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效度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媒体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媒体是以微博、博客、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的流行新媒体,它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建构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使信息的自由度凸显。思维活跃的高中生大都是自媒体的发烧友,但由于鉴别能力和理性思维不足,在媒体信息洪流中容易出现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行使网络话语权,理性建构自我网络地盘,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命题。
一、自媒体生态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影响学生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认识。随着我国新闻报道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在聆听世界“好声音”的同时,经常会看到所谓的“坏消息”。一些非主流媒体为了赚取卖点,不断以所谓的“负面消息”“假新闻”等制造噱头,吸引受众的眼球。高中生思维活跃、容易冲动,媒体上的“负能量”信息,往往成为一些同学的谈资,进而发展为“围观”的“猛料”,并以一种调侃的心态面对社会。其理性认识的不足,往往造成对当前国情世事的曲解,对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导带来了冲击。
冲击学生对正面教育的认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正面教育,对“负面消息”往往避而不谈。在自媒体时代,回避“负面消息”等同于任由学生的片面认识发酵,而不做及时疏导和矫正。这使学生误把某些负面现象如“潜规则”“拼爹”等个别存在当成普遍现象,从而一叶障目,认不清主流,感受不到正能量。由此,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脱离客观现实的“唱高调”,质疑课程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对正面教育造成了冲击。
解构健全人格的养成。自媒体相对自由的空间正契合了高中生表达“成长的烦恼”的需求。他们“围观”新热点,转发负面消息,散布假新闻,轻信网络谣言,有时甚至会发表偏激、极端的时政新闻评论。在尽情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他们可能会无视网络道德,造成行为失范。如此种种,不断解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培育,严重影响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探索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在信息混流的自媒体世界认清主流和支流,明确是非荣辱的标准,知道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提高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寻找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如何对待金钱”(《经济生活》第一课的综合探究)时,教师可引入社会热点——“新快报”事件。从《新快报》头版请求放人,保护当事记者,到登报为当事记者收受重金刊发不实报道进行道歉,前后戏剧化的转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对此也议论纷纷,“围观”甚至还有人参与了评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一方面呈现当事记者收受重金,发表大量损害某大型企业商业信誉的负面报道,导致该公司股价大跌、损失惨重,自己最终锒铛入狱的情况;同时选取某著名企业家热心慈善事业,捐资修路、建设学校而美名传扬的事例,以此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不难得出: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要学会量入为出、理性选择,正确对待金钱。同时,“新快报”事件的戏剧性变化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媒介信息。
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深度介入学生的媒介生活,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引领学生理性构建“网络地盘”。
例如,在教学“言论自由”(《政治生活》第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网络的经历讨论,使用真名和化名在网络聊天时发言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学生普遍使用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也常常在论坛灌水,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在使用真名时,人们一般会比较谨慎,顾及言论的后果;而使用化名时,像戴上了面具,由于身份隐蔽导致无所顾忌,容易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论。在肯定学生的认识后,笔者呈现“网络大谣”秦火火、周禄宝之流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扰乱网络公共秩序,混淆公众视听,损害他人形象,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言论自由的实质。由此,学生认识到:网络虚拟世界更需要规则,参与媒介生活要理性客观,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诉求。理性建构属于自己的“网络地盘”,正确行使媒介话语权,争做文明网民。
注重思想方法的养成。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甄选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增强信息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政治生活》第四课)时,教师引入近年来媒体上报道较多的贪腐案件,如刘志军、薄熙来、田学仁等高官因贪腐徇私,践踏人民利益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件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涉法官员可以官阶抵罪,甚至免罪;在法制时代,官员的级别虽高,违反党纪国法同样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以此构成对比。学生推理得出:封建社会的官员享有特权,是典型的人治;现代社会崇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正在致力于实现法治。由此,教师进一步引导,近来,媒体报道贪腐事件的频率不断增加,这正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表现。我们要学会辩证分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争做信息时代的“达人”。
善用媒体负面消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最新的负面消息,从“负”的维度去阐释“正”的价值和意义。与正面信息的宣传相比,这种方法更生动有趣,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例如,近来,媒体常有报道:“某省PM2.5超标严重,雾霭天气笼罩,空气质量令人担忧。”教师可呈现“灾情”严重地区的环境数据和图片,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十八大所提出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产生认同感。再如,援引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打砸日系车辆的违法行为,让学生认识到:做事要“有礼、有利、有节”,不受鼓动怂恿、不冲动盲从。媒体负面消息能提醒我们,中国梦的实现尚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要承认负面消息所反映的问题的存在,从中汲取教训,在反思中调整思路,转变思维,找到实现成功的道路。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自媒体时代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自媒体中的热点问题,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思辨氛围,建构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文化,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品质,正确认识世事国情。
例如,在教学“走进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第八课)时,教师引入了时下流行的“模拟联合国”,让学生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各显其能,通过各种媒介搜寻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在课堂汇报时,学生围绕某一国际热点问题,在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框架内进行了激烈辩论。小组成员互助合作,及时帮助同伴“解围”,巧妙反驳对方观点,机智陈述、铿锵措辞,极力维护“本国利益”。唇枪舌剑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闪耀理性的光芒。通过辩论准备工作,学生自主更新和补充了教材案例,梳理了《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框架,有效提升了媒介信息的搜索、筛选和处理能力,更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和认同。
自媒体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用好媒介这把“双刃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