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体育学科体系的研究——建立新学科体系的一次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学科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新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体育学
摘要 运用阅读文献、调查访问与比较法探讨学校体育学科的新体系。以“坚持把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坚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贯彻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专长,广泛开展学生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各个学校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为指导,尝试建立新的体系。
关键词 学校体育学科体系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学校体育与体育课
Inquiry on a New Disciplinary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Wang Zeshan,et al.1996,16(2):27
(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China 100084)
Abstract 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nvestigationand survey,and comparison,a new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forschools was proposed under the guidelines of holding animportant pla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 popularization ofsport with raising of performance level and combining sportsclasses with after-class activities ,ad under the leadershipof the principal ,giving full play of PE teachers' enthusiasm,creativity and speciality ,organizing students to carry outvarious kind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ing propersport tradition and atmosphere in each school.
Key words school sport ,physical cducation,curriculum,reform
1 问题的提出
1961年,我国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的第1 部《体育理论》教材(当时称讲义)。之后,《体育理论》教材经历多次变迁,分成了好几门课程,《学校体育学》是其中一门,也是体育系的主课。自1983年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与专著,经历创建、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已经有好几个版本。在这之前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能不能创编一本能更好反映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更能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学。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完成得不够理想,那至少也应该为下一代铺路奠基。新中国成立将近半个世纪,我们完全有能力以丰富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学校体育理论。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学校和最大的教师队伍,我国的体育教师有高度的觉悟和社会责任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实践活动就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源泉。《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19位作者就是努力本着这种精神,编写出版了专著,以提供一个可供同行思考、研究或讨论的框架。
2 科研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学校体育学术论文1000篇以上,对其中部分论文作了文摘;还专门参加全国性的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或论文评审工作不少于5次。
2.2 调查访问法
先后同不少同行专家、学者交换学术问题的意见,并在《体育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校体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同近10名访问学者较深入地个别交谈本课题的学术见解,取长补短。组织11名访问学者、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专门讨论,并和其他5 名同行专家一起从事本课题的专题研究,他们绝大部分已撰写与发表了这些学术论文。按新的思路提出一个学校体育学科的体系,编写、正式出版《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2.3 比较法
主要将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方面的专著或教材进行比较;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出版前的编写设想与出版后的成书同体育院系统编的学校体育教材进行比较。
3 分析与讨论
3.1 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的框架结构是建立学科科学体系的前提与依据,也是探讨本课题应该首先研究解决的问题。
建国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国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每周上两、三节体育课,先后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劳卫制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体育合格标准。体育院系编写出版了《学校体育学》教材。
近十多年来,由于社会上“智育第一”和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以及其他原因,我国有些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不被重视或被挤掉,出现了以体育课代替学校体育的现象。为此,还是要进一步强调坚持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美、健心的作用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体育既要积极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形成正确的姿态和掌握基本活动技能(包括坐、立、走,以及跑、跳、投等),为形成良好的风度、气质打好基础;还要通过体育积极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积极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比赛规则与进行平等竞争,正确对待自己、同伴、对手与裁判等优秀品质。
学校要大力、广泛开展学生群众的多种多样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各个学校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把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体育宣传教育等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作息制度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定要落实周总理关于学生每天应有1小时体育锻炼的号召。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本应是生动活泼,而不应该是“死气沉沉”、呆板的。应培养广大学生自小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不应以体育教学与体育课代替学校体育。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体育课既是一种文化课,又要指导、推动与检查课外体育活动,两者不能偏废,而要结合。应争取在全国教委统一制定的原则指导下,由各省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体育课不同于其它文化课,地区性差异很显著),制定本省、市的体育教学大纲;还应根据体育具有固定师生性、固定课表、统一大纲和进行体育考核等特点,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发挥其在开展全校体育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忽略后者,体育课的作用也就很有限了。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不断争取创造各种条件,进行体育场(馆)地、器材建设和加强科学化管理,以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3.2 现在, 我国以体育院系教材《学校体育学》为代表的各种版本的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与专著,基本上是沿用原苏联的教育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我国自编的《体育理论》的写法。这次的编写工作是本着吸取、继承前人理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以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把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坚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贯彻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专长,广泛开展学生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各个学校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从上述想法出发,通过充分的研究,形成了作者编著《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这本专著的写法与框架(参见表1)。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吸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求按新的思路建立新的内容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3.2.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这一思想为指导编著这本书。学校体育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节。尽管体育课(主要指普通体育课)很重要,但也不可以课代替学校体育。
