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理念推进中国语文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中国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贯穿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香港《新高中学制教科书·中国语文》中的基本理念是:以创新理念推进中国语文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强调基础,加强实践,注重创新。下面分五点来说明。
一、为什么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由时代特点决定的。大家知道,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时代。21世纪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社会整体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今时代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衍生财富的非物质资源——对国家来说,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语言已成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一种关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个人来说,语言已成为与他人竞争的一种重要条件。举两个例子:
例一:语言是资源,可以衍生为财富。据媒体报道,英国仅语言教育和语言服务所创造的收入每年就高达130亿欧元。
例二:语言水平的高低与工资的高低相关。《解放日报》曾发表过这样一个调查报告,语言水平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的工资可以是下等者的3至5倍。
上述时代特点与现实状况说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语文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的语文素养,刻不容缓。
二、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依据什么
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依据什么?主要是看他的书面语修养和水平。
一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就语文方面来说,主要是要学习、掌握好文字,学习、掌握好书面语。我们知道,语言不只是共时平面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主要载体。人类文化的传承可以有各种方式和手段,但是,最主要的是通过语言,特别是书面的记载。书面语形式的出现,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彼此进行远距离交际,更为人类社会保存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在生产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能在前人业绩的基础上不断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学术著作、散文随笔、小说里的情节或心理描写、政府文件、报刊社论、法律文本、协议合同、往来公函、会议致辞,以及讣告、唁电、贺电、贺词等,都要使用正式的书面语语体。显然,一个人只有进学校学习掌握了书面语,才能读书,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他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意见。书面语学好了,口语表达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关于“书面语”和“口语”这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释的:“书面语: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口语:谈话时使用的语言。”这两个注释不能说错,但应该说还是有点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就是书面语,“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就是口语。书面语确实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只要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就是书面语。一个新闻记者在群众中进行录音采访,假如把录音用文字写下来,那照录音写下来的文字很难说就是书面语。反之,我们也不能认为谈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就一定是口语。譬如,在交谈中,听话者在听了对方的言谈后,脱口而出说:“好,好,好,知我者乃仁兄也!”我们恐怕也不能认为这句脱口而出的话就是口语。应该说,书面语是指在口语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提炼加工的、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性质决定,书面语的掌握主要不是靠习得,而是靠学得。语文课是在中小学阶段让学生学得书面语的最主要的一门课程。
三、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根据第二节所述观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说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以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培养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
在上述任务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第一个任务,即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定位就应该定位在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上。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听或者读,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具有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首先能基本听懂、看懂;再进一步,能一下子抓住人家的讲话或书写文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能品鉴一席讲话、一篇文章,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第二,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说或者写,具备运用汉语汉字,在自己的工作学习范围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能做到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词语的运用和标点的使用基本正确;再进一步,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得体、到位;再进一步,能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选用什么样的文体框架、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和语气。
第三,具有实际的纠错、修改能力。无论是看别人的或自己的文字,能凭语感初步判断一个词语使用的好坏、一个句子运用的正误与好坏,并有改正的能力。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学生有了这三方面的语文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切实掌握好书面语。我们如果圆满地完成了上面所说的语文教学任务,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目的,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得到切实提高。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不要把未成年的孩子当成大人进行说教。中小学学生更需要陶冶式的教育。
四、如何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
为达到和完成上述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语文课需要做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要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包括课外阅读,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第二,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并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开窍。第三,在中学阶段要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知识。第一方面的工作是根本,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传统。第二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有助于学生真正开窍。第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语文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第二两方面工作,不需要多说,这里需要就第三方面工作进一步说明。
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些这方面的了解,以便老师教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以便学生学习,具体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有助于学生防止出现或减少语病。总之,对学生来说,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不是为了死背一些知识,死抠一些概念,而是为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根据这个目的,对学生来说,他知道一些有关语音、文字、语法、词汇、修辞、作文法等方面的最起码知识,哪怕只是知道一些名词术语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知识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它只起辅助的作用,也只能起辅助作用。
五、转变观念,抓好四个环节
要以创新理念推进语文教育,核心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到行动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听、读方面的接受能力,在说、写方面的表达能力。在具体行动上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课本。这是进行语文教育的根本依据。课本中的课文,应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从内容上讲,能符合童心、符合青少年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启迪学生对未知的追求、对语言美的感悟,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懂得该怎么做人;从语言文字上讲,不但是规范的,而且是优美的,富于表现力的,经得起分析,即“经得起学生的再三咀嚼”,从而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课本里的练习,应着重放在能力的测试上。
二是讲解,包括课文的讲解以及作文或练习的讲解。这对学生来说是起引路作用的。讲解重在点拨,通过讲解要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关于如何讲解课文、如何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我曾于2006年撰文举实例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三是练习与作文。基本精神是“少死记硬背式的,多思考理解式的”。特别是随着学历的推移,需从以复习型练习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思考型练习为主。像写出某个词的同义词、写出某个词的反义词一类练习,在小学阶段还可以;到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所出的练习需注意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有位中学老师出了这样一类练习:“请查一下词典,‘冷酷无情’里的‘酷’在词典里属于‘酷’的哪个义项,并扼要说明理由。”这样的练习题就很好,符合上面所说的要求。关于作文,尽可能不要采取命题作文的方式。
四是课外阅读的指导。当务之急是要改变目前学生不读书的状况。学生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点熏陶,语文水平怎么能提高?怎么会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我们当教师的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没有输入,哪有输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语文老师、学生家长都得关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