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改革与人文教育--兼论简单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转变_社会改革论文

体育改革与人文教育--兼论简单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转变_社会改革论文

体育改革与人文教育——兼论单纯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人文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至今,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新 的问题。这些新问题靠单纯的生物科学知识已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 取代单纯生物体育观的观点已为人们熟悉和普遍接受。尽管对现代体育模式内涵的理解、表 述不尽相同,但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应当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即便如此,但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考察体育实践,就不难发现,单纯的生物体育观依然充 斥在体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三维体育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理论形态的,三维体育观在实践 上是滞后的。人们在理论上、观念上的创新、接受与在实践上、实际行动中的保守、抗拒形 成了鲜明的反差和不协调。思考这种反差和不协调,分析体育观念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原因 ,无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对人才规格需要的角度,都是体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

1 体育实践的徘徊与人文教育的不足

体育是多门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高度综合的知识与技术的复合体。然而,目前体育院 系体育是以生物学及运动技术为基础,占据全部课程的绝大部分,在体育院系学科的知识结 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文社科缺乏症”。社会上的某些矛盾现象常使人困惑,在一定程度 上与人文社会科学薄弱有关。人作为体育实践的主体需要自然科学解决“真”的问题,但同 时也需要社会人文科学解决“意义”和“价值”问题。

在单纯生物学的视野和观念的影响下,“大中小学体育课变成了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 在这里人是没有思维和情感的,只要按着逻辑推理进行操练就可增强体质。被这种方法铲除 掉了的体育内在兴趣,却又要造出或找出许多这样那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似 乎 人类天生眷恋体育的情趣缺乏理性,只有规范在理性的框架内才是合理的。体育课变成了一 种纯生物学的改造过程。体育实践的徘徊与社会人文科学教育的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体育 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社会人文科学教育的介入。因此现代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 改 革,应当以当今对体育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理解为新的支点,切实加强体育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使课程体系的建构与体育的双重属性相适应。

2 体育目的的反思与人文精神的复归

近现代体育的主流是生物学模式,学科课程的时数及发展程度也反映了这一点。然而随着 社会的进展,人们的患病谱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 影响越来越大,单纯的生物观及其依此为据的体育实践活动模式就显得不相适应了,影响了 体育功能的拓展及其作用的发挥。正是单纯的生物体育观,造成人们普遍对心理、行为和社 会因素对健康影响作用认识不足,而且缺乏系统完整的体育实践活动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 中,只关注生理负荷、心率、脉搏曲线,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及社会行为,造成“身顺而 心违”,一些心理疾病及不良社会行为造成的不健康,常被生理上的“健壮”和体育成绩掩 盖。有时生理上的健康也无法做到,单纯的生物体育观不仅无法达到它本原的初衷,反而严 重 地阻碍了体育应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和快乐。健康、体育美学、体育价值观等在实践中几乎是 空白。这无疑是单纯的生物体育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而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 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转变不仅是理论的思考,更是体育实践的召唤。

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但是取得的成果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是对体育目的、地位及作用缺乏彻底、明晰的认识。这个世界仍然是以人为本的 ,不可将人这一目的变为手段。如果,体育课变成对技术,对图形完美的追求,一个完整的 人消失在这一追求中,人们参与体育不是以心灵和本性,而是对“技术”的崇拜和对“数字 ”的认同,人们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如果轻易地告别人文的价值,而乐此不疲的追求这“ 方法”、“手段”,那么,就终将遮蔽真正的问题,迷失前进的方向,并必将使体育发展蓝 图 变得空泛而难以实现。不注重人的完整性,而将其支离破碎,体育的发展进入非价值的平面 化轨道,只求精确、真实,而忽略价值、意义,人们终将变得日益难以承受,这是轻视完整 人价值的体育。

3 健康观念的转变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体育运动在生物、心理、社会的三个层面上,对人体产生的作用的有效性和现代医学的模 式,以及现代健康的概念是一致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体 育运动改善心理环境,提高智力容量,调节精神情绪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知。而体育运动 增加社会了解,解除社会隔阂,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增进社会健康方面的功 能,正逐渐为人们所理解。人类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纯生物的,医治任何一种疾病也不能单 靠生物学的方法。只有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方式,才能奏效。同样要真正做到使体育在 促进人的健康发挥作用,就要树立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

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疾病的 构成变化了。当前在我国威胁健康的主要是各种慢性病,老年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滋生疾病的 环境条件;主要是紧张的生活节奏,频繁的社会交往,过剩的营养供给和某些不良的社会行 为方式。在以生物医学的观点为指导,将疾病(以病菌)为靶目标,研制各种能有效击中靶目 标的药物、手术等确实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令人深感不安与困惑的是当代的慢性病、老年病、非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病死 率并不见下降,反而节节上升。事实上,任何一种疾病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物性疾病,而且 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性疾病,对这样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疾病,企图用单一的生物 学的办法来对付,其效果可想而知。显然,生成这些疾病的根源,不仅有生物方面的原因, 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环境、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显然,仅靠生物学办法是制服 不 了这些疾病的。要使体育在本世纪内发挥它对人体健康的更大作用,就必须转变体育观。按 照三维体育观的要求,开展体育活动,维护人们的健康,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4 体育观念转变在实践上是滞后与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相关

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的观点取代单纯的生物学观点已为人们熟悉和普遍接受。体育观的 转变在实践上是滞后的。

体育观的转变在实践上滞后,自然有实践方面的原因。如果说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 观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一次变革,那么,这一观念在实践中的贯彻同样是一次变革,而且是难 度颇大的变革。因为,前者是观念形态的,后者是行为上的。在观念上接受生物、心理、社 会的观点固然不是易事,但在行为方式上,在体育活动的具体操作中贯彻三维体育观则更复 杂得多,困难得多。

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首先是体育工作者的体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教育是体育人才培养的重 要载体,体育人才的基础知识、基础素质、基本观念、基本技能首先是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 程中形成。体育观作为人对健康、疾病现象的基本认识观点、实践原则,必须通过体育教育 来贯彻,体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学模式发生相应的转变。

但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沿袭着生物学科模式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心理的, 社会的相关课程很难挤进必修课行列,另一方面生物类课程,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较充实。 人文社科课程短缺,现有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科学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象还 比 较严重地存在着。结果体育观念转变在体育学生那里只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形象、知 识、方法和技能。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之中。改革多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 和体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事情。无论体育教育工作者,还是体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者,都有一 个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问题。

应该说,体育观念的转变与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相互作用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为体 育观念的转变提供契机和指导,从体育观念转变的战略高度考虑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和体育 教学改革,可谓高屋建瓴。而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体育观念转变的保障。

标签:;  ;  ;  

体育改革与人文教育--兼论简单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转变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