3.2.2 各个学校都应努力形成各自的体育传统与风气, 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除体育课外,还有早操、课间操等作息制度体育,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锻炼、各种运动竞赛、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以及郊游、旅行、野营等其他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2.3 改革学校体育课,不断提高课的质量,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体育课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还要充分发挥其指导、推动、检查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3.2.4 面对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 编写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教书育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学校体育竞赛”、“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及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评价与微机应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特点与比较”等8章。其它, “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与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和“学校课余训练”等章也按新的思路编写,同样也有不少的内容。
表1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和《学校体育学》各章目录比较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各章目录 《学校体育学》各章目录[1]
绪论 绪言
学校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任务
学校体育与教书育人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 过程和原则
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体育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与体育课 体育课
课外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计划与考核
课余体育训练 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竞赛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及管理 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评价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评价和微机的应用
各极各类学校体育特点与比较
注 [1]《学校体育学》共286页,其中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占了138页。
3.3 新体系着重阐明的观点和内容如下:
3.3.1 针对关于学校体育是否是党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否应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学校体育是否应实行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原则,这些始终是在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的和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在阐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下,展开有关学校体育的其它学术问题的论述。
3.3.2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 具体提出8项任务。用较大的篇幅,阐明通过体育教书育人的意义、 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教书育人,可以进行为培养“四化”人才而坚持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教育,可以通过比赛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还可以通过长期锻炼磨炼人的意志等等。
3.3.3 着重阐明争取与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专长,逐步形成学校体育的良好传统与风气和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工作要求。
3.3.4 着重阐明应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课“指导、 推动与检查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使体育课内外相结合,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提出各省市编写本地区体育教学大纲的原则,可供有关部门参考。介绍和评论了有代表性的各种体育课的上法与风格。
3.3.5
着重阐明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管理和如何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要复习体育课中所学的内容,而且应因校、因人、因时制宜地广泛开展学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应包括健美、保健等内容。大学生应因人制定“体育锻炼方案”。
3.3.6 着重阐明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并根据其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和介绍课余训练的管理经验。
3.3.7 着重阐明根据学校体育的特点运用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以及竞赛怎样同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相结合,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指导学生怎样结合家庭生活进行体育活动,怎样在寒暑假、节假日坚持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开展。
3.3.8 阐述怎样筹集资金进行学校体育场(馆)、 器材的建设和怎样进行科学管理,介绍国内外各种学校体育场(馆)、器材建设的典型和经验。根据我国学校体育的场(馆)、器材现状进行分类指导。阐述运用微机的意义,简要介绍学校体育的微机软件程序设计与运用。
3.3.9 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 探讨其发展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学校体育”和“体育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要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把学校体育放在学校体育的重要位置上。尽管体育课(主要指普通体育课)很重要,但绝不可以课代替学校体育。
4.1.2 各个学校都应形成各自的体育传统与风气, 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4.1.3 改革学校体育课,不断提高课的质量,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体育课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还要充分发挥其指导、推动、检查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这样普通体育课在开展整个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为普通体育课的改革提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4.1.4 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我们完全有信心, 也有能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能为更多的同行认可的更加完善的学校体育学。
4.2 建议
4.2.1 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中, 需要进一步探讨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体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为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
4.2.2 要慎重、 妥善处理确定行政实施方案和在学术研究中仍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的关系。重大决策应该经过实验与论证。
(收稿日期 1995-9-20)
第2作者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