、外语和语文,其他如史、地、生物等弱化到形同虚设。如改变应试教育,这些弊端均可克服,并能从兴趣中培养出优秀人才。
③将职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即接受职业教育后,允许参加考试,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推广梯型教育学制。(见图2)要充分挖掘和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各大专院校均向社会开办夜校部。实行学分制,改革谁讲课谁出题的考试制度,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图2)
知识经济的浪潮已向我们迎面扑来,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改革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科技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原动力,必将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